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寄语
本期“理论与思想”栏刊出了冯定雄所撰《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一文。该文就1976年美国战略学家勒特韦克提出的关于罗马帝国“大战略”的论说以及西方古典学界的相关论争进行分析,认为尽管该论说存在不足,但相关探讨深化和拓展了古典学研究的视野。
“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3篇文章。李政的《论赫梯国王铁列平的历史功绩》突破以往学术界仅仅关注赫梯国王铁列平敕令有关王位继承法内容的局限,对铁列平在内政管理、文献编撰方面的建树进行评价,认为铁列平可能开辟了赫梯国家对外统治的新模式和国家发展的新战略,避免了赫梯国家的过早夭亡。刘军与崔国强合作的《<奥勒比亚金银币出入境法令>译注》提供了公元前4世纪黑海北岸希腊城邦奥勒比亚颁布的关于本外币流通与兑换法令的中文译本并加注释,充实了对奥勒比亚经济和货币发展研究的史料。刘衍钢与赵少峰合作的《古典弩炮的早期发展》认为,在腹弓发明之后,古希腊人通过引入加力机械装置发展出更为强大的弩炮类远程武器,并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穷尽了弓体构造的潜力,为其后更强大机械武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先秦史”栏刊出的李晶《清华简<金縢>与<尚书>郑注文本考——兼论<史记>述<金縢>的今古文问题》,利用晚近公布的清华简《金縢》篇,与其他相关文献对读分析,认为郑玄注《尚书》主要采用了古文经说,《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关于《尚书·金縢》的记载则是兼采今古文经说。陶禹所作《李冰石犀厌水辨》从多方面对《蜀王本纪》所载秦蜀守李冰作石犀厌水精以止“江水为害”之说进行考证,认为李冰治蜀时尚无厌胜水精以止风波之观念,犀牛在时人信仰中亦非镇水灵物,故李冰石犀厌水事不可能发生于战国末期之蜀地,为后世附会之辞。
“帝制中国”栏刊出3篇文章。李振宏的《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法制史论证》作为该作者关于中国帝制时代皇权专制社会的系列论文之一,从法制史的角度帝制时代的基本特征,认为帝王具有立法专断性权力,为唯一立法主体,超然于法律之上,立法原则在于确保皇权对社会全方位控制,皇帝直接控制司法最终审判权,地方政权与司法权统一,构成秦至清时代法律体现皇权统治的基本表征。袁延胜的《<奏谳书>所见西汉初年的户籍问题》在对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汉初政府确曾依据高祖五年诏放免奴婢为庶民,承认汉朝建立前发生的社会身份变动,并在鼓励“不书名数”者著籍同时,对亡逃者和隐匿户口者予以打击,高祖九年迁徙六国贵族著籍关中后,被迁徙者身份已经是“汉民”,西汉时期“道”所管辖的“蛮夷”也是国家编户齐民。奚丽芳《女教与晚明婚姻中的女性——以<愁言>为中心的研究》以晚明吴江叶纨纨所作《愁言》为中心,考察女教与晚明婚姻中女性间的关系,认为该时期女教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女性尤其是上层女性情理观和现实婚姻生活产生了影响。
“比较文明史”栏目中刊出了杜慧月所作《以“小华”观“中华”——壬辰倭乱后朝鲜战俘鲁认的中国之行》一文。该文通过对壬辰倭乱中被日本俘虏的朝鲜战俘鲁认记述其逃至中国福建再返回朝鲜经历的《锦溪日记》、《锦溪集》进行研究,分析了鲁认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认为鲁认从“小华”视角对“中华”的观察,生动折射出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古代文明》中文版已创刊10年,在学术界积极支持下,收到的来稿数量持续增多。为了适应学术发展,本刊将在2017年第1期始,增扩16个页面,定价不变。期待扩版之后,得到各界一如既往的关注与支持。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