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明
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生存之本。企业“首脑”机关的管理创新,系关科技创新的成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管理模式已从“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变;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能本管理”则将“人本”中的“能”视为本位,把人的知识、智力、作为价值内核的基本取向。利用“系统论”将企业的人才、物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科技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进行调整、优化、组合、重构,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管理架构,通过行适时、合理、科学管控,实现多个单元“智力资源集成体”有效运作,最大限度释放人的潜能和整体效应,实现价值形态再造,转化为新成果,占领核心技术制高点。
关键词:企业机关;能本管理;创新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说,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著名企业家比尔.盖兹说:“创新具有裂变效应,一盅司创意能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而管理又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作为“首脑”机关如何将本企业所制定的创新规划,组织、协调、落实,进行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戴夫·乌里尔克所提出的“能本管理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它以系统论、方法论,为创新出符合时代特点的管理方式提供了借鉴,对企业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管理架构,实施资源重组、重构、重置,实现价值形态转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提出与“能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创新”这一概念,被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首次定义为:“企业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其哲学内涵是: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是通过人类实践行为对于发现的再创造,形成新的物质形式。
随着經济的发展,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古典管理学是以“工作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即管理等于X加 Y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第一次企业管理大变革,成为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管理方式便从纵向管理的“金字塔型”向横向管理的“网络型”转变。即对企业的人才、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科技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进行调整、结合,以实现资源投入价值转化。继而提出现代企业管理概念的创新、公司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企业社会形象创新和企业产品创新等。可见管理创新与其它创新密不可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和制约着其它创新。
“能本管理”是对“物本管理”、“效能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在“人本管理”中,重在于“能”,即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为内核,从新管理哲学理念上将人的能力视为本位,跃居于人力、土地和资本之上,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并把它作为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人们运用创造性思维,根据已知事实,已知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能力价值最大化。
“能本管理”的结构形式是一个庞大系统,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互相制约。为使系统发挥更大效能,利用现代化工具,通过信息化集成,更好地将资源、经营、生产的各种信息与市场打通,实现企业现有的应用程序、数据共享和创新人员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关键业务流程适时的有效管控,这样不但可以优化系统结构,使纵横交错的子系统更加协调、有序,实现多个单元“智力资源集成体”进行有效组织和运作,而且能使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高度协调,深化合作,增加和谐,减少内耗,达到1+1>2的效果。
二、“能本管理”的实施
任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制度化、规范化。“能本管理”,为创新提供一种系统上、组织上、方法上的借鉴。逐步完成培育创新人才群体,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完善人才能力系统,增强系统与各子统的优势,发挥整体效能。
(一) 制订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在洞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宏观规划。因国际市场具有动荡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规划必须具有超前思维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企业高层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为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从更大范围开放的世界市场中,通过科学预见、情景分析,以自身发展需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实际,按照“专业化、高科技、国际化”的原则和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应对未来风险和挑战,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制定短、中、长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个规划是本企业发展路径图的蓝本;也是现代企业完成合项创新的前提和依据。只有制订了这个科学合理的创新战略规划,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才能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工作范畴,根据创新具有层次性、阶段性、超前性、跨越性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现有资源、技术、人才、物力等生产要素,制定与企业发展愿景相适应的创新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调整和优化内部资源结构,进行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分轻重缓急,分段实施,实现创新成果的迅速转化,使创新有程序、有标准,有目标、有计划、有方向、有任务、有考核,以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 培育创新人才群体
为了更好地实施企业的战略性规划,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多层次、密集性的创新人才体系。因为人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故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人本的关键在于人的智力。人的知识的多与寡、素质的高与低,决定着科技创新高、精、尖的程度。无数个0相加之和与无数个0相乘之积都是0。著名学者阿瑞曾指出:“人的潜在的创造力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型能源”。人的素质,说到底是教化的结果。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群体,要想实现一切创新都是不可能的非。习近平指出“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所以,要培育人才体系,并为此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他们对公司愿景的认同,并使他们对自已的创新有一种使命感和成就感。
(三) 营造创新的和谐环境
美国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发现生产效率与人的所处环境、
心理、生理因素、生活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人是环境的主体,人又是能动的。人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机、行为等是可以塑造的,所以,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互动影响的关系。良好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能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原动力。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戴夫·乌里尔克曾提出“能本管理”中一个代表性公式是:“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所以,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自觉的创新观念,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实施科技创新,就必须为创造主体营造一个平等、自由、优越的文化环境、组织环境、人际环境、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即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性地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积累新知识,追求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在自已的科学领域内,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三、构建管理创新机制
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建构培能、用能、激能的创新机制,将经营新观念引入到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营方式中,实现创新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层次,发挥机关在创新中的枢纽作用。
(一)加强管理制度创新
所谓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因而也可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它是加强管理的宏观基础,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不少人在谈到企业的定义的时候,往往都认为企业是一个将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经营主体。但制度并不能代替管理,这是因为制度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人为操作就需要须管理。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市场运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虽然它们都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观层次的;后者是微观层次的。创新是从社会经济改革深化的角度,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而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它们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调整职能 实施结构创新
过去由于多头管理自成体系,职责不清,权限難界定。所以,一个项目的审批程序繁锁,手续复杂且重复,不但造成了重复劳动,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极易出现互相推诿,互相掣肘,使客户过多道门槛,甚至错过商机。
调整职能:即建立适应信息时代与职权范围相匹配的行政效能。通过组织、控制、协调,实施联动管理,建立一个共用平台。这样,既整合了资源,进行协调管理,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又减少重叠的办事环节,减化办事程序和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构创新:是指设计和应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组织结构,将系统按照价值网络机制模式进行优化整合。“优化”即按照合作竞争机制和协同规则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建立起一种便捷、快速、有效获取一切资源的动态运行机制。“整合”对本企业内部各用户,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资源、信息、职能联结成共同体;对外部,本着互利共嬴的原则,通过契约、合同等形式,组合成为一个有共同使命,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变成一个为完成特定目标的价值创造系统。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价值导向,合理匹配资源,进行价值传递,实现互利双嬴。即由单一的管理功能转向管控与服务一体化的实时管控;同时,完善各部门内部应用系统,统一标准,实现数据交换,完成数据互联互通、部门协同办公,使各管理部门在同一范围内,实施统计分析、依靠计算机自动生成,使统计口径相统一,为科学分析、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三) 运用现代科技,实施创新攻关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迅速发展,“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时代的新特点,再一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数字化是技术特征,网络化是实施途径,信息化导致制造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一般来说.智力资源的形成从数据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智力集成作用,使数据经过赋予物理意义而成为信息。信息化已制造出现“车间无人化”。由此,要实施创新,必须注重信息的管理和运用,建立各种数据库,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三流一创”(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创新作业)数据层面的集成,使之贯穿于众多应用系统、数据,上下联通,共享共用。
在研发层面,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实行“人与公司愿景的联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也可采取联合开发、委托开发、技术指导等方式,使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生产要素充分结合,实施创新攻关。同时,要加强相关企业间的合作研发,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总之,要把创新理念渗透在企业制度里,把创新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中;把创新愿望落实在行动上;把创新成果凝结在企业目标上,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部书馆1990
[2]杨砾:当代西方管理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沈滢:如何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5(1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