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教给孩子们尽可能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在我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普遍采用将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和理解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理解并接受这种感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72-01
语文作为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具有知识与工具两重性的特点,具备这两种特点的科目不仅会对其自身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它的存在对于其他科目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学习任何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到今,阅读都被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孩子阅历少,接触的东西不多,所以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和领悟能力都较薄弱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有效的拓宽他们的视野,看到课堂之外的多彩世界,而且对于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阅读对于其他学习科目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对阅读产生兴趣,很可能他们对阅读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在阅读教学课本之前,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们有目的的进行阅读,并能在阅读之后进行独立思考,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复述课文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所有的文学内容必然都来自生活,因此,老师应当有目的的让学生贴近生活,可以通过与不同年龄或者是不同阶层的人对话的方式来影响孩子,使他们能进行思考,能了解生活[1]。
二、注重对阅读基础的培训工作,要逐层地增加阅读强度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要经过多看、多读以及多积累这三个过程。在语文学科中,要想更清楚明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能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的方法就是不断阅读课文。我们说,学习语言讲究的是一个语感,其实语感的培养就是源自于不断阅读课文、朗读课文,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过程。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在加强学生阅读训练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过程,这是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最基础的阅读,要留给学生们自己阅读的一个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们阅读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三、倡导学生在质疑中大胆发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疑点难点问题,教师应当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并能针对疑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的求学精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因为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不同的因素而对同一篇文章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感悟。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见解,哪怕是错的教师都不能急于予以否定,而是要耐心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科学有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阅读的良好习惯[2]。
四、正确有效的阅读策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课文,掌握阅读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可以在阅读之前或者之后,也可以是阅读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特殊的训练,这能有效的培养阅读策略和技巧。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前后段的意思来猜测体会文章的主旨,针对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要根据适当的阅读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
五、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要小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一种极为有利于传播知识的方式,不仅如此,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特别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或者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老师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难题和所得到的收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总结和纠错,这样更有利于树立学生们自主阅读的信心。
总而言之,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教师只有不断摸索有效的阅读方法,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自主阅读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丹.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2]霍长瑾.浅析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N].江苏科技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