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毕业展升级换代!

2016-10-21 11:06婧子
大学生 2016年15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展厅美术馆

婧子

"

"

"

从2015年开始,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各专业轮流展示的一贯方式。从美术馆到图书馆,从多功能厅、教学展厅、教学楼各展厅到搭建在操场上的展棚, 11个展区、近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同时开展。

PART 1 毕业展升格为毕业季

2016年5月开始,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再度呈现“大美术馆”模式,作为核心内容的2016届研究生、本科生共1394名学生的毕业作品展在为期40天的毕业季集中展出。这个“大美术馆”全面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毕业作品展厅包括学院美术馆一至四层展厅、校史馆、教学展厅、5号楼旋转展厅、图书馆展厅、7号楼红椅子报告厅、 7号楼展厅以及2015年首试成功的操场搭建展厅等共计11个展厅。

整个6月的每一个周六,从早八点到晚六点,央美的“艺术之旅 .校际免费巴士”从北门不间断出发,途经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 23所院校,上车后还有贴心免费的院校艺术地图导览,一切只为“让更多的人发现我们的学生,看到他们的价值”。 2015年,范迪安院长提到要联合全北京的艺术院校一起嗨起来,搞一个开放的北京高校艺术之旅。这一设想在 2016毕业季得到了实现。

整个毕业季期间,加载不设密码的 CAFA免费WiFi后,你可以微信扫码联络提供了二维码的毕业生们,也可以关注众多院系和各个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地走近这些正出校门的艺术创作者们。

毕业展的时空高度统一,将整个校园变身为大展厅,360度打造毕业季狂欢的氛围……这样的事情不光央美在做, 2016年,很多艺术院校干脆将整个校园空间和盘托出,发动毕业生的力量自己去设计。

由于毕业生专业不同,作品形式、色彩、材料方面也各不相同,他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个作品如何呈现的问题,而是整体展览空间如何分配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的李雪梅老师从四月份开始就带领本专业的学生开始策划、布置场地。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最复杂的是现场问题。最初,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学生们都是随心所欲地占据一个位置布展,处处都有冲突和凌乱之态。要想既在被分配的小空间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又将展台与整个环境协调起来,必须处理好每件作品的布局关系。

李教授首先带领着学生统一展区风格,以低调内敛的白色背景为主,淘汰掉杂乱的色彩。师生们再一起进行整体的装潢设计,初步安排展位、展板、模型展台的位置,形成空间的连贯感和纵深感,剔除其中方向、顺序不一致的展台,再布灯走线。最后展览的效果惊人,所有参与的同学相当于又做了一次关于公共展览空间的毕业展作业。

当然,因为空间不同,同学们也好、公众也罢,难免对“美术馆”二字情有独钟,认为只有最重要的作品才会在美术馆展出,因此各院系之间或者同一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如何分配学校的展览空间,相信这是一个让很多艺术学校的老师头疼的问题。我们这次的海外约稿中,有来自日本各艺术学校的两种做法可以作为借鉴:一种是诸多艺术学院纷纷选择将毕业展升格到市立乃至更高一级的美术馆进行展出,比如位于山形县山形市的东北艺术工科大学,为了将地方艺术推广至全国甚至世界范围,2016年把毕业展设在了规格极高的东京都美术馆。

另一种做法是各学校寻找到自己特色的毕业展方式,比如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最初也和其它学校一样在市立美术馆开展,数年前才决定自立门户把毕业展放在自家校园里,一看就知道是因为那些稀奇古怪的作品,实在没有办法硬塞进美术馆。 2016年的毕业展委员长箭内新一的一番发言,解释了缘由:“在京造学习到的制作技巧,创造了唯有这个场所才能作为载体的艺术作品,这就是京造师生的想法。不需要别人替自己准备展示场所,只有由学生、老师和后勤人员联手创造的展示舞台,才是京造价值观里最自然的登场方式。”

无论哪种方法,我们看到国内的艺术院校都已经在着手尝试。毕业季,已经不仅仅是毕业生自己的一场仪式,也不仅仅是某个艺术院校自己的节日。毕业展这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盛事,正逐渐升格为公共艺术事件。我们记录的,正是处于升级换代的毕业展进程中的某一些片段。

PART 2 低到土里,自由生长

全景式的宏大叙事完毕,还是要回到每个人的创作中来,听创作者们讲述那一件件脱颖而出的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今年我们奉上的超大篇幅的毕业展报道中,平时默默站在同学们背后、只是在同学们的毕业作品说明中出现下名字的指导老师们,被我们揪出来狠狠地采访了一通。探索艺术创作过程中指导老师的经验和同学们的直接创作实践之间有哪些妙趣横生的事情,这是我们本来想探究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经历毕业作品产生过程中诸种欢笑与泪水的故事。你在他们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诸如这样的消息:“毕业展真的是劳民伤财的事做了两把壶,全碎了……”“都半夜了,黄老师还陪着我们做方案,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一次次从方案到实施各环节一连串复杂而具体的困惑与痛苦中,艺术院校老师们对同学们创新的包容与鼓励,让我们深深佩服。北京服装学院的曹安琪同学曾经一度沉迷铆钉、金属、破旧而富有金属光泽的皮革的风格,以为很酷。但后来发现驻足于夸张细节本省的设计只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无需情感与想象的投入。

她开始研究国外大师的作品,看到他们利用温和的设计方式,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并不新奇的形态,却做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品。但是如何将这种生活化的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去?正在她最无头绪的时候,老师出场了——鼓励、鼓励、再鼓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甄魏说的一段话可以作为代表:“给同学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由地去表达,哪怕是完全不成熟的想法,也不会泼冷水,而是一直在旁边煽风点火,直到灵感的火苗迸发。”这种完全开放式的自由引导法,让我们深感“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就有多大,大学就有多大”。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展厅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