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
一说到高三,但凡有过高三经历的人可能立刻想到的就是书山题海,如果要说课外阅读,哪怕是阅读经典读物,师生与家长可能都会觉得在高三那么紧张的阶段,只怕会有点得不偿失。那么,高三有没有必要在课外进行经典阅读呢?有没有可能既阅读了经典又有利于高三的学习与高考呢?
首先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有无必要?我们先来看高中语文课程的权威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提到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课程目标(思考领悟)”中提到: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选修课程”中也提到: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虽然在《新课标》中有对高中生语文经典阅读的要求,对文化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但实际上在高一和高二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在课堂上有效而深入地开展文化经典名著阅读;而由于现在电子读物的泛滥,在课外学生也很难认真持续地自主进行文化经典名著阅读。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新课标》中还明确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交流阅读体会,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在高中的一、二年级,因为学习任务相对较少,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文化经典名著阅读也就相对容易。那么,在高三如此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可能指导学生有效地進行课外的文化经典名著阅读,同时又和高考目标并行不悖呢?我的尝试也许可以作为借鉴。
我给学生选定的是传统名著《论语》和《聊斋志异》。
我给学生选《论语》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它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深远影响,其中不仅有孔子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更有他如温厚长者一般的谆谆教导和如朋友一般的殷切忠告,学生易于从书中获取自己所需精华。同时,对《论语》的阅读应该也有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
我首先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将《论语》粗略浏览一遍,这样一本语录体的小册子,用两周的时间浏览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同时要求班上约三十名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选定《论语》中的某一条语录,准备一次五分钟以内的主题发言。为了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我预先确定好学生的发言顺序。每天第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就留给学生发言,学生发言后由我或学生简短点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让他们作文时能言之有物,能有自己的思想,不陈词滥调,不人云亦云。
以后每天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中不仅能谈自己对该则语录的理解和认识,还能由此生发开去,或是联系现实慷慨陈词,或是引经据典,有的谈生活、谈人生的苦恼、谈家庭亲情、友情,不一而足。印象较深的例如:学生从“君子不器”而谈到现行教育制度的利弊;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谈到对父母的感恩;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谈到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对即将离开父母的不舍。因为发言的自由度较大,效果竟然很好,渐渐地课前五分钟由我担忧而变成全班同学的期待。
我选定《聊斋志异》为学生的阅读对象是因为它虽是文言文读物,但文字相对浅近,学生易于读懂;其次是因为这本书谈神狐鬼怪,学生可能阅读兴趣要大一点。而我让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老师指定的《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目,然后选定自己喜欢的一则故事。首先要列出文中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一般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幻灯片,在上课前就展示给学生,这样不挤占上课时间。这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其次利用上课的前五分钟时间,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故事内容,要尽可能精彩。这是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再次是学生自己选定文中的精彩段落做成幻灯片,给大家做详细讲解。最后是由老师或学生做简短的点评。
这样对《论语》和《聊斋志异》阅读交替进行,一方面避免学生时间长了产生厌烦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以足够的准备时间,避免每天利用课上五分钟的宝贵时间进行的经典阅读流于形式。在整个高三期间,经过几轮的循环,学生对《论语》和《聊斋志异》的阅读可以说是比较深入的,这样既促使学生阅读了文化经典,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文言文阅读水平,还给学生紧张而枯燥的高三生活以适当调节,也算是增色不少。如此说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葛娴.高中名著阅读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2]李锦超.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名著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