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路上

2016-10-21 16:58曹煦
中国经济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定西人民日报社甘肃省

曹煦

9月27日—28日,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

当下的中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甘肃定西,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脱贫的故事,是这个国家扶贫成就的深度诠释。

9月27日至28日,陇中大地最美的金秋季节,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隆重召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中央国家有关部委,省市自治区,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扶贫企业的3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国家意志下的扶贫战略和破解之道。

座无虚席的中国扶贫论坛会场,大屏幕上“决胜2020”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

扶贫脱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从198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有力帮助,贫困人口得以大幅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用几个“前所未有”进行了概括:在世界移民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搬迁计划,5年内扶贫搬迁1000万贫困人口,前所未有;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将至少2000万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前所未有;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同时向中央签下“军令状”,前所未有。

30多年来,7亿多人成功脱贫,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过去和未来都是如此。“政治和制度优势能够使我们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调动和集聚各种资源,投入与战役规模、战役目标匹配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动员社会力量步调一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张建军说。

正如张建军所言,无论回溯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什么时候扶贫能调集各方资源,什么时候脱贫就成效卓著。首届中国扶贫论坛评选和颁发的三个奖项:“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中国扶贫·企业贡献奖”和“中国扶贫·社会责任奖”,也从一个侧面阐释了这一规律。

在宁夏西海固地区,闽宁两地树立起区域对口帮扶的典范。20年间,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无偿援助各类资金12.8亿元,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农业和医疗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超过2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元提高到近6500元。

在新疆克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投资21.35亿元兴建的新疆最大单体扶贫惠民工程别迭里水电站投产后,有效缓解了阿克苏电网乃至南疆电网供应紧张局面,每年还为阿合奇县新增财税收入4000多万元,增加了4.5万亩草料基地灌溉面积。

在云南省勐腊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人李小云创办小云助贫中心,在“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并实验精准扶贫的社会方案。以云南河边瑶族村庄作为实施贫困综合治理方案的实验基地,通过系统的参与式贫困评估,提出了解决我国处于贫困陷阱的贫困人口的综合治理方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左二)宣布论坛开幕,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左一)致开幕辞,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右一)致欢迎辞,甘肃省省长林铎(右二)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等发表主旨演讲。

本届中国扶贫论坛的主办地甘肃定西,则是中国脱贫史上注定留下坚实印记的一个坐标。

贫困,是百年定西的历史性特征。这里曾因生态极度恶化、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闻名全国。

这里也因几代人的艰辛拼搏、挑战贫困震撼了世界。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在艰辛求索摆脱贫困的征程上,定西人创造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定西精神;创造了“30年,将170万贫困人口减少到4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7%以下”的定西速度;创造了中国区域性扶贫开发样本的定西路径。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1982年,定西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170万、贫困面为7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5元;2015年,全市19.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定西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下。目前,总投资114亿元的水路电房等192个基础设施项目、60亿元的73个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112亿元的79个产业开发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全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定西市在扶贫领域取得的突出业绩,正是对我国扶贫成就的深度诠释。”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说。

窥一斑而见全豹,他们的故事,只是中国扶贫论坛上25位获奖机构及个人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宏大的中国特色扶贫图景的生动缩影。

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这些数字,每一个都沉重且艰巨,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

在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看来,决不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发挥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中央提出的脱贫目标是有非常规举措做支撑的。对照这些目标,如果扶贫工作只是让贫困人口达到了收入标准,那么可以说,只完成了一部分的脱贫攻坚任务。完整的脱贫目标,既包括了贫困人口的脱贫,也包括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表示。

甘肃省省长林铎介绍了甘肃省推行的853挂图作业的扶贫方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到了脱贫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这八个准;以及贫困人口进出的动态图、全村脱贫目标任务图、贫困户脱贫任务村级作战图等五张图;还有脱贫农户落实三本账:脱贫计划进入账,帮扶措施办法账,帮扶责任工作账。

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在论坛上介绍了“定西经验”:今年市一级用于扶贫支出占市财政支出的75%,明年要达到80%。定西还对全市33个贫困难度最大的村采取特殊的政策,每村每年拨付300万特殊资金。此外,定西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的程序,在960个非贫困村建成了集管理、统计、考核、分析、展示为一体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现在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消除贫困人口死角的活动。同时严把贫困人口的退出关,坚决防止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现象。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左)与甘肃省省长林铎(右)握手致意。

本次扶贫论坛共举行了三场高端对话。多位参与或关注扶贫开发的政商学界人士分别围绕“政策支撑——让扶贫政策更加精准” “理论创新——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探索——企业帮扶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这三个主题深入探讨。

此外,本次扶贫论坛还组织参会嘉宾到甘肃省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扶贫纪念馆等实地考察观摩扶贫工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右二)、甘肃省省长林铎(右一)、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左一)、《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左二)在亲切交谈。

从解决绝对贫困,到减少相对贫困;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全面小康,变化的是扶贫任务,不变的是各级政府、企业、学界和媒体的为民情怀。

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

猜你喜欢
定西人民日报社甘肃省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从人民搜索离职自主创业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解读
镜头
定西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