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的脱贫攻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壮山河的势头,人民群众纷纷点赞,国际社会也给予高度评价。不久前,中央农办与世界银行负责研究和制定国际贫困县标准的高级官员和专家,就贫困标准的国际比较、反贫困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世界银行这些专家怎么看我们的脱贫攻坚呢?他们讲了不少话,其中一句就是“中国正在推行的脱贫攻坚行动,将会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我仅从一个政策调研工作人员的角度,结合在各地了解的情况,谈三点突出的感受,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需要进一步准确完整地把握脱贫目标。中央令旗一挥,各地拿出一整套的政策举措,这非常令人振奋。但我们在振奋之余,很多人可能也会问,实现这样的时间表究竟有多大把握呢?有句话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也写到了中央的决定中,那就是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这个硬骨头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在减贫7亿多人之后还余下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可见,剩下的这些骨头有多么硬,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拿出最给力的一整套举措。
什么是最给力的举措?一是在世界减贫史上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减贫计划,就是用5年时间彻底解决7000多万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这个前所未有。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搞过一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那时用7年时间解决了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温饱问题,而我们这次是用5年时间解决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二是在世界移民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搬迁计划。5年搬迁1000万人,还不包括同步搬迁的几百万人,这种有目的、有组织、有保障的大规模搬迁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三是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就是把那些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我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匡算至少也要有2000万人,这也前所未有。四是我们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同时向中央签下军令状,这也前所未有。从中看到,中央提出的目标是有非常规举措做支撑的。
对照中央的目标,如果只达到收入标准,那么可以说只完成了一部分的脱贫攻坚任务。仅仅达到贫困群众的收入标准还不算太难,两年可以基本达到,难的是“三保障”,难的是“一接近”“一高于”。从我们最近在各地的调研情况看,有的地方对如何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比较重视,办法也多一些,对“三保障”也比较重视,但是“三保障”有些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对“一接近”和“一高于”,有的个别地方甚至还不大清楚。今后有关各部门对各地脱贫成果的检验考核、明察暗访和第三方评估,都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完整的脱贫目标来衡量,以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确保我们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脱贫成果,让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第二,住房安全保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我们与各地干部群众的交流来看,有的地方同志认为,“三保障”中,目前从工作上看,最不确定的是住房安全有保障能否如期实现的问题。从“三保障”的另外“两保障”来看,健康扶贫工程方案日前国务院已经发布,教育扶贫计划也即将揭晓,为实现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有保障做出了比较完备的政策安排。那么,我们今后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与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呢?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此做出了两项政策安排。
一是易地扶贫搬迁,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制约的同时,可以使1000万贫困人口住上安全房;另外是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负责就地解决其他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国家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危改政策,对贫困群众给予4000至2万元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当时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尚未开展,贫困对象不具确定性,农村危房改造实际上成为一种普惠性政策,基本上是谁建房就补助谁,而真正的农村贫困户要想进行危房改造还需自筹配套资金4万到5万,一般来讲,贫困户是拿不出这笔钱的。因此,农村危房改造没有覆盖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解决住房安全保障,必须对现有的危房改造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进一步摸出底数,保证不能遗漏一个贫困户,防止超越标准扩大规模,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核查、排查,精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村危房信息。其次要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主要对象,有的地方将75%以上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给予贫困人口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同时,要抓紧研究提高补助标准,增加资金投入等问题。目前,农村危改中央补助的标准为每户7500元,今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1000元,加上各地地方财政给予的配套补助,多数省份的补助水平每户为2万到3万元。如不提高危房改造的补助水平,势必有相当一批贫困户长期解决不了危房改造问题。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住房安全保障是实现脱困攻坚目标一个最直接、最具象的标志,如果到2020年还有一些贫困户住在危房中,怎么也说不过去。在这方面,各地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三,社会力量释放的空间还比较大。过去减贫7亿人,其中一个重要法宝是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次打一场务求必胜的脱贫攻坚战,我们还是要靠政治和制度优势。政治和制度优势能够使我们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调动和集聚各种资源,投入与战役规模、战役目标匹配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使我们迅速地动员社会力量,步调一致,共襄盛举。什么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什么是非常规举措,我理解这个就是。从目前来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动起来了,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工商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各方通过努力积极参与,势头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认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还有巨大潜力。
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一是要加大理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这次扶贫论坛,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次舆论宣传活动,是中央主流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参与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可以说,脱贫攻坚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所呈现的最大的慈善机会,也是最大的志愿舞台。有的组织和个人把慈善和志愿活动做到了国外,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自己的贫困同胞更需要这样的慈善和志愿服务,做起来也更直接,更方便,何乐而不为?做好家里的事,同样是对全人类的奉献。二是各级政府要为社会参与搭建平台,提供信息,搞好服务,使社会扶贫资源能够精准对接脱贫攻坚的需求,特别是要监督管理好各种善款的使用。三是党和政府领导的社团组织要带好头,充分利用覆盖广泛的组织优势,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四是知名人士、社会名流也要带个头,特别是那些青少年的偶像人物要通过扶危济困的行动,更好地维护和树立他们在社会的正面形象。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可以为脱贫攻坚注入更大动力,可以使贫困群众这个最弱势的群体感受到祖国大家庭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也可以让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和公民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兑现对社会的责任。
以上是我根据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谈了三点感受,当然,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信服的脱贫成果,我们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有一些问题也亟待政策上的完善和实践中的破解,比如如何有效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可持续的脱贫成果,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的资源要素等等,都需要加快研究解决。相信这次论坛会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更多的智慧和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