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妹子》伴我成长

2016-10-21 06:09任大星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妹子

文/任大星

《野妹子》伴我成长

文/任大星

任大星作家,从事创作60余年,著有长篇小说《野妹子》以及《芳心》《依依梦 梦依依》《爱神为她作证》《婚誓》等纯情小说系列,此外还著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并多次被国外译介

回首过往,每每感到有不少人和事印象鲜明地长留在我的心间,鼓舞着我面对生活勇往直前。不过我在这里记述的既不是一个单个的人,也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而是一本书,书名《野妹子》 。因为这本书常常会使我联想起许多难忘的人和事。

起因于《人民文学》的鼓励

1956年年初,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初学写作者,突然接到《人民文学》编辑部的一封信,说是为了迎接“第一次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的召开,要我在短期内写一篇自己满意的短篇作品,寄给他们以供发表。我很受宠若惊,赶紧花了一个夜晚,写了一篇题名为《雨亭叔公的双筒枪》的7000字的小说,寄给了他们。

这篇小说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在当年4月号刊物上发表了。结果,我却并没有得到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的机会,这篇作品倒是受到了文学界和社会多方面的赞誉,还被中央四部门遴选为“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极少数参赛作品之一,被译成四种外文送往布达佩斯,起到了国际交流的作用。

这是一篇以抗日战争时期少年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因为交稿时间紧迫,又是短篇,写成后我一直觉得头脑里还有不少可用的题材没有使用,深感惋惜和遗憾。

以往我从未写过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个短篇的发表,就像是引导我开辟了一块小说题材的处女地,使我产生了以同类题材为内容、另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大胆想法。

从此,我天天一有空闲就酝酿着这个长篇。为了能有更加充分的素材可供运用,我开始广泛阅读有关的历史资料,尤其是我家乡浙东山区新四军游击队活动的历史资料。为了使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能有一点新意,我决定把它写成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少年冒险小说。好在我少年时代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浙东山区度过的,对那里的山水草木和民情民俗都相当熟悉;山区少年们所特有的那种不怕艰苦,不畏强暴,朴质勇敢甚至带有一定“野”性的形象,时时都活跃在我的记忆中;再加上从历史资料中得来的知识,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构思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把山区少年们所特有的那种“野”性,集中体现在我准备创造的人物——野妹子身上。

《野妹子》开始酝酿于1958年,动笔于1961年,完稿于1962年,14万多字,是我当时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寻根思源,如果没有几年前《人民文学》给我的那封信,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我决不会想到去写这么一部长篇小说,决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决心。

永远忘不了陈伯吹先生

那时候全国只有两家专业的少年儿童读物出版社,别的出版社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只是偶尔为之。我早就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写了作品想让自己所在的出版社去出版,这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是一件很容易遭人非议的事。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一直把《野妹子》的原稿搁置着没有往外寄。

一天,时任我社副社长的陈伯吹先生,像平时一样来找我说话。陈伯吹先生素来是我十分敬重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对年轻作者的关怀和爱护是人所共知的。在他悉心提携的年轻人中间也包括我。这天他找我说话的态度特别郑重,问我这段时期在写些什么。在伯吹先生面前我当然老老实实地作了回答,告诉他我除了写些中、短篇作品外,还第一次尝试着写了一部长篇少年小说稿。

“好啊,你的确应该写写长篇作品了。哪方面的题材?”

我就把《野妹子》的题材内容和创作意图,大体上对他说了一下。

他仔细听完后显出了十分欣喜的神情说:“写抗日战争题材,表现爱国精神,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很赞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写,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听了你的这一创作成果,使我特别高兴。”当时我并不了解伯吹先生找我谈话的用意,以为这只是一次日常的交谈而已。但没过多久,我在《文汇报》上读到了记者对陈伯吹先生的一篇采访,伯吹先生谈的是上海儿童文学作者的写作计划和写作成果,首先谈到的就是我这部写了还没有得到出版机会的《野妹子》。

这一下,意外发生了,我很快接到了远在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一封来信,说,他们已经看到了《文汇报》上对陈伯吹先生的采访,希望我能把《野妹子》的原稿及时寄去让他们审阅、处理。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让我欢欣鼓舞的事吗?

这样,就在陈伯吹先生的热心推荐和出版社编辑的鼓励下,《野妹子》顺利地问世了,使我几年来的辛勤劳动没有落空,梦想成真。

和画家董辰生的缘分

当时百花文艺出版社和我联系的是一位资深编辑,对工作、对作者都非常负责,极富敬业精神。在处理这部书稿的过程中,他和我通了十几封信。特别使我高兴的是,他为了使这本书稿能有一个与内容相适应的外观,花费了不少心思,最后决定约请当时在人物画方面已经广有影响的军旅画家董辰生来绘制封面画和插图。我早就看到过董辰生的不少人物画和插图,知道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画家。

1964年夏天的某一天,当我收到《野妹子》的样书包裹,打开一看,一下子就被那尽善尽美的野妹子封面人物画里的形象怔住了。我听说董辰生是北方人,本来有点担心他画浙东山区题材是不是完全熟悉;但出现在我面前的野妹子,那外貌,那神态,那气质,那衣着打扮,那挂在脖子上的银项圈,还有那把拿在手里的砍柴刀,以及含而不露的浙东山区少女身上所特有的那种“野”性,全都跃然纸上,和我心目中极力想创造的野妹子这个人物,不仅没有任何二致,而且通过他那形意和谐、极富动感的画笔,为她增光添彩,充分地直观化和形象化了。

如今董辰生先生已经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画坛的著名画家,曾经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不少画作,包括不少人物画,已由海内外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我手头至今还保存着两本当年由他精心绘制封面画和插图的《野妹子》首版本。我以为,这是我的荣幸,也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纪念。

野妹子广交读者朋友

虽然《野妹子》首版不到两年就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但在“四人帮”垮台以后的1978年10月,便得到了重版的机会。1981 年3月,还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朝鲜文本;1998年2月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修订重版,2007年又出版了新版本。将近50年来一版再版,不断增印,累计发行量已有30多万册。此外,1981年3月和1982年5月,还分别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成两种不同版本的连环画本出版,一共发行了154万册。如果把《野妹子》的文字本加上连环画本一起计算,已有185万余册流传于世。

特别使我感动的,直到最近几年,还常常有读者因为到处买不到《野妹子》而写信来向我问询。不久之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征得了我的同意以后,很快出版了新的《野妹子》连环画本,目前已经上市。这些,也足以说明,《野妹子》的艺术生命还是一直存活在读者中间的。

野妹子这个满身“野”性的山村姑娘,居然能广交这么多的读者朋友,是我在动笔写她时始料不及的。这使我对所有爱护过她,扶持过她,促使她得以面世的那么多无私的热心人士,更加增添了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野妹子》首版封面(1964年初版,人物画名家董辰生所绘封面)

在日本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

1990年秋天,日本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聘请我作为讲师之一,参加中日儿童文学研讨会,做主题发言。因为他们知道我写过不少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少年生活的作品,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已在日本翻译发表,便要求我重点谈战争儿童文学的问题。战争儿童文学在日本的友好人士中被称作反战儿童文学,我们则通称为抗战儿童文学,虽然说法不同,但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侵华战争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会议举行期间,日本同行朋友们的态度大都十分友好热情,还为我举办了个人作品展。《野妹子》也由他们作为重点作品之一,在我的个人作品展上展出。我在主题发言中当然也谈到了《野妹子》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体会,听众的反映也大都是友好和热烈的。

反对侵略战争,实现世界和平,应该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使我想起当年陈伯吹先生对我说过的那句话:“写抗日战争题材,表现爱国精神,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或许也是《野妹子》在将近50年来一版再版、长销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读者:我的良师益友

在我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野妹子》是得到读者反馈最多的一本书。某一年,我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去讲课,见到学校图书馆门口挂着一张海报,准备举行《野妹子》的读者座谈会,络绎不绝的青年学生正在进场。另有一次,我和某位散文家一起参加一个会议,他一见面就对我说,文革前他在北京大学念书时,有很多同学在看《野妹子》,他也是其中的一员。此外,在所有的读者来信中,最使我忘不了的是昆明杂技团一个15岁的小演员的一封信,她一定要我告诉她“现在野妹子生活得怎么样了,在哪里工作,是不是已经结婚”等等,使我十分为难,只好硬着头皮告诉她,野妹子虽然有生活中的某些原型,但毕竟是小说中经过艺术虚构创造出来的人物。我很担心她听了以后可能会有点失望。

前些年,我的忘年交、文学理论家刘绪源,给我寄来了一份复印件。那是著名学者刘小枫为他的哲学论著《拯救与逍遥》写的一篇修订本前言。他在文章中谈到他青少年时代的阅读感受时,有如下一段话:

“记得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晓得,要写好小说,先得念好哲学。

“我念的……好多革命历史小说中,《野妹子》印象最深。

“故事背景是浙东新四军游击队的活动,但小说中没有出现多少新四军,大都在说一个叫‘野妹子’的女孩同一个城里来的少爷的暧昧革命关系。

“‘野妹子’太可爱了,打补丁的衣裳袖口总是挽到胳膊肘,手里虽然经常拿着砍柴刀,笑起来却很甜,一身村姑气,哪里像会用柴刀去砍敌人的人?

“故事的结局是,少爷参加游击队干革命去了,我却关心‘野妹子’的幸福。

“小说偏偏没有讲这件事情。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城里来的少爷,离开‘野妹子’时,满心忧伤……”

以往我和刘小枫先生并不相识,只听说他是一位在各个学位阶段攻读过文学、美学、哲学的学者,在海内外的大学执教多年,著述甚丰。他并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野妹子》写得怎么样,更没有一言半语的溢美之词,写的都是回忆他青少年时代阅读《野妹子》时的感受和印象,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独白。然而,正是他这一段发自内心的独白,却使我感到其中有些话恰恰说到了我的心里。当年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在艺术上悉心追求的正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野妹子所特有的个性和形象,以及她那朴素、纯美和向往幸福生活的感情。

所有读者对小说作者的鼓励——尤其是发自内心的鼓励,对作者的鼓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生命不息,艺术追求不止

我历来主张,儿童文学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应该是文学,是文学中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而形成的一个门类。

那么,文学是什么呢?

“文学是什么?”这应该是一个常识问题: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指的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故而简称“语言艺术”。

是的,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中的一个门类,同样是文学,同样需要“用语言塑造形象”,需要“用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精神就必不可少。因而,我在创作中着重追求的,便是作品的美感形象和社会意义。

《野妹子》,正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个最初尝试。

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不论严寒酷暑,也不管环境好坏,我都一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希望能写出真正让自己完全满意的作品。

回顾以往的创作历程,最最值得我欣慰的,写作已经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我愿意为此而奋斗终生。

这样的好莱坞“特供”我们有权拒绝

文汇报刊文说,影迷发现,《谍影重重5》又是一部好莱坞提供的“特供中国市场”的3D电影!越来越多好莱坞大片习惯把原本以2D格式设计的分镜头、2D格式拍摄的画面,在引进中国时强行转为3D版本,以此贪图更高票价,中国观众是时候说“不”了!有业内人士为转制3D算了笔账,每分钟转制成本大约1万美元,《谍影重重5》124分钟即花费124万美元。按照以往3D比2D多收30%的票房为参考,若该片预计收入6亿元的话,那么转为3D,至少能多收2亿元。以124万美元博取2亿元人民币,这买卖当然超值。于是乎,近年来的“3D盛况”令人咋舌。2015年,中国票房440亿元,其中58%来自3D电影;全球78亿美元的3D电影票房,近六成来自中国。2014年,在全国票房过亿的26部3D电影中,六成以上是转制公司“特供中国市场”的2D转3D之作:《环形使者》《钢铁侠3》《机械战警》《超验骇客》和《超体》。可事实上,3D绝非“大片”标配,比如诺兰的《星际穿越》,全部2D无碍留名“科幻巨制”。而自《阿凡达》之后,真正担得起“视觉盛宴”美名的3D影片已不常见。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才是后来者值得对标的3D真美学。但愿这次是一场中国影迷“看破好莱坞心机”的胜利,希望此后再无“特供”。

不能“重颜值”而“轻表演”

人民日报刊文说,一些表演不够努力的年轻演员依靠“颜值”和包装炒作吸引粉丝,尽管没有好作品,也没有留得下来的角色塑造,却依然迅速“爆红”,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最受人诟病之处在于演员的“重颜值”而“轻表演”。有的演员将对戏工作交给助理,连记台词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有的主要演员开机后迟迟不进组,现场表演由替身完成,进组后补拍镜头;有的因为有后期配音,表演时就随意搭词。这样“不走心”的表演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可想而知。演员的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演员毕竟不是模特,要靠所塑造的形象说话,如果不能抛下“偶像包袱”,踏实提升自身表演水平,拿出让人信服的“干货”,凭什么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呢?

对演员而言,演技才是王道。一些外形并不出众的演员,由于没有所谓“颜值”捷径,在入行初期可能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选角契机,所以更注重在表演上下功夫。姜文、葛优、黄渤等演员塑造的角色性格鲜明且具有典型性,其表演风格也大都自成一派,很难被他人替代,观众观赏时自然会把焦点放在表演本身。这种情况间接造成了“颜值高的演员无演技,颜值低的演员更倾向于演技派”的错觉。其实二者并无直接关系,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刘德华、梁朝伟、张国荣、张曼玉、林青霞等高“颜值”演员在银幕上的出色表演至今仍为人称道。可见,形塑角色的表现力才是获得观众认可的硬道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无论角色大小、是否主演,好的演员都会以自己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对观众负责。没有踏踏实实沉浸角色的前期准备,就不会有形神兼备的后期演绎。表演中敷衍了事,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影视表演最终要靠作品说话,演员走红后如果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最终会沦为低档快消品,在商业价值被消费殆尽后,最终被淘汰。

翻拍成风,荧屏呼唤更多新故事

新华日报刊文说,今年2月播出的爆款韩剧《太阳的后裔》版权已被华策影业拿下,将要翻拍成中国电影版;刚刚播完大结局不到1个月的《亲爱的朋友们》翻拍的中国版预定今年10月开机;更有甚者,拉近影业近日宣布已率先拿下《任意依恋》的中国版电影翻拍权,而这部剧正在热播尚未完结……国内影视制作单位对韩剧的翻拍已进阶到2.0时代,更高效,更快速,但翻拍韩剧成风,让人不禁要问:中国影视人讲故事的能力哪里去了?

随着国内影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韩剧被引入,甚至同步播出,翻拍韩剧也逐渐形成一条产业链。版权问题得到重视,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不惜花巨资购买独播权,筹划翻拍的公司也早早瞄上了热门韩剧资源,这边剧还没播完,那边翻拍已经谈起。从商业运作来看,这种模式显示出翻拍方的眼光独到、资本雄厚及炒作有方,利用原版的影响力,飞快抓住时机,宣传必然吸引眼球。但以上这些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在某种程度上讲,翻拍韩剧成为一条龙的流水线生产,是商业的胜利,却是行业的悲哀。我们看到了国产翻拍剧一部又一部,借着韩剧的人气,未播先火,再加上演员带来的粉丝效应,收视率和票房都不会太差。但这些翻拍之作,都是活在他人成功之树下的影子。相似的情节,换了个名字的人物,雷同的台词……买了版权只代表拍摄的合法性,无法避免作品的山寨感。而且有些韩剧也并非优质到值得翻拍,影视公司却盲目地购买改编权,不仅是为他人做嫁衣,让别人赚走更多的钱,扩大影响力,更是挤压了本土原创者的生存空间。

也许,翻拍能获得一时之利,但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弊远大于利。如果越来越多的本土编剧只能去做改编网络小说、改编别人剧本的事情,那么原创的剧本就会越来越少。与其追逐别人的成功,不如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希望那些拥有足够资本的影视公司,能将眼光放远一些,不要只陶醉于赚快钱,而能沉下心来培育剧本,让屏幕上出现更多新故事;而作为国内编剧,也要从优质的IP、成功的韩剧里学会创意和对市场的灵敏,贴地飞行,讲生活中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国产影视剧音乐为何不行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在电影院观看影片时,往往当片尾曲响起、字幕出现,绝大部分观众已经起身离座。在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影视剧导演和制片人不懂音乐或对音乐缺乏必要的认识。曾有一位多次获奖的著名导演找到某作曲家为他的电影新作创作音乐,在第一次沟通中,谈及导演对影片音乐的整体风格构想时,导演表示自己也不说不清到底需要什么风格的音乐。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努力提高从业者的音乐素养外,还应当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进行细化分工,设立音乐编辑(并非后期制作)这一职位非常有必要。音乐编辑一词来自好莱坞,是电影生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职位。音乐编辑需要既懂音乐,又懂电影,是导演与作曲家沟通的桥梁。但在国内,影视制作行业的分工远不如好莱坞那么细致,目前在前期的创作中几乎不存在音乐编辑这一工种。

观众恐怕有在一些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中不断听到欧美大片配乐的记忆。或许正是因为目前国内影视音乐行业存在的鱼龙混杂情况让人产生选择障碍,而市场中又缺乏专业的音乐经纪公司,加上人情关系等因素,让制片人和导演难以或者懒得挑选真正优秀的影视作曲家进行合作,导致在创作大投资的影视剧时直接去寻找国外的大牌作曲家来担任音乐创作,“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近来大有风靡之势。

美国的电影工业发达,制作分工细致,薪酬分配合理。大投资电影的制作成本基本都在1亿美元以上,电视剧的单集制作成本从2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不等。电影作曲家通常按照电影投资总额的2%左右收取酬金,大师级的作曲家获取的酬金可以达到电影投资总额的5%,版权收益另算。美国的影视音乐作曲家大致分为两拨人,一拨只创作电视剧音乐,一拨只创作电影音乐,跨界创作的作曲家不多见。因此,报酬形式根据作曲家所签约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普通电视剧作曲家的酬金大约是为一小时画面配乐收取5万美元至10万美元。有的知名作曲家为一小时画面配乐收取15万美元至25万美元的酬金。版权收益另算,由他们当时与公司签订的协议而定。没有签约公司的作曲家,往往按照剧集投资成本的5%左右收取酬金,版权收益另算。

在中国大陆地区,获得高回报率的电影的制作成本在1000万元至3亿元之间,作曲家的酬金通常大约占总制作成本的0.3%至1%不等,这与影片动辄上千万元的巨额宣传推广和发行成本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在电视剧领域,在一线卫视频道播出的剧目总投资在6000万元到1亿多元之间,单集成本在10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这样投资规模下的电视剧,作曲家能拿到的酬金一般在2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约占总投资额的0.3%至0.83%,且音乐版权按照惯例通常归于制作方,作曲家几乎没有任何版权收益。而且由于国内电视剧的制作周期、制作方式与播出方式与美剧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作曲家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粗放,无法每一集都严格地对着画面来创作音乐,因此大多数创作者都采用“主题—变奏”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

与此同时,演员酬金占制作成本的比例却要高出很多。因此,对影视制作成本的科学划分比例问题的讨论日益激烈。否则,何以调动作曲家的积极性?

“弹幕”也得有文化

齐鲁晚报刊文说,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关注“弹幕”,说明弹幕文化已影响到大部分网友,不再是边缘化的符号。作为一种有趣的、搞笑的,或者有文化的“群体吐槽”形式,这两年弹幕逐渐从一种亚文化现象,转变为网络主流文化,甚至在语言形式上有引领流行文化的趋势。

弹幕可以对影视、综艺、视频节目发表任何观点,往往那些抓住作品中的“槽点”或者挑毛病的,更受网友欢迎,好的吐槽不仅代表“智慧”和搞笑能力,还反映出评论者的见识多少和价值观的问题。“弹幕”大多采用网络流行语,甚至是只有二次元群体才懂的词汇,常常让很多初入弹幕圈的人无所适从。

弹幕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归根到底是因为它的互动性所造就的群体狂欢,让一群陌生人找到了惺惺相惜的感觉。看视频的时候,发现想吐槽的点或者瞬间的感触,就可以立刻暂停视频,在定格的画面上发出自己的评论。如果这个画面同样触动了其他观众,那么几千甚至上万人的互动就会产生。有弹幕爱好者告诉记者,“影视剧有槽点的时候,弹幕会特别多,有时甚至占满弹幕。有了弹幕,就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看剧,与大家一起吐槽,很爽。”

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弹幕用户多集中在90后,特别是95后群体中,由于缺乏自律和他律,这个群体中不乏把弹幕当作发泄情绪和过激言论出口的人。弹幕作为网络流行文化中的一个侧面,它本身也有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专题座谈会,就网站履行网上信息管理主体责任提出了八项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加强对网络直播、弹幕等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上线的安全评估。在这个背景下,弹幕何去何从又成为一个焦点。

“2016中外诗歌进地铁”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地铁共同举办的“2016中外诗歌进地铁”系列活动近日在人民广场站地铁音乐角拉开帷幕。“2016中外诗歌进地铁”活动围绕“文明、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由上海社联、上海译协组织遴选贴合主题并符合市民阅读习惯的中外诗作在地铁中展示。第一季诗歌主题为“爱国”。展示的49首诗歌中,40首为中国诗歌,有岳飞《满江红·写怀》、光未然《黄河颂》、艾青《我爱这土地》,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至今,时间跨度近3000年;裴多菲《爱国者之歌》、荷尔德林《故乡吟》等9首外国诗歌则来自美国、俄罗斯、匈牙利和德国。为了让乘客更好地欣赏诗歌,相关专家不仅撰写了简短的赏析文字和精彩点评,还邀请专业人员朗诵诗歌并录声、录影,首次以“图文声影”四位一体的诗歌新形式在地铁列车、人民广场文化长廊、重点车站LED大屏等进行展示。自2006年“中英诗歌进地铁”以来,诗歌进地铁活动已坚持了十年。

《海上谈艺录》丛书新书首发上海书展

在2016上海书展的最后一天,大型艺术类人物传记丛书《海上谈艺录》在展览中心中央大厅隆重举行舒适、王文娟、蒋星煜、蔡正仁、程海宝新书专著首发活动。蔡正仁、程海宝与新书作者参加活动并签售《海上谈艺录》。丛书由上海市文联、上海文学艺术院会同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编撰,此次首发的5本新书为《西厢桃花别样红·蒋星煜》《艺高德劭百岁工·舒适》《总持风雅有春工·蔡正仁》《明月千里共婵娟·王文娟》《中国杂技好男儿·程海宝》。《海上谈艺录》自2009年立项、2010年正式出版图书以来,已出版传记图书36册。该丛书以留存海派艺术经典、总结海派艺术家艺术经验、提升海派艺术影响力、促进上海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编撰出版主旨,传主是上海各门类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丛书真实展现了这些艺术家的丰富人生。

海派秧歌市民剧《阿拉女人》成功首演并举行座谈会

8年前的8月8日,海派秧歌作为上海唯一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演出的节目,在全球观众面前精彩亮相。整整8年之后,由上海市文联、浦东新区文广局指导,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办事处、上海市秧歌协会等联合创排的海派秧歌剧《阿拉女人》在浦东新舞台成功首演,再度为观众奉上一道极具海派韵味的文化大餐。海派秧歌市民剧《阿拉女人》以点带面,说身边的人、述身边的事,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女人的共同追求。剧中大量再现了上海特有的人物、场景、语言和记忆,让观众倍感亲切。首演结束后举办了座谈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该剧以社区文艺爱好者为表演主体、围绕社区文化品牌打造群文剧目的制作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从专业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助力该剧更趋完善。主创团队表示该剧将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精心打磨、逐步完善。《阿拉女人》还将在浦东新区各街镇开展巡演,届时市民可以在家门口观赏这出“市民大戏”。

上海杂技团获第十五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艺术节最高奖

日前,在第十五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艺术节上,由中国杂技家协会选派的上海杂技团原创节目《云起龙腾——集体造型》《秦俑情——抖杠》分别获得11位国际评委肯定,双双以近乎满分的成绩斩获最高奖项“金象奖”。本届大赛共有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美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中国等12个国家的28个杂技、驯兽、小丑节目参赛,其中有多个享誉世界的著名杂技马戏表演团体。上海杂技团为这次比赛精心编排了两个节目。《云起龙腾——集体造型》以“龙”为主题,造型结合力学原理巧妙构思,设计上将力与美通过肢体语言形成奇妙的融合,展示“龙的传人”奋发向上的精神。《秦俑情——抖杠》则对起源于俄罗斯的“抖杠”(Russia Bar)进行改革创新,研发了“三杠连接”“双翻连翻”“三周连翻”等高难技巧,并以“秦俑”为主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滑稽戏《今天他休息》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由市文广局和黄浦区文化局主办,剧协、曲协、人民滑稽剧团联合承办的滑稽戏《今天他休息》专家研讨会日前在市文联举行。市文联、市文广局、市公安局治安总队、黄浦区文化局等相关领导,上海部分戏剧、曲艺界专家及该戏的主创、主演等20余人出席研讨会。上海曲协主席、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首先向参会嘉宾介绍了滑稽戏《今天他休息》的创演过程及概况。专家们认为,经过几轮的演出和修改,该戏故事情节安排疏密有致,人物塑造真实、可信,滑稽“说、噱、做、唱”功夫扎实,塑造的社区民警形象可亲可敬,在诙谐风趣中传递出警民共建的正能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家还就该戏开场的设置、剧中正面人物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设计及音乐伴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王汝刚及主创人员表示,将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认认真真改动,欢欢喜喜上演”,力争将该剧打造成一部精品。该戏入选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进京巡演期间,受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等领导的称赞。

上海美协举办“漆彩东方——第二届上海漆画展”

由上海美协主办、上海美协漆画工作委员会承办的“漆彩东方——第二届上海漆画展”近日在上海美协创作中心开幕。该展是时隔4年以后上海漆画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本次展览从140余件送展作品中评选出100件作品参展,其中10件作品获“优秀作品奖”。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上海美协相关领导及相关专家,部分漆画作者、漆艺收藏家、漆画爱好者出席开幕式和座谈会。专家谈到,从首届漆画展到第二届漆画展,上海漆画正在形成自己的面貌及特色,这体现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特点。上海的漆画作品总体感觉是比较“洋气”,尤其是展览中一些金山农民画题材的漆画可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何将都市风格与乡土趣味表现得更好则值得大家思考。与会嘉宾与作者还就中国漆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当代漆画创作方法、上海漆画海派语言的探索、漆画艺术与传统文脉的融合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上海市剧协出品《三生有幸》广受关注

一部名为《三生有幸》的戏曲微电影成为了不少上海戏剧界人士热议的对象,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中被广泛转发、传看。这部戏曲微电影正是上海市剧协2016年服务会员与戏剧工作者的新举措——戏曲微电影拍摄工作的首部影片。这部时长25分钟的戏曲微电影由上海市文联监制、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出品,以麒派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著名唱段“三生有幸”为序幕,引出优秀京剧麒派青年演员鲁肃的学艺、从艺故事。该片由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少云和弟子鲁肃主演,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等加盟。全片着力展示了鲁肃学艺、从艺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坎坷以及与陈少云结下的深厚情谊。影片日前已在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上线播放。

上海市剧协的这一尝试,不仅是探索新媒介服务会员的新方式,也是向社会公众传播戏曲艺术的新方法。《三生有幸》在网络播出后感动、感染了许多观众。上海市剧协方面介绍,戏曲微电影《三生有幸》近日获得了“首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最佳故事片奖”,此后,协会还将聚焦京、昆、越、沪、淮等各个戏曲专业中的优秀新生力量,继续拍摄孜孜以求、执著坚守的年轻一代梨园人的故事,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关注当下优秀青年戏剧工作者的风貌,同时也鼓励青年戏剧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发展。

艺高德劭百岁公:纪念著名电影艺术家舒适百年诞辰

2016年是著名电影艺术家舒适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对他的尊敬、缅怀之情,日前,由上海市文联、上海电影集团主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文学艺术院、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承办的“艺高德劭百岁公——纪念著名电影艺术家舒适百年诞辰”活动在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办。在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大家观摩了由上海电影家协会制作的反映舒适艺术生涯和人文情怀的纪录短片。舒适生前好友、主办方领导等相继发言,缅怀这位上海电影界老前辈的一生。与会嘉宾在上海福寿园钟灵苑集体祭拜,为舒适纪念铜像揭幕并敬献鲜花。

上海影协举办纪念顾也鲁诞辰100周年活动

上海电影家协会在上海影城举办纪念电影艺术家顾也鲁诞辰100周年活动,活动中放映了由顾也鲁出演的电影《女理发师》和《子夜》。顾也鲁女儿顾虹和《子夜》导演桑弧的儿子李亦中相继发言,表达了对父辈艺术家的缅怀之情。顾也鲁(1916年9月1日—2009年12月23日),祖籍江苏吴县。1934年开始出演话剧,1938年步入影坛,共出演了49部话剧,70部电影,100多部(集)电视剧。他先后与周璇、舒绣文、王丹凤、陈云裳等女明星联合主演了42部影片,享有“银幕袖珍小生”的雅号。代表作有《女子公寓》《梁山伯与祝英台》《重见光明》等。1952年起,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他在参与拍摄的故事片中,拓宽戏路当“绿叶”,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代表作有《不夜城》《老兵新传》《女理发师》《51号兵站》等,还参加了《围城》《小裁缝》《思乡曲》《中断了的三重奏》等多部电视剧的拍摄。2005年,顾也鲁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优秀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庆典大会。

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亮相2016上海市新剧目评选展演

上海京剧院出品的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日前在天蟾逸夫舞台首轮试演。演出现场,多个动情的唱段道出狱中英雄的内心世界,获得观众掌声。而演出结尾,革命英雄连连高呼“狱中八条”谏言,给观众以强烈的震动。该剧由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的编剧李莉执笔,王青导演,并由杨扬、鲁肃、傅希如、董洪松等一批80后演员演绎,刻画了60多年前同样正值青春年华却身陷牢狱、坚守革命信仰的共产党员群像。不同于以往的“红岩题材”,作品通过人物刻画,着力展现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者的人格魅力。演出结束后,以“革命题材文艺作品的文学性”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文艺会堂举办,多位评论专家对《浴火黎明》在红岩革命题材创作方面的探索创新给予了肯定,并对该剧的完善提高给出了宝贵建议。

猜你喜欢
妹子
大棚妹子
跟着船妹子去古城寻梦
吃肉送肉
相亲
我后面有只猪
吃肉送肉
哪儿做的
萌妹子很逗乐
呆萌妹子一秒钟变搞笑女汉子
让你HOLD不住的萌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