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从2015年8月布局大江东,到2016年4月获得杭州市发改委批复正式立项,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的建设全面启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迅速发展,正在实现一个全新的“中策速度”。大江东分校的成功立项,不仅是关乎学校长足发展、创新进程的大事,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职教界快速发酵,成为舆论话题的中心。
对于这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在大江东产业区的规划远景,职业教育专家怎么看?为此,《职业》杂志对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张金英进行了采访。张主任对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的顶层设计如数家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概括为“前瞻性”“开拓性”“引领性”。
谋篇布局的前瞻性:两个“高度匹配”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从谋篇布局开始,就在一张白纸上做好顶层设计,考虑长远,以保证长效建设、持续投入和稳定发展,体现了学校在以高志刚校长为首的领导团队带领下,对创新中职教育的决断和决心。其布局的前瞻性可以从两个“高度匹配”得以显现,解决了职教发展的几大痛点。
第一个匹配: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
根据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方案的要求,近两三年,区内将建成七大主导产业园,主要集中在新兴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因此,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被很多人称为“杭州的浦东”。在这样的区域定位之下,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落户于此,就必须考虑专业类型的设置势必与以往不同。在大江东分校的专业布局中,有加工制造类专业群、交通运输类专业群、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和生物科技类专业群。这四大专业群并非中策霞湾校区的“原版迁移”,而是根据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进行量身打造的。
杭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 张金英
确定四大类新的专业群后,学校重新制订了与产业更加匹配的专业指导方案。在制订方案前,由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工作岗位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并思考该专业和产业未来如何发展以及凭借什么发展、前景在哪里等问题,从而精准地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探索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使专业设置和指导方案“接地气”。
大江东分校的这种专业设置具有几大显著的优势:首先,做到了与未来产业的精细化对接,让人看到了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思考。就规划来看,大江东分校将第一批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的时间定在2020年,因此,学校提前考量了2020年产业发展的人才要求以及2020年职教小镇的人才要求,并将此纳入大江东分校的师资储备和校舍建设中。
其次,做到了专业的跨界融通。大江东分校的四大专业群将有技能、技术关联性的专业放在一起,是学校在政策引领下主动改进的结果。从市政府提出“选择性课改”政策以来,学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互选课程,巧借课程资源,主动促进专业融合,不仅确立了专业集群式发展新路径,而且发现了专业融合发展的新契机,使学校走在了人才培养的最前端。
第二个匹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匹配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彻底打破了与企业之间的文化“玻璃墙”,从学生入学起就引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首先,在专业教学、实训阶段,通过工学交替、双师共导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并认可企业文化,为将来进入企业就职做好铺垫。以大江东分校的烹饪专业为例,学生从高一阶段就开始在学校与酒店进行工学交替。如与楼外楼合作,学生每天上午跟着后厨名师学做菜,下午反思学习过程,向师傅汇报学习心得,形成学习、交流的习惯。这种师徒之间长期的文化传承,使学生耳濡目染,愉快接纳企业文化,并对企业更加认同,保证企业精心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其所用,实现企业与学生双赢。
其次,在大江东分校校园的规划建设阶段,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需要,以企业的规定和需要为优先考虑因素,以保障校园的地理位置、交通、用地、设备等达到相应的标准。学校在与企业的协商沟通中,进一步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发生碰撞,然后,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企业制度、文化落地校园,最终达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并行、交融和匹配。
人才定位的开拓性:从“制造”到“智造”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2016年7月,杭州市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指出未来十年杭州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而且强调“智能制造”的概念。未来,“智造”将成为杭州制造业的主题词。根据纲要中“智能制造工程”的规划,到2025年,杭州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将全面实现智能化。这对大江东分校而言,无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大江东分校对中职人才培养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定位,即从“制造”到“智造”,从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个定位,未来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单一的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要实现这一人才定位的目标,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大江东分校提出“由点到线,参与产业链”的思路。以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大江东分校让省级、行业、大江东产业区的烹饪协会、分会进驻学校,而且设置烹饪原材料的研究中心、配送中心,从而在培养烹饪人才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烹饪产业链中来。这样做,可以让烹饪专业与行业协会、产业高度匹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在于,由单个零散的技能“点”拓展到产业链,而且是动态的产业链。这种让学生全程参与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一技之长,回报社会”、学生专业能力狭窄的弊端,让学生提前进入产业链,了解各个环节,从而使所学的技能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广度。由于烹饪专业名师在杭州市烹饪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而在烹饪行业、企业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行业内最高水平的学习、实训平台。
混合所有制的引领性:辐射带动“职教小镇”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是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职教小镇第一个成功立项的项目,而杭州市政府之所以率先提出“职教小镇”的概念,并规划多所中高职学校的分校进驻,是为了让小镇内的职业学校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将来自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优势资源进行再次整合,从而让这些多元的主体参与职教办学,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对于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而言,无疑增进了“政校企”的合作深度和“产城人”的有机融合。
随着学校大江东分校的开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辐射作用。首先,前所未有地加深了校企合作。“职教小镇”全称“杭州大江东职教校企合作共同体示范小镇”,随着越来越多与专业衔接紧密的企业入驻职教小镇,企业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深度对接,与学校共同建设、协同管理,并全程参与职业人才的培养,保证了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精细化对接。
其次,大力促进职教小镇内的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大江东分校具备优越的社会培训功能和实力,将对大江东产业区的在职、再就业人员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提升大江东产业区的人才质量。例如,大江东分校内的电子专业拥有强大的培训包,这个培训包是与企业共同开发的,其技能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不仅使校内本专业学生受益,而且将培训范围扩展到校外职教小镇的维修养护人员。由此可见,学校的社会培训通过延伸到合作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为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产生了极大的人才辐射作用。
再次,与职教小镇内的高职保持交流、合作,促进“中高职衔接”。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对中高职衔接的命题进行了重新解读:中高职衔接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所在,其本质是人才梯度的衔接。因此,为了减少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距离,学校大江东分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考察高职的专业课程,做好中职课程的衔接,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其升入高职做好准备;二是抓住学生掌握技能的核心目标,为其将来在高职进一步升级技能做好铺垫, 进而最终实现职校生的高质量、高层次就业。这种全新的认识,为未来职教小镇内的中高职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随着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职教小镇的产业、人才和区域发展都将从中受惠,从而带动整个职教小镇的快速发展。
大江东分校对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而言,不只是校园版图的扩张,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联合了政府、行业、企业等实体,并树立了将其建设成为浙江省中职标杆和示范的科学规划。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的未来将让人充满期待,相信接下来的五至十年,大江东分校的技术技能型职教人才培养将以“融合发展”为关键词,为职教小镇和浙江省职教界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