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王立梅 孙玉珠
摘要:副结核病在临床生产中也通常称为副结核性肠炎,危害严重,所以被OIE列为B类动物疫病。副结核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行性,主要是肉牛和奶牛的患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本文主要介绍肉牛副结核病的症状,重点阐述免疫预防的方法,以期减少肉牛养殖者的经济损失,供参考。
关键词:肉牛;副结核病;诊断;免疫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5-0168-01
肉牛副结核病属于具有典型性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大多感染副结核的肉牛是在产犊之前表现出相应的患病症状,其中以3~5岁的肉牛为主要的发病群体。母牛怀孕、分娩以及泌乳的这段时间内比较容易表现出相应的患病表现。如果肉牛都具有同样的饲养条件,可见公牛和阉牛患病的情况较少而母牛患病较多;高产牛的患病表现和低产牛相比,相对要更加严重。如果在饲养的过程中,肉牛的饲料中无机盐的供给不足,会加重患牛的感染情况。平时的生产中,要经常观察肉牛的表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然后尽量在发现的早期进行淘汰处理,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
肉牛感染副結核病的早期,可见表现间断性的腹泻,体温没有异常表现,所以很容易让养殖户误以为肉牛仅仅是感染了其他的腹泻性疾病,给肉牛采取对症治疗之后,或者是在妊娠时症状会有短时间的控制,可是一旦遇到产犊、气候剧变、饲草饲料改变等应激反应,患病表现会马上可见,然后会有几次反复的经过,转变成顽固性的腹泻,2~3周的间歇性下痢很快恶化成持续性下痢,在下痢粪便中含有明显的血液、气泡、黏液并伴有恶臭味,严重感染的患病肉牛呈喷射状下痢,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患病表现会逐渐加重,被毛脱色、颌下和腹部出现水肿。
2 防控措施
副结核病主要就是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病的情况,饲养者在引入肉牛的时候,必须对牛群进行副结核病的检疫操作,确认健康后再引入,而本地感染的肉牛要及时检出并且进行淘汰,新生犊牛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疫苗免疫注射等。
2.1 及时检疫并坚决淘汰病牛
因为肉牛感染结核病的早期并不能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在日常生产中应该结合患病表现展开实验室诊断,争取及时准确的进行诊断,以尽早发现感染肉牛,并且能够坚决的采取淘汰措施,避免患病牛排出的细菌将其他的健康肉牛感染而导致发病数量增加。所以,饲养者应该每年对全部肉牛进行不少于2次的副结核免疫操作。生产中主要有2种检测方法,即细菌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诊断,临床中较常用的是变态反应诊断方法。
怀疑肉牛感染结核病,在对其进行副结核变态反应颈部的另一侧同时采取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在试验之后的72h即可对结果进行判定,如果检测结果肉牛的皮差出现较大的变态反应,则可诊断为副结核病。
对肉牛群采取规定的检疫手段,检出的副结核肉牛,一般不会进行治疗,因为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要坚决淘汰,并且要将现场以及患牛的粪便、畜舍、饲槽、用具和运动场等展开彻底的卫生消毒,避免疫情扩散,导致其他健康牛群发病。
2.2 犊牛注射疫苗进行免疫
肉牛副结核病防治的重要目标就是尽量避免新生犊牛的感染,以减少整体肉牛群的感染率,降低损失。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对牛场的新生犊牛进行免疫接种。具体的免疫操作是犊牛出生后的1个星期内,在其胸部进行剪毛,并且采取消毒处理,皮下注射1头份疫苗,预防效果较理想。
2.3 其他措施
生产中除了要对肉牛群进行上述的预防处理并加强饲养管理之外,还要加强肉牛群的饲养管理手段,增强肉牛的抵抗疾病的能力,特别是幼年牛的饲料必须保证营养丰富,不缺少任何营养物质;对疑似肉牛采取粪便检查操作;及时对肉牛的畜舍进行卫生清理;母牛在分娩之后,尽量在第一时间就把犊牛与患病母牛分开,采取针对性的隔离饲养方式;禁止新生犊牛采食病牛的牛奶,应该用健康牛的奶或者经过灭菌的牛奶作为新生犊牛的食物来源,避免疫情发生垂直传播。
肉牛饲养场应该尽量坚持遵循自繁自养的原则,更加不能在疫区引入新肉牛,如果饲养场不得不引进或者补充肉牛,必须要求按照相关规定,对引入的肉牛群进行检疫隔离措施,结核病检测合格的肉牛才可混在原牛群中进行合群的饲养,避免引入疫病;如果牛群中有肉牛表现渐进性消瘦、顽固性咳嗽等疑似结核病的表现,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消毒,随后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相关的动物防疫部门,便于及时对疫情进行诊断,然后根据具体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并且合理的防疫措施,控制传染源,避免副结核的疫情扩大。
每年的春秋季节,饲养场都要进行定期的消毒措施,畜舍出入口处要求设置永久性的消毒设备,进行出入的消毒。日常的养牛生产过程中必须将消毒灭源措施落实到位,将传播途径彻底的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