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维 舒相才
摘要 分析了明光镇中缅边境森林火情的6个特点:时段性明显、火源管理困难、火情监测困难、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大、扑救费用高、火灾损失大。提出了5项应对措施:强化与缅甸方面的森林防火合作,建立联防机制;加大经济与科技的合作力度,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建设防火通道与遮荫型防火隔离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系统;加强林火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边境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建设。
关键词 中缅边境;森林火情;特点;应对措施;云南腾冲;明光镇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81-01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1],森林火灾是在野外开放环境中以植物燃烧为特征的灾害性现象[2],火灾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大片森林化为灰烬[3]。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且难于处置救助的自然灾害,居于世界三大破坏森林的自然灾害的首位[4]。明光镇川长坝窄,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达54.38 km,近10多年来,由于缅甸居民习惯刀耕火种,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缅方对森林防火不够重视,发生林火时常常不加扑救,导致境外火蔓延到国内,对境内森林资源形成严重的威胁。由于境外火火势大,扑救困难,一旦越境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近年来已成为明光森林资源的最大威胁。分析缅甸境外火情发生的特点,提出应对措施,对有效预防和扑救境外火,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本情况
明光镇位于腾冲市西北部,地处东经98°33′,北纬25°30′,国土面积698 km2,南北长54.4 km,东西宽12.8 km。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4.38 km,有6号、正7号、中7号、副7号、8号、9号中缅界碑及5条通道通往缅甸[5]。明光镇辖9个社区,110个自然村,170个村民小组,有傈僳、白、阿昌、景颇等少数民族。2015年末总人口40 850人,其中少数民族3 562人,占总人口的8.7%。明光为山区峡谷地带,川长坝窄,地形以高山、中山山区为主,山脉起伏盘错,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一致,以南北走向居多,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海拔3 568 m,最低海拔1 903 m[5]。气候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不分明,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12.5 ℃,年降雨量1 800 mm,日照年均1 450 h,年均相对湿度79%[5]。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有国有林23 096.4 hm2,集体林2 5737.3 hm2,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8 761.1 hm2,森林覆盖率74.4%。
2 境外火情發生特点
2.1 时段性明显
与明光镇接壤的缅甸居住民族为克钦族、钦族、掸族等,其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历来有刀耕火种、烧荒种地和围猎烧牧场的习俗,常常将小片森林成片砍伐、曝晒后点燃,不加监管,任其自由蔓延,自然熄灭后在烧出的地上播种玉米、稗子等作物获取生活必需的口粮。由于烧地时间一般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这一时期为干季,天干物燥,火势蔓延极快,往往越过国境线烧到明光境内。因此,明光镇境外火情发生的时段性十分明显,与缅方农业生产高峰期一致,均为每年12月至次年3月。
2.2 火源管理困难
明光镇接壤的缅方政府对森林防火工作不重视,森林防火无组织、无机构、无人员;缅方居民又一直沿袭着刀耕火种的习俗,森林防火意识差,农业生产落后,生产性用火较多,火源管理难度大。
2.3 火情监测困难
明光镇从6号垭口到9号垭口国境线长达54.38 km,监测战线长,而国境线上只有2个森林防火瞭望台,没有覆盖国外可能发生火情的区域,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情。
2.4 蔓延速度快
境外火情蔓延速度极快,一旦发生火情,短时间内就能烧到我国境内。例如2010年的“2·08”森林火情,从发生火情到燃烧入境仅仅只有2 h。
2.5 扑救难度大
境外火情发生后,由于受管辖条件的限制,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赶赴火场,加之受缅甸山形地貌的影响,为安全考虑,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很难在第一时间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扑救。例如2009年的“2·21”森林火灾,由于着火点较多,火线长达10 km,原腾冲县人民政府组织3 000多人,历经12 d的扑救,才将林火扑灭。
2.6 扑救费用高,火灾损失大
与明光镇接壤的缅北,林区面积大,人烟稀少,距国境线平均20 km内无人居住,发生火情后,缅方无法大规模组织人员,只有靠我方人员的支援。因是跨国扑救,不可能组织专业救援力量,只能组织民工,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因此每年的救援,小一点的森林火灾都要耗资几十万,大一点的火灾,如扑救时间长,就可能耗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例如1999年“2·03”境外森林火灾,历时87 d,境内过火面积1 725 hm2,受害面积达776 hm2,受害林木蓄积20万m3,出动人员13.1万人次,耗用扑火费用980万元。
3 应对措施
3.1 强化与缅甸方面的森林防火合作,建立联防机制
一是协助缅甸推进森林防火法制建设,强化火源管理;二是督促缅甸地方政府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提高缅甸边民的防火意识;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中方与缅方要共享森林防火信息,发现火情及时向对方通报;四是建立火灾联合扑救机制,当缅甸边境发生火情时,中方扑救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过境协助缅方扑救森林火灾。
3.2 加大经济与科技的合作力度,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一是通过对缅甸边境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撑,促进缅甸边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技术,发展地方经济,转变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减少生产性用火;二是协助缅甸恢复边境地区的天然林,逐步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层次结构复杂的天然林,提高边境森林的抗火灾能力。
3.3 建设防火通道与遮荫型防火隔离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系统
森林火灾阻隔技术也是森林防火的主要技术之一,对于减少在森林火灾中的损失有重要意义[6]。林火阻隔技术主要是建立防火隔離带,包括全光式防火隔离带(生土带)、生物防火隔离带、遮荫型防火隔离带。明光镇中缅边境地带海拔较高、土层薄、地势陡峭,种植树苗难以成活,不适宜建设生物防火隔离带。可以结合防火通道建设一定宽度的全光式防火隔离带,在防火通道两侧各建设宽度90 m以上的遮荫式防火隔离带,形成有效的林火阻隔系统。在遮荫型防火隔离带中发展林下经济,减少隔离带的维护成本。
3.4 加强林火监测体系建设
一是增加瞭望台的密度,使瞭望台可以覆盖边境林火容易过境的全部地区。二是加强巡山护林队伍建设。在明确巡山护林人员责权利的同时,要认真解决他们的待遇,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与缅甸的合作,在缅方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无人机等先进的监测技术扩大林火监测范围。四是建议国家林业局在森林防火卫星监测判读时把中缅边境地区纳入监测范围。
3.5 加强边境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建设
一是加大边境防火通道建设投资和力度,争取尽快建成环绕边境线的防火通道,起到林火阻隔的作用,当发生火情时,能第一时间运送扑救人员到边境,及时扑灭森林火灾。二是坚持扑救专业化方向,不断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既要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又要抓好半专业扑火队伍和义务扑火队伍的组织管理工作。加大扑火队员岗前培训力度,掌握安全扑火知识和紧急避险技能,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三是加强通信系统建设,更新通信设备,确保林火信息及时沟通。四是配备运兵车、森林防火运水车等防火设备。五是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积极采取人工降雨等措施扑救森林火灾。
4 参考文献
[1] 于明,刘方策,朱晓丽,等.浅析森林火灾的诱发原因及防护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35(18):102.
[2] 王海晖,陶駿骏,盛昌栋.森林防火隔离带技术的变革与优势[J].世界林业研究,2015,28(6):46-52.
[3] 黄耀林.南方森林火灾发生原因与预防对策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6,23(1):161-162.
[4] 楚艳萍,姜瑶,王旭.森林火灾危害及其预防措施[J].北京农业,2015(36):119-120.
[5] 明光镇志编纂委员会.明光镇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25-28,119-120.
[6] 李恒刚.森林防火技术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学,2014,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