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倒春寒”

2016-10-20 04:10王秋玲
新课程·中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倒春寒阴雨旱情

王秋玲

从今年2月初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攀升,在南方地区青山翠柏,油绿早稻,含苞待放的油菜花,让人们提前感觉到春意盎然。然而自2月中旬冷空气几次光顾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气温的迅速下降。就此一个词语“倒春寒”频繁在网络或者报纸刊物上出现。下面我们就谈谈对这种天气的说法是否贴切。

一、倒春寒及其成因

所谓的“倒春寒”(late spring coldness),指初春(一般3月)气温回升快,而在春季后期(4-5月)气温比正常年份偏低2℃以上现象,其中一般持续在3-5天的为轻度倒春寒,降温过程持续天数大于或等于6天成为明显倒春寒。即所谓的“前春暖后春寒”现象。中国春季(3月前后)正是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其间常有从西北地区来的间歇性冷空气侵袭,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

其实严格地讲,把这次影响全国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称为“倒春寒”有些不妥。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四季的划分:我国四季划分强调天文特征,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准。但这种分法都与实际气候情况不符。比如说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开始,而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为了避免这样的矛盾,气候学上通常以平均温度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超过10℃,这5天的第一天为春季的开始。如果按照立春作为春天的起点,也就是今年的3月20日,按照气候的划分,我国南北方都没有真正进入春季,即使南方的春天来得比北方早,严格地说2月也还没有完全进入春季。所以,准确地讲应该把此次天气变换称为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更为恰当。

二、几种有关低温灾害的区别

在这里将与中国频繁发生的低温气象现象易混淆的几个气象概念区别一下:

倒春寒:指上面所述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现象。

低温:一般以该地区某日极端低温小于或等于5℃即该地区出现低温。

霜冻:以某日观测到的地面有白霜或地面最低温度小于或等于0℃或者地面有结冰时,则称该地出现霜冻或者结冰,又分为轻霜和重霜。

低温霜冻:冷空气南下导致产生的,常出现于12月至次年2月。

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当一次冷空气入是气温在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可发出寒潮警报。寒潮的天气特点:伴随剧烈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冻害会对越冬的动植物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春季的低温阴雨: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象灾害。3、4月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播育秧季节,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造成早秧兰秧。

三、“倒春寒”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倒春寒”对我国南北方的影响程度不同。南方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播种和幼苗生长期间,如遇此天气,容易造成烂种、烂秧和死苗现象。而此时也是我国北方冬小麦返青进入拔节期,又陡然遇到零下温度的冷空气,小麦抗病能力弱,部分麦苗会出现冻伤。

“倒春寒”对候鸟的迁徙也有一定的影响。气温持续升高,候鸟(布谷鸟、家燕等)根据对气温的感知纷纷开始漫长的迁徙。而持续低温使之“缺衣少食”甚至死于途中。

此外,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影响更大。这种天气极易导致感冒、哮喘和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然而,“倒春寒”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有利的影响。低温能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而持续的降水又缓解了华北地区百年一遇的旱情。华北的旱情基本解决,也得益于持续性的降水。对我国的东北更是有利而无害,使得黑土状况转好,同样既缓解旱情也抑制病虫害发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种“倒春寒”及其类似的天气呢?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和灾后的治理,以预防为主。

四、预防及治理措施

1.生活上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应做到:春捂秋冻,尤其是手脸口鼻的保暖;不要在精神和体力上过度劳累,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多食用些生姜、大蒜、洋葱等食物并节制烟酒。

2.农业上我们要以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北方的小麦在冻害时要加强管理,及时采取施肥、浇水、中耕松土等补救措施;水稻、油菜等农作物采用抗冻的优良品种及早铲除杂草,提高地温,追肥;对果树尤其是北方的果树,冬灌能保持地温,避免果树被冻伤;春灌能降低地温,可延迟萌芽发芽的时间;传统烟熏防霜冻也很有效。

五、“倒春寒”的意义延伸

目前,“倒春寒”一词还被延伸到各个行业,形容其行业的前升后降变化。如中国民办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显现的办学火热到2000年的生源不足,被引申為“倒春寒”现象;中国股市大涨与后期的大跌,也被引申为“倒春寒”现象。

参考文献:

吴增福,杨有盛,朱福顺,等.倒春寒的划分和预报服务探讨[J].气象科学,1998(3).

猜你喜欢
倒春寒阴雨旱情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扶绥县春耕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垦荒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