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静
【摘要】 教育自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从语录方式到书信方式,从同时到异地同步方式,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空间的方式,总有一定的媒介和技术承载着教育的目的在人类的发展中进行传递。OECD曾明确地归纳出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方式的必经历程:信息技术先是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然后逐步改变教学的技术观念,接下来对社会或个体产生深刻影响,最后才能真正在教育范围内发挥作用。
【关键词】 教育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92-01
一、经验感受过程与教学设计思路相结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点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和教材的安排主导着教学设计思路。杜威提出“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利用iPad+Apps作为学习成长记录和呈现工具,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的经验感受过程呈现出来。教学法和思维的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真实的情境体验。有一个连续性的活动,而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2.在这个情境体验中引发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思维的激发器。
3.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进行观察分析,应对问题的出现。
4.学生自主拆分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5.学生通过实践验证想法,提炼意义,判断其有效性。
二、丰富的视角体验与有意义的学习相结合
区别于以往教师使用的演示型课件,学生在iPad+Apps能自主学习课程内容。老师和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来选定要使用的软件工具。“伊凡尼和科林斯分析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对比及其材料后指出,作为探究的刺激物,矛盾对比的刺激强度十分重要;教学材料的丰富性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在技术ipad上,视觉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静态的、动态的、平面的、立体的、真实的、虚拟的、旋转的,它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而这些视觉体验就成为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丰富的学习材料。
三、淡化分科,突呈知识交融
在人类社会中知识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之分,各科知识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在具体的文化境脉中不同学科的知识都会发挥其作用。iPad+Apps的学习环境就是以知识互相交融为目标,进行学科中的软件运用。
四、课堂教学与课后反馈相结合
在iPad+Apps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单单只呈现学习的结果,还可以记录学习的过程。利用iPad+Apps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反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和呈现他的思维过程。正如西蒙斯在《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联通》一文中提到的“作为个体,我们不是仅从一个视角(过滤器)理解知识,我们还能通过发表意见和观点来拓展我们理解的深度(多样性)。”
五、教学前、中、后相结合
教材、教具是教师教学的伙伴,而iPad则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除了在课程设计上考虑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iPad+Apps进行自主学习,还要考虑课后学习反馈和课外知识延伸。达到在iPad+Apps的学习环境下沟通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美国的《教育技术与研究手册》上也提到了这个整合原则,“整合原则——当学习者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这种整合指向于对新知识或技能进行反思、讨论或辩护,学习就会被促进。当学习者创造、发明或推导出一些个性化的方式去把他们的新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他们自身的世界中时,整合的效果就得以提升。当学习者公开地展示他们的新知识或技能时,整合的效果也会得以提升”。
六、改变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教材中的知识是进行过系统性地分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根据教材安排好的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迁移的。教育类软件普遍存在知识的公共性和无国界可分享性的特点。这些Apps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不以教材为基础,而是以普适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iPad+Apps的学习环境下,具体的软件主导着课堂组织形式,学生能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知道知识习得的方法。改变了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限制作用,从个体知识建构的演化过程展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