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永远的“中国夜莺”

2016-10-20 17:34
润·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夜莺歌剧歌唱

3月4日,我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在她奔腾不息的99年音乐旅程中,她用一个又一个音符,用最真挚的情感,为人民歌唱,为祖国母亲而歌唱,写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她因《长城谣》而得名,代表作有《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等。曾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儿时音乐启蒙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是一个进步实业家。周小燕的父亲非常迷恋音乐,受父亲影响,周小燕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父亲好友的琴行是周小燕童年最爱去的地方,她就是从这里开始了音乐的启蒙。“我父亲很有意思,他自己五音不全的,唱不入调。但他喜欢音乐,他们叫他音乐迷,只要你是学音乐,他都支持。所以我有一个弟弟是吹萨克斯,有一个弟弟拉小提琴,那么我就唱歌,客人来了就说,小燕唱个歌,我就去唱。”周小燕回忆说。

●得称“中国夜莺”

1937年春,刘雪庵为影片《关山万里》配乐,很快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演唱。身在武汉合唱团的周小燕领唱了这首歌曲。次年,她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唱片。这首唱腔凄婉的歌曲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广大侨胞捐款捐物,加入到抗战队伍中。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留学,二战期间被困巴黎。1945年,经过了七年磨砺的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演唱了《紫竹调》《红豆词》。她典雅、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精湛的技藝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观众,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对周小燕的歌唱,媒体这样评价:“嗓音纯净,像水晶般坚实,像钻石般光彩”。

在欧洲9年,她无时无刻不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每次上台演出,她总是一袭旗袍,高贵典雅。她能用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演唱各国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国歌曲。

“我们应该一有机会就传播我们的音乐文化。”周小燕说,“你要唱他的东西,要唱到他服你。你光会唱他们的东西,不会唱本国的东西,人家看不起你……所以这种民族自尊心要有,人家才会尊重你,信任你。”周小燕认为,学美声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是为了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本民族音乐文化服务,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歌声。

●音乐教学艰辛路

1949年,周小燕受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周小燕挑学生从不看家庭成分,最重要的是人品。

1973年,魏松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周小燕,他自称“大徒弟”。“文革”的十年里,周小燕不能开口歌唱,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魏松还记得周老师说,“魏松的嗓子跟别人不一样,他是洋嗓子,可以唱外国歌剧”,但是文革并不允许唱“封资修”,周小燕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把魏松和另一名学生领到家中,拉上窗帘教,把耳朵贴在留声机上,听那几张没有被抄走的法国旧唱片。

“那时候,像搞地下工作一样。第一次听到卡鲁索的歌声,我就感慨,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声音。这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魏松说,“周先生真的改变了我的一生。”

上海歌剧院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是在1982年受教于周小燕的,杨小勇回忆说:“她是比较宏观的人,她会让你独立发挥。她主要是启发你,而不是限制你,让你更多地去理解作品,而不是拘泥于一些细节,从大的方面来把控你的发展。”

●爱国是责任,也是使命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学习声乐。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她在卢森堡举办了首场独唱音乐会,之后,她飞翔在各个国家的舞台上。正当她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刻,她决定回国。

1947年,周小燕回到祖国。离别9年的故国,还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半个多世纪后,有一位美国记者问她:“你这一生吃了不少苦,从法国回来后不后悔?”她回答:“不后悔。这里是我的祖国。我为她出力了,我不后悔。如果我没有为她出力,我才会后悔。”

对于周小燕来说,爱国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

1988年,看到大量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纷纷外流,71岁高龄的周小燕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以不同于国有院团的全新体制运作。在她的努力下,中心排演了《弄臣》《茶花女》及中国歌剧《原野》等大量精品剧目,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猜你喜欢
夜莺歌剧歌唱
夜莺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夜莺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夜莺
爱不会变
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