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最终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了解社会的最初渠道。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品格等方面的社会化。因此,小学社会的教学要面向社会,依靠社会,置身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小学社会学科的教学要体现它的“社会性”,就要以社会身边为窗口教学内容,让学生透过社会信息窗口,观察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看到美好的社会。但社会课堂教学光靠老师语言、手势、表情来吸引学生是很不够的,它也要求声情并茂,使内容的意境、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情绪三者发生同步转移,把教师的内涵转化给学生。要达到上述目的,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利用图片、声音、动画创造教学氛围,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利用图象展现情景,可以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除了理性的认识之外,还有心灵深处的认可。
首先,我要重点说的是要使小学社会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就要进行三方面探究:
一要研究社会、广泛地汲取社会知识,社会信息,不断充实、丰富教材内容。
二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兴趣与追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所掌握的社会信息,以更好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要研究教法、以崭新的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氛围、优化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取得最优的效果。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社会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上成学生喜爱的课。直观激趣,运用实物、课件、录像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既有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再次,从社会生活和社会教材中获取信息。在教学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对社会的正确且有条理的认识,再把这种认识,即经过加工处理的社会信息逐步建立成完整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件,并实现资源共享,使小学社会学科的教学研究上一个新的层面。
最后,目标的制定是本学科的重点。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教师经过多方的考虑,制定出合理的目标。目标也分以下几种:
一、对于认知目标,提供感性材料弥补学生已有感知的不足
社会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认知社会。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最佳境界是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但许多知识学生是不可能实践的。因此,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感性材料弥补学生感知的不足。
二、对于情感目标,提供形象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课教学,包括生活常识、历史、地理三大板块。如果教师未考虑学生的情感,很容易从头到尾“满堂灌”,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那学生根本谈不上有兴趣。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思维的火花”,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效果。因此,社会课教学的情感目标是不能忽视的。
三、对于思维目标,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索
社会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的“灌”,而是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得到的。教师应该本着尊重学生的观点,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来设置教学中的思维目标。要在社会教学中很好地实现思维目标,教师就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设计学生喜欢且愿意探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对于技能目标,创设社会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课教学的关键是为儿童的社会化导航,即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要在受到时空限制的课堂中实现技能目标,现代教育媒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按照教师意图,创设社会情境,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好现代教育媒体,将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如此形象客观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想象力会更加的丰富。社会就在他们身边,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高涨,使学生成绩更加突出。老师也会更加受到学生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