丛立成 任见祥 钟建伟
摘要:预拌混凝土工艺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提高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并且随着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将会显著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推进整个建筑行业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对建筑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工艺技术与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拌混凝土;工艺技术;质量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工程的优劣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预拌混凝土是建筑界的一种常用材料,存在与工程的各个部位,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提高预拌混凝土的性能,预拌混凝土的质量不仅与组成材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施工的技术、所处的环境以及维护的条件等等均有关系。
一、建筑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工艺技术
1.材料准备
(1)外加剂应该使用工程技术合同规定的外加剂, 其掺量必须经过试验后才能确定。
(2)用于结构工程是,应该采用Ⅱ级以上的粉煤灰。
(3)应该采用卵石或者碎石,并且泥块含量不能超过0.5%,含泥量不能超过1%。
(4)应该采用含泥量小于2.5%的中砂或者粗砂,通过0.3mm 筛孔的砂,应该超过16%;应该采用32.5 以上的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
(5)当材料进场时,应该检查其是否符合工程的相关规定,合格的材料才能使用。
(6)材料进场时,不能混仓,应该根据水泥的强度、品种等,进行分开放置,粉煤灰筒仓应该有明显的标志,不能和水泥混仓, 并且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在储存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受潮。
2.搅拌
(1)在混凝土搅拌开始之前, 搅拌操作人员应该根据相关的任务单以及本日配合比,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原材料的数量、规格、品种等,并认真做好施工记录。
(2)搅拌时,根据工程名称、材料配比等实行配合比挂牌制度, 实验员在施工之前应该测定砂石的含水量,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每盘砂石的加水量,并做好施工记录。
(3)搅拌的操作流程为:根据配合比进行投料,投料的顺序为投砂石→投水泥和粉煤灰→外加剂→搅拌→加水→搅拌,并且根据该工程的实践证明,这种搅拌方式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当搅拌完成后,应该做好施工记录。
(4)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该根据斗容量、坍落度、搅拌机的类型进行确定,如果需要加入掺合料或者外加剂时,应该适当地延迟搅拌时间,通常延迟25s 左右。
(5)在搅拌的过程中,应该管理坍落度的变化以及搅拌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做好施工记录。
3.运输
预拌混凝土的运输流程为: 首先确定预拌混凝土的运输车以及运输路线;运输车装运混凝土的筒体内不能有积水;在运输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搅拌桶正常、持续的慢速运转;运输、浇筑的间歇时间应该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浇筑
预拌混凝土浇筑的流程为: 根据工程现场的具体状况以及施工要求,管理混凝土入模的温度;根据建筑部位的不同以及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定混凝土浇筑的供应速度,并且保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根据分层浇筑的流程,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完成后, 再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完成后,对上一层混凝土应该进行施工缝处理。
二、建筑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措施
1.原材料的管理方法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建筑原料,其原材料的管理是質量提升的关键。预拌厂家实验室要对应用前的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做好取样检测,主要检测的重点原材料有: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
(1)水泥的控检测:按照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周围的环境,要对水泥的类型、品质、标号等进行选择,在不同类型的水泥品种中选择出符合要求的水泥进行配置非常重要。通过实验表明,水泥在强度上是不同的,一般都要比混凝土的强度高很多。
(2)砂石:要对砂石质地、含泥量、细度模数、颗粒级配、压碎指标等进行测定。很多砂石中都含有有害物质,为此要重点测定。预拌混凝土中砂的细度模数要在3.5-1.7 之间,并且砂的含泥量最好管理在百分之三以内。
(3)混凝土用水:应符合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的有关规定。主要管理项目有:PH 值;硫酸根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等。
(4)外加剂也是预拌混凝土中必要的物质,应对其进行适配检测,检测其与水泥的适应性,是否满足混凝土性能指标,氯离子含量是否达标等。同时,要管理好掺量,不能私自添加。
2.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管理
混凝土的配合比要依据工程的设计特点与要求,运距的长短,当地的气温条件等进行确定。将各项原材料进行见证取样,取样后送往有资质的实验室,由实验室确定各种原材料的具体用量。
3.搅拌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大多采用电子称量设备,有电子皮带秤,螺旋电子秤、冲量流量计等,将重力信号、流量信号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微机管理系统经过A/D 数模转换加以识别,显示在仪表和计算机上。在称量时,微机系统通过采用粗称约90%的量和精称约10%的量来管理计量范围。但由于不同物料的下落冲量不同、系统对落差的补偿方式补偿值的不同、不同称量范围的精度不同以及传感器本身的精度的不同等,导致了不同称量设备在不同时间的计量精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所有原材料的计量精度都必须满足标准的要求。
4.运输过程管理
运输系统是连接生产和施工的一条纽带。它包括:混凝土输送车辆、泵机、泵车和输送管道。输送全过程中的任务是要求始终使混凝土拌和物保持均匀、不离析、不分层状态。这要求混凝土罐车在输送过程中罐体保持3~6r/min 的转速转动,并及时将混凝土送到指定浇筑点。但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混凝土本身存在坍落度损失,在输送过程中又常常出现塞车等交通事故,泵机、泵车出现故障,管道被堵塞,施工准备不充分,施工中出现爆模等现象,致使混凝土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浇筑到浇筑点,引起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严重,可泵性极差。输送过程中最大的质量隐患就是在上述情况下司机、施工人员私自向混凝土中加入生水来调节和易性,特别是等待时间过长,超过了混凝土初凝时间的一半,拌和物已经失去流动性,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水化作用,开始发热,如加入生水后,强制振捣浇筑到施工点,就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5.浇筑过程质量管理
(1)首要落实施工方法,编制浇筑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其中项目部主抓施工的工长、还有质检员的管理要到位,再就是施工人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保证各施工人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确定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2)对振捣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性能良好,从而保证振捣质量。
(3)对进场商品混凝土的合格证进行检查,并检查进场时是否有离析现象,再做塌落度和和易性实验,全部合格后在进行浇筑。
(4)浇筑后根据现场气温、湿度,对浇筑部位及时进行覆盖,并视情况配专人进行浇水,以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从而确保混凝土质量。
总而言之,预拌混凝土是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构)筑物的寿命,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问题。所以,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工程的成败以及使用寿命。也是对企业一种信誉的体现,因此,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立军,尹坤鹏.建筑施工用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探讨[J].科技视界. 2014(25)
[2]李冬.建筑施工用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9)
[3]甄东海.建筑工程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 2014(16)
[4]于月清.预拌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管理与管理初探[J].价值工程.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