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综述

2016-10-20 15:21高翔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友善价值观道德

高翔

摘 要:从党的十八大把“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国内学界对“友善”的研究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介绍并梳理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友善;道德;价值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30-03

“友善”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友善”提升到了价值观的高度。此后,国内学者针对“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思想渊源、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践行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遗憾。本文主要对当前“友善”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彰显其优点,揭示其不足,以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友善词源学意义及内涵的研究

“友善”的内涵是“友善”价值观研究的基础,也是迄今国内学界在“友善”问题上研究最充分的领域。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进行揭示。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友善的内涵就是与人为善,在与人交往中心怀善念,对他人关心、爱护。黄东桂、何春燕、潘腾腾提到,友善观就是关于友好待人、与人为善的根本观点与根本看法[1]。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友善”也是有原则和界限的,李建华指出,友善是有来源的,因为人们追求善,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友善。人们为了实现友善价值会去相互促进、相互帮助[2]。焦国成也指出“友善”是有界限的,没有原则的“友善”会起到助恶的作用。“友善”既不能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也不能长袖善舞、四处讨好[3]。其次,一些学者认为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和共同奋进。沈壮海指出,友善的内涵应该包括帮扶互助、谦敬礼让,双方在志同道合的同时携手奋进[4]。再次,还有学者将习惯性的志愿服务作为友善的最高境界。焦国成认为,善良不仅是对人友好、亲切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友善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习惯性的志愿服务[3]。

此外,部分学者还认为友善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代表了一种心态与气度。金炎认为,友善包含着关爱他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要苛求于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这体现着人拥有宽广的胸怀,要追求纯净、高尚的精神境界[5]。李建华也指出友善价值观的两大核心内涵分别是尊重与宽容[2]。

也有学者从公民之间的伦理和社会秩序来理解“友善”。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指出,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包括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和睦相处的态度[6]。

综上所述,从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来讲,现有研究成果对友善内涵的揭示比较全面,但是,专门针对友善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的文章数量很少,能将友善这一传统美德同我国当代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对友善价值观当代内涵进行揭示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

二、关于传统文化中友善思想资源的研究

在关于友善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中,我们会发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友善”思想资源的挖掘,是绝大多数研究者着力的重点。他们认为在我国的优秀文化中蕴含有最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孕育着优秀的精神基因,它们都包含拥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动力和源泉。

首先,大多学者认同友善与儒家思想文化联系紧密,大多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儒家文化中的友善思想资源。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爱之心”是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根源。袁济喜在《友善:中国传统美德之彰显》中谈到,孔子曾经说过,友爱以仁义为基础,先有仁义之心再将其上升为友爱[7]。武东生认为,友善就是要秉承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8]。王翠华谈到,跟友善最接近的是儒家的“仁”或“仁爱”思想[9]。耿濒也提到,孔子推行仁爱,就是把友善当作一种豁达的胸襟情环[10]。

有学者认为当代友善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交友”原则是一脉相承的。袁济喜认为,仁义之心可以孕育出友爱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高尚的人交朋友是有一定准则的。而小人的交友则是利益相交[7]。王翠华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中谈到,孔子的“泛爱众”和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为当代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9]。焦国成也提到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交友原则[3]。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善”作为友善价值观的价值指向。田晓彤提出,《孟子》当中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即品德高尚的人最高的境界是和别的人一起做好事。《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君子之道在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把最高尚最善良的举措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11]。武东生也指出,儒家的“与善为友”是仁爱思想的重要价值指向[8]。

部分学者強调,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平等、尊重是当代友善价值观的重要伦理意蕴。李楠、王磊认为,孔子提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做到尊重他人,体谅并善待他人,才能被对方的友好相待[12]。耿濒也指出,在行事方式方面,以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思想基础[10]。

还有学者揭示出“乡愿”是友善的禁忌。焦国成在《作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团结友善》一文中结合儒家对“乡愿”的批判,他认为友善是有原则的,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是小人之交,是一种伪友善[3]。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传统文化中对友善的思想资源进行挖掘。有学者指出,在道教领域里,友善是贯穿一切的总理伦。袁济喜认为,在道教思想文化里,友善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如老子提到的“上善若水”的道理。相比较儒家思想,老子更加注重友善的精神方面的内容[7]。武东生在《“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一文中提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如何友善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8]。还有学者对墨家文化中的友善思想资源进行研究。王翠华认为,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即为“友善”思想在墨家思想中的体现[9]。除此之外,李楠、王磊还指出近代学者辜鸿铭将国人的内生的性格总结为人性的友善,它扎根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12]。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立足于不同学派的主要思想,对其蕴含的友善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挖掘。大部分学者着重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友善思想资源,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也较为全面。为我们日后的梳理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一,专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学派的思想来考察友善思想资源的成果比较少。其二,目前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友善”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成果数量还比较有限,并且在内容上也多是罗列古籍中的语句,对各个学派中的具体思想与“友善”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缺少细致、深入的梳理,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其三,从研究者的专业来看,从事中国思想史等研究的学者很少关注到这一论题,这也限制了研究的细致性和深入性。

三、关于当代社会友善缺失的表现及原因的研究

1.友善缺失表现的研究。在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多了利益诉求,少了道德考量,因而出现了一些道德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冷漠,专家学者们认为,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就是友善缺失,是一种对他人行为不敏感、不理睬的麻木状态。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四种:一是社会道德敏感缺失。黄显中认为,当前社会,公民的友善情感上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冷漠症。当人们在公共场所没有交集的时候,就表现出不相干、不插手、不参与的态度[13]。二是是非善恶观念缺乏,缺乏最为基础的是非与善恶分辨能力。三是社会同情观念缺乏。对于他人,有些人永远是报以旁观的心态。四是抵制基本道德义务。在友善型社会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必要彰显道德时不为所动,甚至抵制有道德的行为。另有研究者针对大学生的“友善”缺失现象进行了研究。黄东桂、何春燕、潘腾腾指出,大学生友善观确立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面临着困扰;与同伴渴望交往却遭遇各种信任危机的阻碍;面临师生交流贫乏、亲子关系淡漠的现实;关心公益、善待社会却遭遇社会信任困境;建设“美丽中国”却面临着环境恶化的考验[2]。

2.友善缺失原因的研究,部分学者从经济角度阐发友善缺失的原因,认为首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黄显中认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制约着当前社会中的友善行为[13]。李慧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有些人唯利是图,放松了道德约束,全然不管人与人之间友善的传统准则[14]。其次,部分学者认为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原因。王素在《网络戾气的产生及化解》一文中提到,由于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不友善现象日益增加[15]。胥刚、张玉梅也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贫富差距形成的心理落差也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16]。

理论研究者还从文化角度阐发友善缺失的原因。吕晶晶指出,传统糟粕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封建经济环境下的小农思想对当下社会仍有着消极的影响,狭隘、自私的道德观使得当今社会愈发冷漠[17]。胥刚、张玉梅认为,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受着西方消极思想的冲击,而且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友善价值观的践行。西方思潮中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日益盛行,对我国传统价值观有着不小的威胁,再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各种诱惑,人们更容易产生扭曲心理或极端行为[16]。

部分学者从社会角度阐发友善缺失的原因。首先,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制约友善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沈壮海认为,友善品质的培养需要加强道德治理,惩恶扬善。当前社会不仅缺乏对善行义举的保护机制,还缺乏对损人利己等不友善行为的惩处措施[4]。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指出,当前我国对善行义举进行保护的机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均不健全[6]。其次,当前社会对“友善”教育的重视不足也导致了人们友善观念的缺失。李阳指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对“友善”教育注入力度的不足是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路上的明显障碍[18]。李慧也指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对他人缺少关心和尊重,感恩意识缺失,集体主义淡薄[14]。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见到专门对当代社会友善缺失的原因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少研究者在对“友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会提及友善缺失的原因,但篇幅不多,表述也不详细,由此可见,针对友善价值观缺失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还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有限。

四、关于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研究

迄今为止,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论述较多,这些研究主要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社会氛围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来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为践行友善价值观提供物质保障。沈壮海认为,“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為基础[4]。艾国、刘艳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成了重中之重[19]。

有学者指出,国家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公民的善行义举进行保障。黄显中认为,可以通过制度激励来克服友善“三症”,社会要采取一些激励制度,以此来鼓励人们践行友善的价值观。并对人们的一些不友善行为进行遏制,特别是对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不友善行为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13],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也认为,为了使人们积极有效地践行友善价值观,国家要牵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把践行友善价值观的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对人们的善行义举进行保障,逐渐让人们从根本上认同友善[7]。

还有学者以文化、教育为出发点,指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引导,开展友善道德教育,能够为人们践行友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李慧认为,可以通过弘扬社会友善精神的典范等方法,来营造友善观学习的良好环境氛围,加强个人友善意识的培育[14]。吕晶晶认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重要途径[17]。李建华认为加强社会友善价值观的宣传与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同时并举。让人们从心底认可友善,是强化个人友善意识最直接的途径[2]。

此外,理论研究者针对个人友善意识的培育和践行进行了探究。胥刚、张玉梅也指出,应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深刻认识友善价值的重要性,在对友善价值观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健全自我,充实心灵[16]。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认为,在使友善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培养人们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具体能力,学会具体运用,才能做到理解和运用并举,知行合一[7]。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近年来对友善价值观实践路径的研究开始有所发展,但学术性的论文大多仅指向某一群体开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友善意识的培养,没有特别强的普适性。同时,对当下友善的缺乏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以至在研究友善价值观实践路径的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实践措施。

总而言之,要解决当前社会的道德冷漠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践行。在日后的研究中,要基于当前社会现状,在整个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前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体因素的分析,深入剖析不友善问题的复杂成因,认真解读友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内涵意蕴,以期探寻一条友善价值观的实现途径,帮助人们树立起友善价值观念,摆脱道德冷漠,缓解人际危机,构建和谐社会,进而助推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东桂,何春燕,潘腾腾.当代大学生友善观确立的困境与应对分析[C]//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2013(9).

[2]李建华.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7-

06(11).

[3]焦国成.作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团结友善[J].中国教育报,2001-11-28(3).

[4]沈壮海,刘水静.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N].人民日报,2014-02-17(16).

[5]金炎.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N].光明日报,2001-11-29(A04).

[6]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积极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5(8).

[7]袁济喜.友善:中国传统美德之彰显[J].中国人文历史,2014(19).

[8]武东生.“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J].道德与文明,2002(2).

[9]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

[10]耿灏.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论语》探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0).

[11]田晓彤.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J].传承,2015(7).

[12]李楠,王磊.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观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涵[J].学术论坛,2015(2).

[13]黄显中.论友善[J].伦理学研究,2004(4).

[14]李慧.友善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5]王素.网络戾气的产生及化解[J].管理学刊,2014(5).

[16]胥刚,张玉梅.论培养大学生“友善”道德的紧迫感和实现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1).

[17]吕晶晶.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化解道德冷漠[J].思想政治课教育,2015(1).

[18]李阳.大学生践行“友善”价值准则的现实境遇及对策[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

[19]艾国,刘艳.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15(10).

猜你喜欢
友善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道德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