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哲理性强、思维空间开阔的命题。
材料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信”与“思”。
根据语境,“信”可理解为信仰、信任、相信、信念等。以“信”的态度面对,纷繁的社会、复杂的人世可以变得简单而纯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信”可以是对人类社会变得更好的信心,世界因此而变得单纯美好;当然,“信”也可能会使人的认识停留于事物表层,从而做出简单判断。
“思”可以理解为思考、思量、思辨、思虑、审思等,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状态。“思”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索,可以与生活保持审思的距离,可以与过往产生思念的空间……世界因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而变得丰富无穷。
“信”与“思”的关系复杂多样:可以并列共存,既“信”且“思”;可以相互转化,从“信”到“思”或从“思”到“信”;也可关涉两方,重点围绕一方进行立意和构思……总之,能围绕核心概念自网其说即可。
材料中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词语:“简单”与“丰富”。这两个词语对“信”和“思”的内涵起一定的限制和暗示作用,是“信”和“思”的结果呈现。“信”“思”“简单”“丰富”,这四个词语应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信”则“简单”,“思”则“丰富”。
材料中的省略号提示我们,以“我”观世,除了“信”则“简”、“思”则“丰”以外,还有其他情形,如“疑”则“乱”、“爱”则“暖”……外部镜像其实来自人心的投射。当然,就内心与外物的关系来写,也应该以材料为起点或落点。
审题首先要“准”,即要抓住关键。本次审题要抓住主要矛盾:“信”与“思”之间的矛盾、“信”“思”本身的内部矛盾、主观态度与认知结果的矛盾。
其次要“深”。题目中的“信”和“思”是内涵丰富的词,前者可以理解为信仰、信念、信任等,而后者可以理解成思考、思辨、思索等。在写作中最好先将“信”与“思”进行内涵界定,然后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演绎与附会。
再次是“巧”。所谓审题,是审视文题材料,而不是一味地证明材料。我们还可以对义题反弹琵琶,进行批判性思维:“信”则一定“简单”吗?我们以“信仰”为例。有了“信仰”,人世就一定会简单吗?依照逻辑错误类型分,这一观点显然属于“自以为是”型。如果仔细思考,就这一观点起码有三个问题:低估了人世的复杂,夸大了“信仰”的作用,忽视了“信仰”的内涵。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运用示例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这样的圣人也经历了相信的人生历练。从“信其行”到“观其行”,他所说的,并不是经历社会后不再相信,而是懂得在相信之前先观察思考。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才成天叫囂放大着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恶,而一个成熟的人却更懂得思考与相信。孔子所说的“观”,不仅仅是指观察,更多的是对“行”的思考。
2.许多“萌妹子”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照片,做出各种可爱的表情来吸引大家的目光,引得众人的夸奖,现实中的她们也因此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运用示例
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因为“信”,我们的世界才简单而澄澈。但是,“信”并非是不假思索地相信事物的表象,如果真是这样,这也显得太“弱智”了。现在有许多“萌妹子”,她们喜欢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嘟着嘴巴,做出一副让人爱怜的模样,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照片。粉嘟嘟的脸蛋,俏皮的服装,总会引来无数的夸奖,现实中的她们也因此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在她们看来,现实世界就和网络一样,充满了赞美之声,是那样可爱和迷人。久而久之,她们变得懵懵懂懂,似乎不谙世故。她们相信简单地对待世界,世界也会如她们一样简单而美好。可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真正简单的世界并不存在于幻想中,而是在你真正地认识世界、思考世界后,在心中确立一个有意义的信念,并为之拼搏、为之奋斗,进而摒弃俗尘杂念,达到无我之境,像莫言老师一样,在世界如一粒尘埃,又如一颗珍珠。轻率、懵懂地相信,是无知无信的表现。只有当我们以智慧之心思考世界,才能坚持心中信念,才能得信中之简。
学生作文
安那其的头发
居益
“安那其”,是无政府主义的音译。蒋勋写过一篇小说就叫《安那其的头发》,写他在巴黎求学时曾加入过无政府主义的学习小组,组长是个清瘦俊朗的男生,有一个女组员很爱他,尤爱他那一头迷人的金褐鬈发。可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现那只是锃亮脑壳上的一顶发套。故事戛然而止。
这当然是个隐喻:无政府主义本身就带有虚无的、否定一切的意味,而结尾的“否定之否定”又意味着什么呢?显然,那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旧的信仰被打得粉碎,新的信仰却迟迟未被建立。人们能相信什么呢?没有了信仰,人们眼中的世界不就是一顶顶“安那其的头发”吗?
历史有时有些像开玩笑,比如一些西方科学家是以赞美上帝作为他们科学发现的目的的。这种情况看起来是悖论,其实是说得通的:信仰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简单而纯粹的世界,让他们置身于一个超乎功利的天堂——没有算计,没有阴谋,只有心无旁骛的探求。
反观我们,现在反而开始什么也不相信了,马克思那句“早熟儿童”的断语在现代又应验了:双手托着还不会思考的小脑袋,怀疑这怀疑那。而这种怀疑非但没有让原有体制日臻完善,反而掀起了解构狂潮,令人情纽带断裂、公共道德缺失。其实,坚守恰恰是信仰的另一个内涵。
有学者说,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不轻信,我深以为是,并愿意加上半句,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不轻信而有所信——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知识分子乃至每个自由公民的安身立命之根。这也是“安那其的头发”的另一层隐喻:虚无必然导致盲从,而独立思考却是克服盲从、迈向真正信仰的必由之径。
帕斯卡尔说,人既脆弱又伟大,全在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只允许有一种声音的时代是压抑的,只拥有一种声音的时代是暗淡的。独立思考,能为这个漆黑的天宇洒下荧荧星光,那是属于你的光辉。独立思考,是在建立一种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使原来与你无关的、静立千年的世界浸润你、丰富你。借用张潮所言“三境”,我们本都是“隙中窥月”,所见之月不过是天空的点缀;走出固化的教条与思维模式,“庭中望月”,便觉清辉笼在身上;第三境,“台上玩月”,这是超脱了的自我,借由独立思考而完全自由,与天地交辉——不可不说,独立思考开辟了大世界。
九十年前,一代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陈寅恪为他写的铭义,一边是“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思索,一边是“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的信仰。风雨潇潇九十载,石碑巍巍挺立,面前不知飘飞过多少“安那其的头发”……
教师点评
作者反向切题,切入点选择巧妙。在正反对比后指出信仰缺失的可怕结果——“人情纽带断裂、公共道德缺失”,进而开出“独立思考”的药方。而这一药方并非“新药”,陈寅恪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开过,可见独立思考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信”的根基培育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文章思想深刻,底蕴丰厚。另,王国维于1927年自杀,至今八十九年,文中写为九十年,不知是否是为了朗读通畅考虑?
(杭尧尧)
从养鸡场到世相百态
一考生
曾看过一则笑话:养鸡场场主特别厌恶道士。有一天,一群道士向他买鸡,场主顺手抓了一只相貌丑陋的鸡扔给他们,道士见之笑日:“我向人们说此鸡是从你这儿买的。”场主急忙劝阻:“那别人一定以为我这儿的鸡都是丑陋可憎的了!”“所以说,你怎能因为遇到过行为不好的道士就厌恶所有的道士呢?”场主哑口无言。
故事表面说的是丑鸡与道士,谈的实则是养鸡场场主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式。处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有人选择简单地相信接受所有的言论、事物,不免沦为肤浅;有人选择怀疑一切,这又趋于极端。如何在“思”与“信”问寻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紧握心中的准绳,应是当代人思索的不变的命题。
卡夫卡曾言:“人的主罪有二,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古希腊学者也曾说,人真正的安静是在健全的头脑得以自由思索的时候。前者预言了当代身处自媒体狂潮中心的人们面对纷繁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进退失据的窘境,后者则清晰地警告着人们,只有以“思”的态度面世,心灵方守其清宁。
诚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被言论包裹的我们一不小心便流于偏听偏信,成为舆论的附庸。这点从之前曝出的“僵尸鸡”案就可见一斑。先是曝出鸡爪都是“二战”时的存货,耸人听闻;接着又有专家辟谣,人们又都深信不疑;谁知又有说确有此可能性,再掀风波……一只鸡爪引发的风波一波三折,人们在不停地发言、站队。“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之时,是否有过自己的思索和怀疑呢?倘若失了“思”这种冷静的态度,又怎能看到事情的丰度与深度?
学会“思”,不光认识事物应当如此,治学为人亦当如是。轻信权威,得了简单,便失了深度;以偏概全,看到了表象,便少了厚度。其实处于时代的洪流中,又有什么不值得我们反思,什么不需要我们明辨呢?
那么,这是意味着要怀疑一切吗?不然。我们要的是思索的态度,求的是信任的依据,这样才能在简单的黑白中寻觅世间的丰富多彩,从容淡定地生活在世问。唯此,我心宁静,可以在如风世事中荡秋千了。
教师点评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裹挟,已成了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许多个体的、偶然性事件,经网络发酵,往往演变成群体的、社会性事件。尽管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是好事,但盲从却是大忌。许多事件为什么会变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真相的缺位是主因,但又何尝不是因为许多人不动脑的转发、不知就里的起哄的推动?
(孟华群)
属对
一考生
他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比父亲更优秀的义人。
从他七岁开始,父亲便教他做对联。他很信父亲,以“日夜”“始末”为始,渐渐也懂了些。再长大些,他倒对此有些不相信了。他认为对联,一是太俗,不似诗词歌赋的雅;二是常有八股之臭和骈文之腐。
父亲也不反对他的观点,只是让他多思考。父亲常说:“对联与诗相伴而生,精简包罗,情景相生,高可登庙宇殿堂,低随处游义戏字。这其中阴阳日月、天地乾坤、八卦四象、四象两仪,是人类其他语种无法触及的。如果诗是皇冠上的宝石,那么联就是宝石中的美玉了。多思考吧。”
他是那么渴望美玉,于是便又深信如初,日夜孜孜,废寝忘食,渐觉有所悟。
“我喜欢于廷益的联:红孩儿骑马游街,赤帝子斩蛇当道。这平仄虚实何其工整呢?且引经据典,可见其腹中墨水了。”
父亲摇头:“知表未知里。于谦闻得旁人出此平常上联,遂以汉高祖斩蛇举义来对。其胸怀气魄,更胜了工整和墨水百倍了。”
见他这次将信未信,父亲于是带他去了西湖于谦祠。祠门上一联分列左右,联上并不述丰功伟绩,只夸此处风月。右边是“清风来六面”,左边是“明月转三台”。
他恍若神离。祠外是西子湖粼粼,祠内是于公雕像高坐,祠下是于公长眠。他看着那联,看到的是山水風月,思的却是无限江山。他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的北京城外,有一人挺身而出,竟凭了一己瘦躯义臣之力,击退了不可一世的草原豺狼,拯救了汉文明的火种。最后,那人却又遭奸人所害,屈死城下,只留“忠肃”大名万古传唱,而万古之传只在此联上。
父亲开口:“常闻‘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今便考你这一题。出个上联是‘西湖南宋子,精忠报国耻靖康,沥血终始满江红。”
他看着于公像,那是一张淡定从容的脸。他思起刘勰《文心雕龙》里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又想起父亲常说的,对联本非故意而生,是汉语天性使然,须在深思后“倾听内心忽然之一声”。他忽有所感,缓缓吟出:“杭州大明郎,两袖清风讨木堡,刮骨更将石灰吟。”
父亲笑道:“很好,不牵不强,正是此处风骨。得于心,倾于联耳。”
他又想起一句,并不是对联,是朱子说的“言不尽意,风云无边”,好好思了这一番,方是真信了。
父亲正色:“这才是因思而信,非为信而思了。”
教师点评
对课曾是古代私塾蒙学的基本科目,现在已经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虽高考自主招生考卷偶或有所涉及,但它还是难得一般中学生的垂青。这篇文章的作者从赏联到撰联,娓娓道来,气定神闲。由联语之表思句意之深,最后点题,巧妙而自然。
(孟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