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桃 翟玉兰
摘要 介绍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解决马铃薯的退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病毒病;种类;传播途径;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39-01
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弟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 000年的秘鲁地区。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山西省又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商品薯与种薯生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8%,居国内第5~8位。
近年来,宁武县随着种植面积和种植年限的逐年增加,马铃薯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引起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侵染:种薯种植1年后有的植株明显变矮,薯块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花叶叶片卷曲、皱缩,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不能自行留种。每年调种给生产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困难。为此,了解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确保马铃薯的丰产、稳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宁武县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常见病毒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将各自的症状特点、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治介绍如下。
1 病毒病种类
1.1 马铃薯卷叶病
1.1.1 症状特点。马铃薯卷叶病是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的,是导致马铃薯退化最严重的病毒。最初症状是由蚜虫传播引起的。初期表现症状为植株上部叶片,特别是小叶基部卷曲,这些叶片趋向直立且通常为淡黄色。有的品种发病叶片的颜色可能是粉红色、红色或紫色。若是后期感染则叶片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次生症状(受感染后)上部叶片发白,有时叶片背面变为紫色。
被卷叶病毒感染后结的块茎比健康植株个头小,数量少,有可能使块茎尾部薯肉发生褐色色变。首先是在脐部薯肉由浅褐色变暗褐色。维管束组织细胞有选择的死亡。把茎块切开,薯肉有浅褐色网纹,称为网状坏死。网状坏死可以在田间和进库后几个月继续发展。
1.1.2 传播途径。卷叶病主要是由蚜虫传染,传毒介体主要是桃蚜,汁液接触不能传染。蚜虫在病柱上吸食后,需经过24~48 h的一个潜伏期才能传播,但不能传给下一代。另外,栽种带毒种薯也能传播病毒。植株在生长期间通过蚜虫传播,进一步扩大蔓延和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后期病毒主要在薯块里越冬[1-2]。
1.2 马铃薯普通花叶病
1.2.1 症状特点。普通花叶病是由X病毒引起的,它可使小叶叶脉间的叶肉组织产生黄绿相间的花斑。有的引起叶片缩小,植株矮化,严重时也有卷曲皱缩顶端坏死表现。
1.2.2 传播途径。通常是接触传毒,主要是汁液接触传染,健康植株在田间经风吹、动物来回走动、机械作业均有可能传毒,切刀也可以传染。昆虫中以咀嚼式口器的蝗虫可以传毒,其他昆虫不传病。
1.3 马铃薯重花叶病
1.3.1 症状特点。马铃薯重花叶病是由马铃薯的Y病毒引起的,主要症状特点是植株的叶柄、叶脉和茎上会出现黑褐色组织坏死的条状斑块。复叶易掉落,感病初期叶片背面、叶脉上产生斑驳、坏死,甚至沿叶柄蔓延至主茎,主茎发病时产生褐色条斑导致全叶萎蔫,后期只有顶部留有少量叶子,老叶先后脱落。
1.3.2 传播途径。主要是蚜虫(桃蚜)与汁液传播。
1.4 马铃薯皱缩花叶病
1.4.1 症状特点。马铃薯的皱缩花叶病是由X和Y 2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单纯的PVX侵染马铃薯后发生轻微花叶、叶片大小和健株无异或稍有缩小。单纯PVX在马铃薯上也表现为花叶以后再形成黑色或条斑。两者复合侵染时即发生皱缩花叶病。
1.4.2 传播途径。皱缩花叶病主要是由带毒种薯传染的。病株所产生的种薯都含有病毒。X病毒通过接触传染。这种病毒在块茎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植物都已患病。因此,决定皱缩花叶病是否发生和发生轻重关键在于Y病毒起的作用。Y病毒不仅可以通过汁液接触传染而且蚜虫也能传染。蚜虫以桃蚜为主,因此皱缩花叶病的发生与蚜虫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带有皱缩花叶病毒的种薯播种后,幼苗长大后就是病株,然后在田间通过蚜虫进一步扩大蔓延和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后期病毒主要是在薯块里越冬[3-4]。
2 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病毒病导致的种薯严重退化、产量锐减已成为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防治病毒病以抗病育种为主,并抓好以下环节。
2.1 生产田的选择
原种基地设在地势高寒,无蚜虫或雾大、风大有翅蚜不易迁飞降落和蚜虫很少的地方。种田四周应具备良好的防虫防病隔离条件。在无隔离设施的情况下,种薯生产田应距离其他级别的马铃薯、茄科及十字花科作物和桃园5 000 m以上。在同一块种薯生产田内不得种植其他级别的马鈴薯种薯。邻近的田块也不能种植茄科(如辣椒、茄子、烟草和西红柿等)及开黄色花的农作物(如油菜花和向日葵等)。
2.2 田间管理
种薯生产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农机具并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避免病害人为传播。在生育期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消灭病毒侵染源,将病株小心装入专用袋中,以防病株和健株接触,同时清除病株地下部的母薯和新生块茎。出苗后21~28 d即开始喷杀菌剂和杀虫剂。每7 d喷1次,以防病害和蚜虫的危害。
2.3 抗病毒品种的选用
晋薯16号、克新1号、冀张薯8号较抗病毒。其中晋薯16号脱毒种薯与防蚜避蚜化学药剂防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案效果最好。
2.4 无病毒种薯的留种和脱毒种薯种植的大力推广
现在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的技术获得脱毒健康种薯已成为生产脱毒马铃薯的重要手段。脱毒种薯的生产程序:一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核心材料(试管苗)作为原始种源。二是利用脱毒试管苗扩繁。即利用单节茎切断培养基扦插法扩繁试管苗,然后在防病条件下一般用网室、无基质气培等方法生产种薯即为脱毒原原种或微型薯。三是用脱毒原原种在隔离条件下田间继续繁殖原种、1代种薯,再用原种1代种薯继续繁殖原种2代种薯,以后逐种繁育至良种1代、良种2代应用于大田生产。种薯的选用尽量用小整薯播种能有效地预防刀切传染病毒。种薯的规格大小以15~30 g为宜。
2.5 化学药剂的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的化学防治主要是以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出苗后早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蚜虫,或5%啶虫脒乳油300~450 mL/hm2对水600~750 kg/hm2或乐果乳剂2 000倍液,每隔7~10 d喷洒1次[5-6]。
3 参考文献
[1] 段锦蕊.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及防治方法[J].甘肃农业,2014(24):77.
[2] 郝艾芸,张建军,申集平.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及防治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62-63.
[3] 李银枝.浅论马铃薯病毒病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科学之友,2012(12):156-157.
[4] 刘慧萍.西吉县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47.
[5] 王子民,时家宁,宫海建.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18.
[6] 袁老冲,陈露萍,张冲云,等.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J].云南农业,201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