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琪+杜靖男
互联网曾有著名的“风口论”
但是,找到“风口”,猪就真的能飞起来吗?
飞起来之后,会不会很快摔下来?
那么多前赴后继“倒下”的企业
他们是因为没有找到风口
还是找到了风口,却没能坚持飞在天上?
战略和商业模式容易复制,组织能力却是打赢持久战的关键
本期“名著访谈”栏目专访杨国安教授
为您带来其与李晓红共同编著的《变革的基因》
著作节选
自我革新,才能持久飞翔——移动互联时代组织能力与以往有何差别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活到40岁时,它锋利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捕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不再像昔日那般灵活。它的翅膀开始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它飞翔起来十分吃力。它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等死,另一种是经过五个月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为了新生,它筑巢于悬崖之上,停留在那里,首先用它的喙用力击打岩石,这是个反复流血的过程,但再痛苦,它依然坚持到底,直至它的喙完全脱落,再静静地等候新的喙出来。之后,鹰就用它新长出来的喙把脚趾甲一根一根拔出来,当新的脚趾甲长出来后,鹰再把那些沉重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以上“煎熬”的过程,须持续五个月,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又可以开始飞翔了。
真正的赢家只和自己赛跑。移动互联时代,组织能力成为企业间真正的竞争壁垒。和鹰的重生道理一样——培育新的组织能力,需要痛苦的自我革新。
那么,到了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需要新生的组织能力是什么?
组织能力=团队整体发挥的战斗力
组织能力定义
组织能力指的是“团队整体发挥的战斗力”。组织能力指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不管是10人、100人,或是100万人)整体所能发挥的战斗力,是一个团队(或组织)竞争力的基因,也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真正的组织能力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深植于组织内部而非个人,有可持续性
例如,丽嘉酒店面对的是高端客户,它的组织能力是卓越的个性化服务,你甚至不知道丽嘉的CEO是谁,但是客户无论到全球哪一家丽嘉酒店,都能享受到同样卓越的个性化服务。
中国有很多能人企业,企业可以在董事长或CEO的英明领导下取得快速成长,但是在能人离开或者出了问题后,整个企业就会走下坡路甚至瘫痪,这类企业强调的是个人能力,而不是组织能力。
第二,给客户带来价值
评判公司组织能力比较客观的裁判是客户,而不是管理团队本身,所以组织能力必须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得到客户认可。
例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目标客户是短途、高频率飞行的顾客,它为客户提供的价值是“低成本、速度和快乐”。3M(明尼苏达矿物及制造业公司)成立于1905年,经历了多代CEO的转换,但公司仍然不断在不同领域涌现令客户惊喜的创新产品。
第三,明显超越竞争对手
例如,所有的电信设备企业都在谈“以客户为中心”,但是真正像华为这样把客户当成衣食父母的却少见——所有友商都希望客户买更多套产品来赚取更多服务费,但华为却主动研发出把三套标准整合在一个机台上的设备,帮客户省下了50%的成本;当友商在日本福岛核灾、埃博拉病毒面前大举撤退时,华为反而加派人员……这些做法让华为在“以客户为中心”方面明显超越了竞争对手,因此成为华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要聚焦、清晰
优秀的公司往往在两三个方面展示出众所周知的组织能力。如果什么都做,反而无法集中资源建立优势,导致样样平庸。
清晰界定组织能力,有助于企业自我提升。很多企业家或高管其实在脑海中隐隐约约已经意识到了公司所具备的组织能力,但因为没有郑重地把这些能力明晰地界定下来,以致团队没有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关注、开发这些能力,客户也无法清晰地体验公司所希望创造的价值,因此丧失了自我提升的契机。
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了解移动互联时代所需要具备的组织能力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差别,我们近年对美国、欧洲和中国在管理创新方面非常有影响力的13家互联网公司进行了实地拜访或深入研究,包括谷歌、亚马逊、facebook、supercell、Uber、NETFLIX、特斯拉、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乐视、去哪儿等,发现标准化工作面临被创造性工作取代的趋势。
标准化工作VS创造性工作
工业时代,工作的关键词是“标准化流程”
过去一百多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中,绝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标准化流程工作,不管造车、盖楼还是餐厅服务,它们的产出都是事先确定好的,提供有形的实物或者明确的服务。由于产出事前明确,企业可以通过流程标准化确保大规模复制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我们发现,在这个时代,最流行的管理工具,如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流程再造(Process Reengineering)、六西格玛(6-Sigma)等,核心都是通过流程标准化来改善质量、成本和交付速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员工主要角色是配合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创意要求通常不高。从20世纪初的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到20世纪末的流程再造大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都是因循这种组织管理思路。
移动互联时代,工作的关键词是“创造性烧脑”
移动互联环境里,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层出不穷,企业更多从事的是“烧脑”,而非“烧体力”的工作。人们经常事先并不知道最终的产出是什么,其产出更多的是无形知识或难以标准护化的服务,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调整、验证,以符合客户需求。例如微信,尽管已面世多年,但它最后演变成什么样子,相信没有人知道。因此,走标准化流程的路径已不能保证产出,而人才的创意能力和投入质量,才是无形工作的最佳保障。
9月2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副区长裴希岩、贵州省贵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建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副区长陆秋明、安徽省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出席发布会,介绍5个双创示范基地有关情况,并就各地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的有效做法、政策措施、特点特色、探索创新等有关问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
赵辰昕表示,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几个月来,各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集聚,完善双创政策环境,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打造双创发展生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西北地区,面积43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6.7万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新示范区核心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海淀区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海淀区作为第一个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实验区,有30多年的服务创新创业的历史,一直是比较理性和务实,以需求为导向,以先行先试为特色的一个区域。
二是,海淀区是全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之一。截止目前,海淀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器平台以及投资体系的若干元素和中介组织,比较富集。同时,驻区的各个企业,包括各种机构,能够与国际化对标,与国际上最发达的地区创业孵化体系及时对标,所以也形成了不断与时俱进的创业孵化体系。
三是,海淀区是全国创新创业政策最健全的区域之一,先行先试一直是海淀的特点和使命,从创建国家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区时就已经肩负起国家进行创新创业试验的重任,所以这些年一直在承担着也主动尝试着先行先试的内容。
国家发改委9月2日新闻发布会
海淀区双创基地的建设主要思路:立足更高标准,突出海淀特色,体现海淀担当,持续引领示范这些基本原则,聚焦了几条任务:一是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就是升级一条大街,中关村大街,编织一个网络,构建市场化、专业化双创服务高地,搭建一批平台,继续打造双创支撑的新经济策源地,培育一批双创领军企业,厚植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同时围绕“放管服”争取一批政策试点,打造面向双创的制度创新试验田。
推进示范区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目前的进展:围绕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重点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一是加快聚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全力打造高端双创集聚的示范区。聚焦打造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关村大街,按照“科技风、创新路、国际范”的总体定位规划建设中关村大街,努力把它打造成全球创新创业的核心聚集区。同时也基于实体经济的支撑,构建了一条中关村智能制造大街,这条大街除了聚集软硬件结合的企业和机构,也能为创新研发延续空间,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力。
二是着力打造各类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一个是建设一批面向专业领域的产业孵化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海淀区并举,产业孵化器已经成为海淀创新创业空间的升级版,已经与大产业背景相结合的孵化器当中构建。第二个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放,推出一批创新创业的科研平台,与社会共享。
三是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环境,落实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一系列的政策,已经构建成了一个体系,像国家的“千人计划”、北京的“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以及海淀的“海英人才”计划等,像住房、子女入学等都给予全方位的配套支持。
四是积极培育双创品牌活动,着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的地标。举办了一系列基于企业需求的像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创新大奖赛等活动。下一步,海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主动积极探索,希望能够当好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继续发挥支撑、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为国家双创作出海淀的贡献。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完成八大重点任务
浑南区位于沈阳市的“母亲河”——浑河的南岸,是全市行政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东北交通枢纽,是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先导区,也是沈阳自主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浑南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未来三年,浑南区将围绕全面创新改革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完善“政策、公共服务、科技金融”三大双创体系,探索“龙头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团队自由创业、广大创客积极创富”三类双创模式,完成八大重点任务,即“落实双创政策措施、完善特色示范载体、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开放共享科技资源、集聚高端人才团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双创文化氛围、加强双创国际合作”。规划到2018年,初步形成“1+1+1+6+10+N”的双创发展布局,第一个“1”是打造一条双创示范带;第二个“1”是建设泗水科技小镇;第三个“1”是树立三好街一个双创示范街;推进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六个双创示范园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十个双创服务平台等;构建米库创服、锦联“创业邦”等N个众创空间,目前各项建设任务进展顺利。
浑南区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主要有以下六项:一是完善双创政策体系,出台并落实优化政务服务、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吸引集聚高端人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系列政策,不断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
二是优化双创融资环境,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设立1亿元双创发展专项资金;成立2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设立1亿元的风险资金池,目前已有8支与双创工作相关的基金。
三是发展双创的服务载体,采取政府引导、合作联建等方式。目前众创空间已经达到27家,孵化器9家,在孵企业和项目2000余个。
四是健全双创科技服务功能,先后成立了大数据产业等19个联盟,搭建了IC装备技术等18家服务平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拥有技术转移机构13个。
五是助力企业自主创新,目前浑南区的拓荊科技等多家企业已经承担了十余项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的课题,在资金的地方配套上,市区两级政府全部到位,推动沈阳IC装备产业位列全国三甲。
六是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举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数百场;“失控大创赛”已连续举办三届,每届参赛团队都过千家,逐年呈递增态势,在不久前刚刚举办的大赛中参赛团队超过3千家,已成为东北规模最大的创业投融资平台。
贵州省贵安新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贵安新区是2013年起步建设的,201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新区。按照国务院关于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战略定位,坚守发展和生态的两条底线,经过三年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区从“一张白纸”实现了“一年有框架、两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的既定目标。
目前,贵安新区已经聚集孵化平台11家,服务机构30家,孵化面积3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93家,成立了贵州银行、贵安创客银行,引入了基金投资公司7家,设立了财信担保公司1家,培育市场主体7000余家。整合各部门相关职责职能,建立了“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生态在新区已具雏形。
贵安新区开展双创工作的主要做法:一是抓政策扶持,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相继制定出台支持大学生在贵安新区创业落户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两个政策文件,并配套制定了四个政策兑现管理办法,明确了操作路径和具体流程。
二是抓活动培训,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打造“一周一论坛、一月一赛事、一季一嘉年华、一年一大会”的创新创业活动交流平台,成功举办了以“创新改造世界、创客会聚贵安”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贵安创客创业大会,成立了贵安创客联盟。
三是抓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团队成长壮大。积极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成功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孵化体系,建立覆盖“创业培训、创业引智、创业孵化、创业融资、创业大赛和创业服务”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
贵州省贵安新区
四是抓生态体系,构建双创发展微生态。截至目前,贵安新区已成功引进了7家基金投资公司和11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设立了赛伯乐基金和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基金,成立了贵州银行、贵安创客银行,引进了省科技厅信息中心科技专家库,实现专家库的共享共建。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打造双创“新苏南模式”
常州市武进区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要节点,是国家产城融合重要试点区域。201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00亿元,人均GDP达2万美元,获得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三名。
武进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和“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经过多年积累和演变,原有的“苏南模式”正在发生蜕变和提升,成为新时代的“新苏南模式”。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创新驱动。在发展方式上,由原来的政府投资推动、外资拉动、资源依赖,转变为企业内生的自主创新驱动,科技依托。二是全民创业。在创业主体上,由“洗脚上田”的农民,拓展为以大学生、企业职工、“创二代”和海归人才为主的“新四军”。三是组织形式。在产权制度上,由原来的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股改、上市。四是智力支撑。由依靠国企央企,外聘上海“星期天工程师”,转变为加强国际合作,外聘海外退休工程师,与研究机构合作。五是产业转型。在发展内容上,由传统产业集群向特色产业集群转变;在功能形态上,由原有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转变为现代特色园区经济,目前正朝产城融合方向发展。六是城乡一体。由原来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城市集群化发展。
主要思路: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围绕转型升级、产城融合、自主创新、国际合作、招财引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新苏南模式”,努力把武进建设成为一个平台最优、机制最佳、氛围最浓、活力最足的“创新创业之城”。
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弘扬双创文化。近年来,武进区大力弘扬阳湖精神,倡导创新创业文化,着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业、敢于竞争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企业注册条件,推动全民创业。
二、打造创新之核。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着力把常州科教城打造成为研发创新、人才集聚、成果转化的创新之核。
三、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壮大,积极引导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助推企业提质增效。
四、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高技能人才。
五、建强功能载体。在区级层面上,拥有常州经济开发区、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四大开发区平台;在企业层面上,拥有众创空间12家、院士工作站19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8家、各类“双创”载体超过500万平方米。
财经界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