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莹,韦安磊,宋进喜,黄安,高欢,张一璇,郑晓青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红碱淖湿地生境因子与遗鸥种群变化的耦合关系
向莹,韦安磊*,宋进喜,黄安,高欢,张一璇,郑晓青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本文利用遥感数字图像与GIS空间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全球最大的遗鸥迁徙栖息地红碱淖湿地2001~2011年间遗鸥种群繁殖数量与其生境敏感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间,保护区内遗鸥栖息的主要场所湿地面积与湖心岛面积逐年减小,这与遗鸥种群繁殖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呈负相关。对生态敏感因子进行分析可知,林地面积的增加以及沙地破碎度和草地破碎度的增加,改善了保护区内的生态景观和遗鸥的栖息环境,这些因子与遗鸥种群繁殖数量存在强关联度,是影响红碱淖遗鸥种群繁殖数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子。遗鸥卵孵化率与水体面积、湖心岛面积、居民地破碎度、耕地面积存在高关联度,与保护区内人口增多,违法捕猎行为以及造成的周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遗鸥;红碱淖湿地;生境因子;耦合
遗鸥繁殖于荒漠、半荒漠湖泊环境条件下,是人类认知最晚、受威胁性较强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动物,于197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迁徙物种公约》(MSC)附录I[1]。我国境内陕西榆林红碱淖湿地是全球最大的遗鸥迁徙地和繁殖地,《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已将该区域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同时也是遗鸥在全球仅存的两个繁殖地之一;通过多年对湿地采取保护措施,我国遗鸥的食物来源和种群数量基本维持稳定。从2001~2011年,红碱淖湿地的遗鸥数量不断增加,这与保护区内遗鸥生境变化密切相关。遗鸥生境变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栖息繁殖等生境方面,如汪青雄等[2]对比分析了分布在红碱淖的遗鸥与棕头鸥的生境;徐振武等[3]分析了红碱淖湿地遗鸥资源的分布状况与保护管理对策;孙承骞等[4]从遗鸥繁殖、食性及同类相食行为出发,对红碱淖区域遗鸥现状进行了分析;肖红等[5]从全球遗鸥生境、迁徙等习性出发,研究了红碱淖区域的遗鸥数量,以上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红碱淖遗鸥生境变化对遗鸥数量产生的影响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遗鸥生境优劣是影响其数量的重要因素,分析遗鸥生境与数量间的耦合关系,有利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遗鸥栖息环境。本文利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了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遗鸥数量、巢数、产卵数及孵化率与遗鸥生境敏感因子(香浓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指数、破碎度指数),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红碱淖区域遗鸥数量及其生境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科学保护此类濒危动物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我国候鸟迁徙的路线有东、中、西3条路线,榆林市地处黄河水系中上游,位于我国候鸟迁徙的中线上。研究区为遗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09°42′~110°54′、北纬38°13′~39°27′之间。研究区内自然下垫面主要有水体、林地、草地、耕地、居民地、沙地等,红碱淖是研究区内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遗鸥的主要栖息地,由于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为造成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红碱淖湿地面积逐年减小[6]。该地多年平均气温8.6℃,多年平均蒸发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788.4 mm、427.3 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一,多以暴雨的形式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66.4%。研究区处于鄂尔多斯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错地带,属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风沙草滩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范围在1417~1200 km之间[7]。遗鸥生性喜水,通常情况下,围绕湿地栖息,其生存觅食的活动区域在围绕湿地5~6 km范围之间;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栖息产生影响,为了将红碱淖遗鸥生境全部纳入本文研究范围,以围绕湖水面积最大的2001年红碱淖湖泊外围做10 km缓冲区,并以研究区范围内四条主要河流为中心做6 km的缓冲区,参照文献[6]中的研究区范围,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关于遗鸥的专项调查和相关资料表明,遗鸥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水域,红碱淖湖泊是该自然条件下较大的湖泊之一,另外,近两年来,国家加大对红碱淖区域生态保护力度,使该区域生态环境在保持原有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变好,从而使该区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生存与栖息地,避免了重蹈“鄂尔多斯世珍园”遗鸥迁离的覆辙。
图1 研究区位置图2011年Landsat5影像(B432)Fig.1 The studied areaGot from Landsat 5 image(B432)in 2011
2.1数据获取
遗鸥种群繁殖数据主要由榆林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提供,包括2001年、2003年、2007年、2009年、2011年的遗鸥数量、巢数、卵数及其孵化率数据,本文的遗鸥数量主要是指在红碱淖湿地区域内繁殖的种群数量。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通过相应年份的Landsat 5 TM影像解译获取,影像获取时间为6月~8月,最大云量8.0%,数据下载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分类时,借助ENVI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平台进行解译,根据NDVI值[8]建立决策树分类系统,并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参照10 m分辨率的SPOT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体、林地、草地、耕地、居民地、沙地[9,10]。
2.2研究方法
前人研究表明,景观多样性对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10-17]。根据傅伯杰先生[10]所提的景观多样性类型及其生态意义,本文以2001年、2003年、2007年、2009年、2011年遗鸥数据及相应年份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通过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相应年份的遗鸥生境因子,主要包括香农多样性指数[12,13]、景观破碎度指数[14,15]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指数和破碎度指数[16,17],指数计算公式在相关文献中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其关联系数,分析遗鸥数量与生境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灰色斜率关联度系数是由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而来,该模型用于定量化描述与分析系统的发展变化态势[18]。关联系数分析是关联度的基础,主要包括原始数据变换、计算关联系数、求关联度和排关联序四个步骤[19]。其中,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设遗鸥数历年数量为经过均值变换的母序列:X0(t)={x(t1),x(t2),…x(tn)},子序列生境因子为行为函数:Xi(t)={yi(t1),yi(t2),…yi(tn)}(i=1,2,…,m),X0(t)与Yi(t)在t=k时刻关联系数为:
式中:△0i(k)表示k时刻母序列与子序列的绝对差,即△0i(k)=|x0(k)-xi(k)|(1≤i≤m);△min与△max表示所有比较序列中某一时刻绝对差值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ρ表示分辨系数,主要作用是削弱最大绝对差值过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显著程度,该值在0~1之间。
最终关联度计算表达式为:
式中εi两个序列之间的关联度,n为该序列的长度(即序列中的样本数)。关联度值域在0~1之间,值越大关联度越强。
3.1历年遗鸥数据分析
近10年来,随着国家提高了对红碱淖生态保护区的重视程度,该区域遗鸥数量逐年上升,历年遗鸥数据情况见图2和表1。10年内由2001年的212只增加到2011年的15412只,遗鸥巢数和卵数也相应增加,巢数由2001年的87个增加到2011年的7706个,年产卵量由2001年的190枚增加到2011年的18494枚。遗鸥数量的增长趋势相差较大,2001年~2003年遗鸥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增长率达到1792.453%,其巢数、卵数和孵化率也相应增加。2000年,国家开发了大型生态旅游区——鄂尔多斯世珍园,吸引大量游客,到2003年6月,游客人数达到26万,严重破坏了鄂尔多斯遗鸥生态基地,导致大量遗鸥迁徙到红碱淖区域[3]。另外,2003年遗鸥孵化率达到98%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非典”的影响[20],游客稀少,遗鸥得以大量繁殖。2003年以后,国家对红碱淖湿地进行保护,遗鸥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卵孵化率也相对稳定,保持在98%。2007年~2009年,遗鸥数量呈负增长,从2007年的10072只下降到2009年的8854只,下降率达到12.093%,巢数、卵数及孵化率也相应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红碱淖湖泊萎缩,降低了红碱淖湿地遗鸥的载畜量,从而遗鸥数量减小;2004年~2011年,遗鸥卵孵化率呈下降趋势,原因是虽然红碱淖保护区禁止游客登岛,但仍有游艇在湖心岛附近徘徊[20],影响遗鸥繁殖,降低孵化率。总体而言,2003年以后,由于加强了对红碱淖遗鸥生境栖息地的管理与保护措施,遗鸥数量、巢数与总卵数整体呈稳定增长趋势,孵化率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90%左右。
图2 历年遗鸥数量、巢数、总卵数、孵化率变化趋势Fig.2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the number of relict gulls,nests,eggs and hatchability in the previous years
表1 遗鸥数量、巢数、卵数及孵化率增长率Table 1 The growth rate of relict gulls,nests,eggs and hatchability
3.2历年红碱淖湖心岛变化分析
根据5年遥感影像,提取红碱淖及其湖心岛示意图(图3),历年湖水面积和湖心岛面积变化如表2所示。红碱淖湿地中的湖心岛是遗鸥繁殖的重要基地,2001~2003年间,由于湖水萎缩,红碱淖南北两侧及西部地区均出现湖心岛群,到2003年湖心岛总面积达662200 m2;因湖水逐年萎缩,到2007年,湖水面积从2003年的42862900 m2缩减到38516000 m2,湖心岛北侧出现两个湖心岛群,西部的湖心岛与湖岸连接,南部部分湖心岛与湖岸连接,水体面积随之减小;到2009年,湖心岛面积最大达795400 m2;2011年,湖水面积萎缩到33807700 m2,湖心岛大量消失,北部两个湖心岛群大部分与湖岸相接,形成半岛,西部湖心岛全部消失,南部湖心岛也与湖岸相接,成半岛状,湖心岛面积不足200000 m2[20]。红碱淖水位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和2009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境内建设的扎萨克水库大坝和蟒盖兔河被截流,导致红碱淖的两条主要补水河流遭到拦截,水体没有得到充分补给,水量减少,水位下降[21];另外,由于修建水库,河流上游出现小面积湖泊(如图4中2007年的土地利用图,在红碱淖西北部出现小水域),保护区内人口逐年增多,生活和农业用水不断增加,这些都是红碱淖湖泊水位逐年下降的原因,与肖红等[18]的研究基本一致。
图3 红碱淖湖面及其湖心岛位置示意图Fig.3 The area of Hongjian Nur lake and the location of small island in a lake
表2 红碱淖历年湖水面积及湖心岛面积Table 2 The area of Hongjian Nur lake and small islands in a lake in the previous years
湖水面积和湖心岛面积逐年减小,这与遗鸥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呈负相关。将历年湖水面积、湖心岛面积与相应年份的遗鸥种群数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可知:红碱淖水体面积、湖心岛面积与遗鸥数量、巢数和总卵数的关联系数均较低,而与孵化率的关联度较高,说明遗鸥种群繁殖数量与红碱淖水体面积、湖心岛面积大小的关系较小,即从2001年到2011年,红碱淖湿地面积减小以及湖心岛面积减小对红碱淖遗鸥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小,它们不是影响遗鸥种群繁殖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平均巢卵数和卵孵化率与水体面积、湖心岛面积存在高关联度,说明水体面积和湖心岛面积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遗鸥的产卵数和卵孵化率;平均巢卵数和卵孵化率随水体面积的减小而降低。
表3 红碱淖湖水面积及湖心岛面积与遗鸥种群数关联分析Table 3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 area of Hongjian Nur lake and island and populations of relict gulls
3.3土地利用变化及遗鸥生境敏感因子变化分析
人类活动改变着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2001年以来,红碱淖保护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逐渐使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转变成人工化管理的农田和工业化城区,意味着研究区内自然种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对TM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图4)。由图可知,林地面积逐年增加,城市用地逐年增加,沙地面积逐年减小,水域面积逐年减小,耕地和草地面积变化较小。
图4 研究区历年土地利用分类结果Fig.4 The results of classification for land in studied area over the years
根据表1中生态指数计算公式,借助生态指数计算平台FragStats4.1软件计算遗鸥生境敏感因子指数(见表4)。从各项因子的变化可知:红碱淖生境保护区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间接反映出景观组分间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衡分布;研究区内整体景观破碎程度逐年增加,景观破碎度变化随时间出现波动,破碎度指数在2009年达到最大,为21.265,从侧面反映了研究区内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向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发展,说明在受人类干预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逐年变化,这种异质化的态势主要是由于6种景观类型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面积和破碎程度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
从各种景观面积变化趋势可知:研究区内草地面积逐年波动减小,从2001年的586.841 km²减小到2011年的438.883 km²;耕地面积变化较小,2003年最大,为436.595 km²,2003年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在2007年减少到357.307 km²,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研究区内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到2011年达到432.666 km²;居民地面积不断增加,由2001年的24.490 km²增加到2011年的93.774 km²;林地面积增幅最大,由2001年的41.747km²增加到2011年的154.094 km²,增加了近110 km²;沙地面积减幅最大,由2001年的197.227 km²减小到2011年的70.051 km²,减小了127.176 km²。由于红碱淖上游河流补给逐年减少,且人类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导致研究区的水域面积逐年减小,由2001年的54.172 km²减小到2011年的41.450 km²。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和沙地面积变化最大,主要是由于2003年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措施,使保护区内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沙地面积不断减少[22]。
各类景观破碎度指数是景观斑块面积和斑块数的函数,景观斑块面积越大,数量越少,破碎度指数越大;反之,景观斑块面积越小,数量越多,破碎度指数越小[10]。从各类景观破碎度指数可以看出:草地破碎度不断增加;因采取退耕还林措施,耕地面积破碎度逐年减小;居民地破碎度基本保持不变;林地面积由于不断扩大,其破碎度不断减小;沙地地类因不断被其他草地或林地所替代,面积不断减小,其破碎度逐年增加;由于大面积湖泊不断萎缩甚至消失,从而水体面积不断减小,且水体斑块面积较小,引起水体破碎度减小。
表4 遗鸥生态敏感因子时间变化分析Table 4 The analysis on the time variation in ecological sensitive factors of relict gulls
3.4遗鸥与生境敏感因子关联分析
遗鸥数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系数是表征遗鸥种群数量受生境因子影响程度大小的量度指标[11]。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计算历年遗鸥只数、巢数、总卵数、孵化率与表5中生境敏感因子间的关联度系数,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遗鸥生境敏感因子关联分析Table 5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lict gulls in habitat sensitivity factors
遗鸥种群繁殖数量与生境因子间的关联系数由表可知:遗鸥数量、巢数、总卵数具有一致的关联强度,其关联系数最大为林地面积,其次为沙地破碎度,第三是草地破碎度,关联度最小的是水体破碎度;孵化率与生境因子关联系数的最大值为居民地破碎度,其次为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第三为耕地面积,关联系数最低的是水体破碎度。以上关联系数分析表明:从2001年到2011年,遗鸥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保护区内林地面积增多、沙地地类破碎度增加以及草地破碎度增加,在这10年间,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保护区内的生态建设,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红碱淖遗鸥保护基地生态环境逐年变好;沙漠破碎度反映了沙漠景观分布格局,沙漠破碎度指数与遗鸥关联度较高,说明林地、草地的生长破坏了原有植被稀少的沙漠景观廊道关系,从而区域生态环境变好,这是红碱淖湿地面积以及主要栖息地湖心岛面积逐年减小,却没有引起遗鸥种群繁殖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遗鸥产卵量受居民地破碎度指数影响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保护区内人口逐年增加,难免会破坏遗鸥的卵巢,干预其孵化率,影响产卵量;另外,根据张荫荪等的研究[23-25],遗鸥是荒漠半荒漠环境条件下的特有鸟类,其筑巢一般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喜欢在湖心洲、靠近水体的湿地栖息、繁殖,因此水体面积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遗鸥卵孵化率(如表4所示)。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入转出是相互关联的,一种地类的变化势必影响另一种地类的变化,破坏各土地利用系统的廊道关系,会引起破碎度改变,草地地类是受人类干预最大的地类,如植树造林减少草地面积,在荒漠地类中植树种草增加草地面积,在草地中开垦耕地、居民地等,这些都破坏了草地地类的廊道关系,导致其破碎度增加,从而使得其与遗鸥数量、遗鸥巢数、总卵数关联系较大。
遗鸥喜欢在距离湿地较近的区域栖息筑巢,主要原因是水生昆虫豆娘和摇蚊是遗鸥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生存于湿地中,豆娘幼虫是遗鸥繁殖期的主要食物,5~7月高峰期的摇蚊幼虫是遗鸥重要的食物补充来源[26];2001年到2011年,随着气候干旱以及人为造成的周围环境变化,红碱淖湿地水位逐年下降,湿地面积萎缩,影响遗鸥的主要食物来源,严重破坏了遗鸥生境,威胁着遗鸥的生存。2001年~2011年,尽管湿地面积与湖心岛面积减少,但遗鸥数量却持续稳定增长,说明湿地的存在是遗鸥生存和栖息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对遗鸥的专项调查和相关文献表明,红碱淖野生遗鸥生态保护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生存、栖息地,这与遗鸥生性息息相关,遗鸥喜水,且生存于荒漠半荒漠地区,而红碱淖湖泊是荒漠半荒漠自然条件下较大的湖泊之一;另外,近两年来,国家加大对红碱淖区域生态保护力度,该区域生态环境在保持原有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变好,从而使该区域成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生存与栖息基地,避免了重蹈“鄂尔多斯世珍园”遗鸥迁离的覆辙。笔者借助SPSS软件平台,对相应年份遗鸥数量、红碱淖湿地面积、湖心岛面积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遗鸥数量与湿地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983**,遗鸥数量与湖心岛面积相关系数为-0.422(**,表示在0.01水平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表明,10年间,遗鸥数量与湿地面积、湖心岛面积呈负相关关系;2007年~2009年间,遗鸥数量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而减少,呈阶段性的正相关关系,这两点进一步说明了湿地面积是影响红碱淖遗鸥生存和栖息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
2001~2003年间,遗鸥数量急剧增加,可能是由于“鄂尔多斯世珍园”、“非典”等因素引起的,为红碱淖地区成为最大的遗鸥生态保护基地提供了重要前提,同时,也说明红碱淖湿地具备遗鸥生存和栖息的基本前提。2001~2003年,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人类自身已经对遗鸥生境产生了影响,为了保持该区域遗鸥不迁离,吸取“世珍园”的经验教训,相关部门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2003年以后,尽管湿地面积减少,但遗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这与周围环境改变密切相关。根据傅伯杰先生所提的景观生态评价基础因子,制作本文的14个生态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护区内10年间的生态变化情况。总体而言,2003年以来,保护区内林地增加,为遗鸥提供了新的栖息环境;大面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减小了沙地面积;景观类型多样大大增加了景观破碎度,为遗鸥活动觅食提供了新的场所;所采取的各种生态基地保护措施,改善了整个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遗鸥的栖息环境,使遗鸥稳定繁殖;遗鸥卵孵化率逐年降低,它与居民地破碎度的关联系数最大,与景观破碎度和耕地面积有着较高的关联度,这可能是由于保护区内开发旅游业,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为破坏遗鸥卵巢和扼杀小遗鸥的现象不断出现,乱捕乱猎、偷猎现象时有发生,违法活动破坏了遗鸥的生息,影响遗鸥数量[20]。为此,榆林市遗鸥生态保护基地应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基地保护体制,为遗鸥及各种迁徙鸟类提供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
本文利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全球最大的遗鸥迁徙栖息地红碱淖区域2001~2011年间遗鸥数量与其生境敏感因子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间,保护区内遗鸥栖息的主要场所湿地面积与湖心岛面积逐年减小,这与遗鸥种群繁殖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呈负相关,说明水体面积和湖心岛面积不是遗鸥数量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即红碱淖湿地面积大小是遗鸥和其他迁徙鸟类栖息繁殖的基础条件、必要条件。从生态敏感因子分析及遗鸥种群繁殖数量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关联系数表可知:遗鸥数量、巢数、总卵数具有一致的关联度强度,其关联系数最大为林地面积,其次为沙地破碎度,第三是草地破碎度,关联度排名最后的是水体破碎度;孵化率与生境因子的关联系数最大值为居民地破碎度,其次为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第三是耕地面积,关联系数最低的是水体破碎度。林地面积、沙地破碎度以及草地破碎度的增加,改变了保护区内的生态景观,从而改善遗鸥的栖息环境,这些因子与遗鸥种群繁殖数量有较强的关联度,是引起红碱淖遗鸥种群繁殖数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子。遗鸥卵孵化率与水体面积、湖心岛面积、居民地破碎度、耕地面积存在较高的关联度,这与保护区内人口增多,违法捕猎行为频繁以及周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1]Auezov EM.Taxonomic evaluation and systematic status of Larus relictus[J].Academic Science,1971,50:235-242
[2]汪青雄,肖红,杨超.陕西红碱淖同域分布遗鸥与棕头鸥巢址选择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2,31(4):949-953
[3]徐振武,冯宁,王中强,等.陕北红碱淖湿地遗鸥资源分布与保护管理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2):126-129
[4]孙承骞,冯宁,张哲邻.红碱淖遗鸥繁殖、食性及同类相食行为初探[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5):27-29
[5]马鸣.鸟类“东扩”现象与地理分布格局变迁—以入侵种欧金翅和家八哥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0,33(4):540-546
[6]谭良玺,张会英,张瑞芳,等.陕北红碱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44(3):126-132
[7]尹立河,张茂省,董佳秋.基于遥感的毛乌素沙地红碱淖面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质通报,2008,27(8):1151-1156
[8]梁婕,蔡青,郭生练,等.基于MODIS的洞庭湖湿地面积对水文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2,32(21):6628-6635
[9]何芬奇,David Melville,邢小军,等.遗鸥研究概述[J].动物学杂志,2002,37(3):65-70
[10]傅伯杰,陈利项.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11]肖洛斌,张慧,缪旭波.盐城保护区生境变化与丹顶鹤数量的耦合关系分析[J].生态科学,2014,33(6):1189-1193
[12]Spellerberg IF,Peter JF.A tribute to Claude Shannon(1916-2001)and a plea for more rigorous use of species richness,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Shannon-Wiener' Index[J].Global Ecology&Biogeography,2003,12(3):177-179
[13]Gorelick R.Combining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to a single diversity index using matrix analogues of Shannon's and Simpson's indices[J].Ecography,2006,29(4):525-530
[14]黄安,杨联安,杜挺,等.基于乡镇尺度Landsat8 OLI影像融合算法适应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4):600-606
[15]刘军会,高吉喜,马苏,等.内蒙古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5,35(2):591-598
[16]许月卿,赵菲菲,孙丕苓.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5):1-8
[17]袁玉洁,梁婕,黄璐,等.环境因子对东洞庭湖优势冬季水鸟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2):527-534
[18]樊庆锌,杨先兴,邱微.松花江哈尔滨段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9):2292-2298
[19]周沙,黄跃飞,王光谦.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驱动力[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3):766-773
[20]肖红,王中强,胡彩鹅,等.陕西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及其栖息地现状的研究[J].科技导报,2008,26(14):54-57
[21]杨永存,胡彩娥,王中强.榆林市红碱淖湿地严重缩水珍稀鸟类生存现状堪忧[N].西安晚报,2011-06-16
[22]雷忻,王文强,廉振民.陕西红碱淖遗鸥研究现状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93-96
[23]张荫荪,丁文宁,陈容伯,等.遗鸥繁殖生态研究[J].动物学报,1993,39(2):154-159
[24]张荫荪,白力军,吴勇,等.遗鸥繁殖群在鄂尔多斯的新发现[J].动物学杂志,1991,26(3):32-33
[25]张荫荪,何芬奇,陈容伯,等.遗鸥繁殖生境选择及其繁殖地湿地鸟类群落研究[J].动物学报,1993,14(2):128-135
[26]刘文盈,张秋良,邢小军,等.鄂尔多斯高原盐沼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特征与遗鸥繁殖期觅食的相关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185-192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Fluctuation of Relict Gulls and Habitat Factors in Hongjian Nur Wetland
XIANG Ying,WEI An-lei*,SONG Jin-xi,HUANG An,GAO Huan,ZHANG Yi-xuan,ZHENG Xiao-qing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abitat sensitive factors and populations of relict gulls from 2001 to 2011 in Hongjian Nur,the biggest migrate and habitat place all over the world,with remote sensing digital maps and the methods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crease of the area of wetland and small islands in a lake year by year and the steady growth of populations of relict gulls.In terms of ecological sensitive factors,the improvement i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the habitat environment were go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woodland area,sand fragmentation and the grass fragmentation.These factors had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breeding number of relict gulls,they were crucial in influencing the steady growth of the breeding number of relict gulls.The hatchability of relict gull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area of small islands in a lake,resident fragmentation and farmland,it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d population in protection zone,the illegal hunting and the change of around environment,too.
Relict gull;Hongjian Nur wetland;habitat factors;coupling relationship
Q143
A
1000-2324(2016)02-0186-08
2015-12-11
2015-1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424);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QA201318);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2014KCT-27);陕西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
向莹(1990-),女,陕西户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在水资源、水环境及生态修复中的应用.Email:124331907@qq.com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alwei@n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