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敏 王晓泉 刘慧谋 陈素娟 胡娇 高清清 徐利军
摘要 动物传染病学是农业院校兽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实验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加强生物安全、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互动、开辟第二课堂等方面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型兽医人才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29-03
Reform and Practice in Experiment Teaching of Veterinary Lemology in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GU Min WANG Xiao-quan LIU Hui-mou CHEN Su-juan HU Jiao GAO Qing-qing XU Li-jun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Veterinary Lemology is one of the major compulsory courses for veterinary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of which experiment tecah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developing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and inspiring creative thinking.Based on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 of our teaching group,we discussed the optimization in the mode of experiment teaching such as strengthening biosafety,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promoting interaction in class and opening the second classroom,to bett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adapt for creating veterinary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veterinary lemology;experiment teaching;reform;creative talents;biosafety
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兽医的社会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人、畜禽、野生动物间不断增强的相互作用诱发的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和食用动物群体中存在的抗生素滥用与药物残留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One world,One health)”理念的不断深入,兽医在人兽共患病防控和保障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领域与促进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1]。因此,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善于思考、乐于探索、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潜质的创新型兽医人才[2],不仅是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历史重任,也是应对我国兽医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动物传染病学作为兽医专业重要的一门综合性主干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诊断和防控动物传染病的基本技能,从而为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服务[3]。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课教学对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根据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指导用书开设部分实验项目,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取教师讲授、参照实验指导和观看教师示教完成相关实验操作来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依葫芦画瓢”,有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实验设计和操作流程的整体性思考。因此,教学显得相对枯燥和乏味,较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和质量受到明显限制。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始终将如何又好又快地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作为兽医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动物传染病学教学方面,一方面不断强化理论教学,由刘秀梵院士主讲的《动物传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另一方面依托学校动物医院教学平台,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所在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加强生物安全、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互动、开辟第二课堂等方面对动物传染病学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型兽医人才的培养要求。
1 注重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1.1 强化实验课前教育,树立生物安全意识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中必然要接触到一些病原微生物,有的甚至是人兽共患的病原,如果操作者在实验过程中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即使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完全过关,也会造成生物安全隐患[4]。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课前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是动物传染病学实验须知,用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生物安全知识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且多通过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让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学生对生物安全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很难意识到会存在由于自己的一时疏忽而酿成生物安全事故的风险。现在,将实验的第一节课设置为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题教育,邀请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走进课堂,从对本校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功能介绍作为切入点,讲授生物安全的概念、不同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的划分以及实验操作规范等内容,并通过对生物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的剖析来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1.2 重新改造教学实验室,使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高校的动物传染病学本科生教学实验室主要用于兽医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在建设和管理上不同于科研专用实验室,通常情况下并无具体的分区,同一区域在不同课堂上可以进行多种实验,容易形成交叉污染。为了充分兼顾教学和生物安全的双重需要,笔者所在学院启用专项资金对传染病学教学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明确划分出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并根据涉及的实验项目将临床解剖类、显微观察类、分子及免疫学检测类实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同时将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并张贴相应的安全标识。考虑到开设的某些实验内容(例如“布鲁氏菌病检疫”)中涉及到人兽共患的病原,因此将普通的超净工作台升级为安全级别更高的生物安全柜,配备了高压蒸汽灭菌锅和防护消毒等设施,并借助学校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平台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动物尸體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大大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从硬件设施方面切实保障了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2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授课内容和方法
2.1 密切联系实际,精选实验内容
近年来,随着动物传染病的不断发展变化,例如某些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呈现出新的特点(猪瘟、新城疫等的非典型化)以及新发传染病的种类不断增多且危害严重(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5],授课内容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扩充。本着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原则,并兼顾课程体系和学时限制,实验课开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本地区畜禽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的几种疫病进行诊断和检疫,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可以通过在校内动物医院接触门诊病例不断得到强化。由于此前国内发生的实验室意外感染案例,如某研究所的SARS感染事件[6]和某高校师生感染布鲁氏菌病事件[4],使得高校对涉及人兽共患传染病实验教学内容的开设异常谨慎,甚至是一刀切,不再开设相关实验;但这样做,虽然避免了教学事故的发生,却极大地影响了传染病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学生日后踏上工作岗位遇到此类疫病也可能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我们,基于校内实验农牧场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改造后教学实验室的先进条件,继续保留了奶牛“两病”(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检疫的课程内容。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授课
多媒体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声音、图像和文字等素材,有效地展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课程内容,不仅信息量大,而且直观形象、趣味生动,尤其在讲解令学生普遍感觉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实验步骤时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7]。本教研室针对开设的每次实验,都精心制作了教学视频,包括从实验的准备直至结果的判定。例如在猪瘟的诊断视频中,涵盖了人工感染猪瘟病毒、监测体温变化、前腔静脉采血进行白细胞计数、解剖病猪观察脾脏等病理变化、制作组织触片、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的使用和荧光图片采集等一系列实验内容。尽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步骤,但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对实验的流程形成整体性思考,了解其来龙去脉;而且学生在开始独立操作之前已对本次课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操作过程中就不会显得畏首畏尾。
为进一步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引入了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该系统具有强大的示教功能,尤其表现在显微观察类的教学方面,利于教师进行集中、合理指导,克服了传统显微镜下观察图像的独占性和非交互性的弊端[8]。例如巴氏杆菌病的检疫中,教师可以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极”浓染短杆菌的典型形态通过图片共享到学生端电脑,使每位同学能同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同时,教师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强调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如瑞氏染色观察心血涂片时注意将巴氏杆菌菌体与折光性较强的染料颗粒进行区分。此外,通过该互动系统老师可以单独提问某个或某组同学,学生也可以单独向老师提问,而其他同学不受干扰,由于是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氛围较为轻松,更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3 注重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一次实验完成后,及时地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强化,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展开讨论分析;课后每位同学需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并完成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教师在下次实验课开始之前进行简要点评。这样,同学们既对每次实验的整体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又通过查阅资料完成思考题将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环节,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结果,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而且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适度开放研究生教育资源,拓展本科生第二课堂
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但教育设施、经费及师资力量的配置却未完全跟上需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科生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在此情况下,适度开放研究生教育资源,对于拓展本科生第二课堂,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9]。笔者所在学院同时具有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人畜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研究内容涉及禽流感、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新城疫等多种重大疫病并包括一些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科研设施完善,科研实力雄厚。在动物传染病学的实验教学中,鼓励感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科研,他们可以选择不同课题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一方面,学生能够分担一部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例如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疫苗免疫效力试验中实验动物的饲养和血清抗体水平的监测等;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并从“导师”处获取相关疫病的前沿科研动态,激发起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通过这一尝试,也使学院在有效地衔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生长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兽医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亟需一批更加适应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兽医高等教育改革,而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动物传染病学的实验课教学为例,探讨了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该课程进行的部分改革举措,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人才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作为兽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钻研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兽医人才。
5 参考文献
[1] 刘秀梵.兽医公共卫生是兽医行业的重要社会职能[J].中国家禽,2008,30(11):28-29.
[2] 白宪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大学本科实验班为例[J].大学教育,2015(7):32-34.
[3] 王晓泉,刘晓文,彭大新,等.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4-25.
[4] 曾祥伟,邢明伟,田丽红,等.动物传染病学实验中生物安全策略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9):135-136.
[5] 刘倩宏,周晓阳.动物传染病新形势下引发的教学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22(2):49-50.
[6] 薛那,沈国顺,张雷雷,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3):42-43.
[7] 张萍,魏萍.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6):263-264.
[8] 迟曲,王丽娜,孙阳.论述Motic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教育,2015(6):193.
[9] 王川庆,刘红英,陈陆,等.家畜传染病学实验课改革新探: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提高本科生实验课教学水平[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