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新
[摘要]笔者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地方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了影响农业院校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原因,并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从学校、国家、家庭、女大学生自身等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做好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 女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13-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更加尖锐:因为就业的主渠道是农业类企业,80%以上岗位以销售为主,大学生不愿意从事销售工作,同时企业在选人过程中,还以男生为主,而目前农业院校男女生比例接近1:1,因此,农业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的重点和难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就业价值取向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帮助农业院校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其就业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基本情况
本文参照国内有关调查问卷和文献, 结合吉林农业大学实际设计了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1]从就业意向、区域选择、就业薪资、职业价值评价、择业标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共有928人参与,参与学生占女生总数15%,参与率较高,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吉林农业大学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以下特点。
(一)考研比例高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关于就业意向的调查中,有40.63%女学生有考研意向,说明考研还是农业院校女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农业院校本科生就业岗位多与农村、生产一线密切联系,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这可能是导致大多数女生选择考研、暂缓就业的主要原因。
(二)地区选择集中
表2中可以看出,在关于就业地区的调查中,选择“京沪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女生占24.25%,选择“省会或大中城市”女生占47.31%,这两项合计71.56%,说明女大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这充分说明女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狭隘,对就业地区要求过高,而大中城市人才过剩,就业竞争激烈,这也必将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就业流动性大。选择“西部边远地区”的女学生只占0.86%,而恰恰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没有使人才得到合理分配,这也说明国家、社会、学校层面,要做好学生就业选择引导的必要性。
(三)薪资预期高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关于就业薪资的调查中,选择3000元以上的女生占58.84%,而近三年内来校招聘企业为女生岗位提供的工资还是以2000—3000元为主,说明当前女大学生的薪资预期还是较高的,功利主义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在现实就业过程中,往往很多女同学为追求过高的薪资,放弃了原来学习的农业科相关专业,而选择了房地产、金融等相关专业,这也导致学而不能用,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心理落差也相应增大,就业满意度降低,进而对就业质量指数影响较大。
(四)价值判断务实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关于就业价值选择的调查中,选择“薪酬福利”的女学生占52.37%,比例最高,选择“培训机会”的女学生占21.44%,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原则,同时也重点考虑培训、发展机会。而选择“专业对口”“单位知名度”的合计26.18%,说明女大学生对专业是否对口、特别是单位知名度不太关注,这显示出女大学在就业价值判断上更加务实。
(五)标准以个人为主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关于就业选择标准的调查中,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女学生占51.62%,这说明近一半的女大学生择业标准以个人价值取向为主。选择“西部、农村等国家需要的地方”的女学生占2.26%,说明大部分女同学对于艰苦地区还是不愿去的,缺乏奉献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影响農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原因分析
(一)社会风气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人们一切向钱看,淡化了集体观念和无私奉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女大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观念淡化,将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个人发展作为自己选择和判断的标准。
(二)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盘根错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个性之中,“农”在人们心中就是贫穷与落后的代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脱离农村,这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尽管学农,本身却不愿意从事农业,而是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特别是学生父母“盼儿成龙,盼女成凤”,在这种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下,每个家庭对孩子都有非常高的期望,对于女大学生从事农业一线工作很难接受,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对口就业。
(三)行业特点影响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平还不高,农业行业大部分还处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农业一线工作还比较艰苦。受行业条件限制,大部分行业招人都是为男生为主,而给女生提供工作岗位有限,而女生的岗位相对男生处于次重要位置,工资待遇也普遍偏低。因此,导致女大学生在行业内就业空间有限。
(四)自身素质影响
作为当下“90”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生活环境就比较优越,很少经过艰苦环境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调查显示,我校超过50%以上女大学生来自城镇,对于农业、农村根本没有太多的概念,很难适应农行一线工作。很多女大学生选择农业院校大都是因高考分数所决定,所以在面临就业时,大部分女大学生选择考研深造或转行就业,导致了农业人才流失。
四、引导农业院校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来说,应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才能使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项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女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服从国家的需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行业发展、特点,坚定专业理念,学一行爱一行,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创造者。三是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让女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合理定位就业目标,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理智就业,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感。四是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通过调查了解到有一部分女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学校应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和指导,为女大学生创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二)从国家层面来说,应从政策、制度上给女大学生公平就业提供保障
创建公平的就业环境,是政府的职责。一是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女大学生优化相应就业环境,从政策、制度上保障女大学生公平就业,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切实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二是政府进一步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加大高校就业教育投入,多方面加强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力度,创设更多规范的劳动岗位。三是政府要引导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特别是要引导企业等用人单位确立就业公平、性别平等的观念意识和企业文化,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创造条件吸收女大学生就业。[2]
(三)从家庭层面来说,应转变传统观念,为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助力
家庭在女大学生就业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有近70%的家长希望女大学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家长的想法影响着女大学生就业选择,因此,转变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对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农業是朝阳产业,农业企业正朝着高科技、现代化发展,对农业院校女大学生来说前途光明、平台广阔、大有作为。家长要充分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和对农业的传统认识,正确对待女大学生到企业和农业一线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女大学生投身农业就业和创业。
(四)从个人层面来说,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打硬”,农业院校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才是实现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的关键,也只有她们自身有足够的能力水平,才能对行业、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因此,农业院校女大学生首先在大学期间要学习专业知识,加强专业认知,扎实学好基础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其次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创造力、抗挫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再次就是要积极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与农民打成一片,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最后,就是要培养自身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信心,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独立面对问题,以磨砺意志,塑造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现代女性形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终拓宽属于自己未来的就业渠道。[3]
总之,提升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需要学校、国家、家庭、学生等各方面联动起来,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女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昌蔚.农科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
[2]张林立,刘景军,徐建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提升就业质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75-77.
[3]李彦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10):94-96.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