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史上两次引领潮流的教育变革

2016-10-20 03:06黄爱民
高等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圈层城乡成都

黄爱民

一、文翁兴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首创私学。可是人们却很少知道,中国历史上首创地方公立学校、实施官办教育第一人则是西汉庐江郡舒县人文翁。公元前141年,他在成都创办“石室精舍”,首开地方官办学校之先河。班固在《汉书》中是这样评价文翁:“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古代教育家文翁这一条目也这样写道:“中国西汉蜀郡太守,汉代郡县学的发轫者”。

文翁是如何兴学的呢?汉景帝后期,文翁担任蜀郡守,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就打算诱导教化。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既学经书,又学法规法令。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让他们在此担任学官(教师),招收青年学生为学宫弟子。为了保证所招学生的质量,文翁亲自代领一班人到基层访求察选,有时还亲自出试题当面考试,严把入学关。学生一旦入郡学学习,其生活和学习待遇相当优惠,可以免除兵役、劳役等一切杂役,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安心学习。在学习方法上也一改以往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教条方式,而是主张学用结合。文翁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便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巴蜀大地呈现出一派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可与齐鲁之地相比。

综观文翁兴学,主要经验有三:其一是“高师资”。重视师资培养,派张叔等十余人,到京都受业于博士,深入研习儒学经典、典章制度,学成归蜀,大都成为一代名师。同时吸引知名学者来石室任教。其二是严学风。学校招生是“择优录取”。不是为贵族子弟专门开设。进入学校的多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弟,体现了“教育平等”。其三是重实践。文翁办学十分注重让教育回归社会。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读书;另一方面,强调参加社会锻炼,每次文翁外出巡查,都要挑选学生随行,去关心民间疾苦,了解政策实施情况。文翁兴学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①。景帝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②。文翁兴学,促进了四川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汉代,四川人才辈出,产生了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哲学家和思想家严君平等。“公立学校”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古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成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果说文翁兴学,智化巴蜀,开启了中国地方官办学校的序幕,那么今天成都正在大力推行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当是传承文翁兴学精神,“勇当科学发展和体制创新的排头兵”③,2003年,成都开全国风气之先,拉开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幕,成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同步推行。到今天,改革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形成了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初步“具备了转化为政策和制度的条件”④。

成都推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面对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择校风愈演愈烈、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等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和解决,教育公平度和老百姓满意度双双下滑现象,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适时推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

推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一步一个台阶。2003年,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开启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以均衡配置资源为核心,以完善制度和机制为保障,在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以及终身教育两端延伸。2007年,成都被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出让城乡教育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成都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确定“一年全面重建、三年全面提升”的教育重建目标。2009年4月,教育部与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共同签订了《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在教育方面,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联动发展战略。2010年,成都被国务院确立为“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为成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此外,成都市政府还进行了风险分析,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可能导致“削峰填谷”、“一体化即同质化、均衡即平庸”等现象,采取了强化研究和培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注重科学的规划、保持政策的严密和延续性,强化对执行过程的监督的应对措施。

成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坚定推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中指出:2008年,成都市三大圈层初中入学率的差异很小,第一圈层最大为100%,第二、三圈层分别为99.8%和99.2%,表明成都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从人均教育经费的支出看,三大圈层的差异也比较小,第一圈层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圈层的0.8倍和1.2倍。2015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54.94亿元,其中新增教育经费的70%左右用于农村教育。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的调查显示:2015年,农村受访者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达到85.40%,在社会事业项目的调查中,城镇受访者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最高,总体满意度达到84.85%,比 2009年提高3.12%。

2016年,成都市再度推出新的教育发展举措,在继续强调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以“平衡不平均”为理念,强化教育的突破与创新,开展领航學校建设工程,将重点建设20所左右的高水平高中,在学校整体发展突出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和国际一流高中,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拉抬成都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隨着成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成都教育会继续引领着时代潮流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①②班固《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

[2]③④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加快推进改革试验争做科学发展和体制创新排头兵》的讲话。2011年6月10日,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浦东工作会议。

猜你喜欢
圈层城乡成都
漫画哲理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