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发展中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
——以宜昌市“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为例

2016-10-20 03:10何广庆黄华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观光农业美丽乡村景观设计

何广庆,黄华

(1.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 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

观光农业发展中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
——以宜昌市“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为例

何广庆1,黄华2

(1.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 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

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之一,在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中的价值体现,以宜昌市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新农村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理顺设计思路,客观评价景观对地方观光农业的创新实践,探讨不同模式中景观设计的应用特点。结果表明,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中具有经济、生态和人文价值。然而,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景观样式相对单一,景观规划不够合理,景观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因此,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的环境要素,突出民俗文化的景观特色,体现设计美学的思想融合,强调原生型景观材料的设计效果,从而展示情景交融的自然美,彰显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美。针对宜昌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官庄村城乡一体化、邓村坪村绿色生态型、嫘祖镇民俗文化型三种模式。研究阐明了当前新农村景观设计,应当不断完善景观功能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经济条件等现状,对新农村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整体性规划,并切合“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新农村建设。

观光农业;景观设计;人文价值;生态环境;乡土特色;美学策略

何广庆, 黄华. 观光农业发展中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以宜昌市“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 37(2): 352-359.

He G Q, Huang H.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rural landscap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 project in Yichang [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2): 352-359.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极其丰厚,因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开放式的产业格局主要涉及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等不同领域。就改善和美化农村环境而言,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既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也逐步缩小城乡之间贫富差距。正是基于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景观设计中的专业观点成为新农村改建和扩建的重要部分。综合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先进理念,比较各地农村景观特色和创新,景观设计旨在村庄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与生活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资源优势。

理论意义上,就农村景点和景区规划要求,景观设计侧重观光农业的旅游体验,研究主体必然脱离不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要素。实践价值上,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主张将景观设计整体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互为联系,相互促进,科学分析景观开发所存在的不利因素。由于我国观光农业起步较晚,除了生态要素之外,景观设计还应当融合更多的人文内涵。重经济,轻规划的现象长期导致农村旅游市场的供需矛盾。相比之下,基础配套设施条件薄弱,同样暴露出景观设计的多种弊端。尤其针对我国观光农业处在多元化发展阶段,农村景观设计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相对缺乏其它学科交叉的研究依据。新农村景观设计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因此现行规划编制和技术规范并无科学而统一的指导标准,并不符合当前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1]。

湖北省宜昌市凭借三峡旅游独特的区位优势,被列入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自2014年起,宜昌市政府为大力扶持观光农业,相继颁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目标明确地方新农村建设内容、技术要点及实施项目。在此背景下,就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差异,以整体性开发农村旅游资源为目标,通过景观改造全面推进地方观光农业的经济发展。其中,生态保护、村庄治理、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不仅增添了三峡旅游市场的活力,也对产业结构起着明显的辐射效应。本文以湖北省宜昌市新农村发展为例,透过宜昌官庄村、邓村坪村、嫘祖镇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客观分析新农村景观建设所应对的问题,从中寻求地域差异与人文特色的景观模式,从而论证不同类型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景观设计的应用推广彰显着“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的时代意义,其研究关系着我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力求多元化途径有序推进现代观光农业的均衡发展。

1 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中的价值体现

纵观欧洲乡村旅游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经历了萌芽、观光、度假、租赁四个发展阶段。就城乡差异系统整合资源和项目类别,重点突出农村景观的特色保护和创新模式。实践证明,西方发达国家将农村景观作为新型农业对外展示和交流的窗口。以旅游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营造农村优美的景观环境,通过两者互动机制来调整产业结构。介于农业、生态和娱乐基本特点之外,国外观光农业就旅游性质和特色定位,形成传统观光型、生态科技型和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的景观模式[2]。事实上,农村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延伸领域,景观设计的介入有助于区域合理布局,不断健全系统化观光模式。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将新农村景观设计整体纳入旅游规划和管理,增强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水平。

1.1 经济价值

观光农业经济价值具有低风险、高效益的特点,更多取决于农村生产资源占有率及有效配置。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平稳增长,刺激消费,拉动市场内需,转变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理念。在多种利益驱动下投资领域延长了整个观光农业的产业链。除历史古迹之外,农业观光园、农产品展销中心、休闲养生馆、商务会所、旅游地产等景观开发成为当前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多年来,国外发展观光农业十分强调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各领域的合作意识,不断提升旅游景观设计的品质,积极开拓相关农产品销售的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中、小型家庭农场规模比重较大,充分结合田园景色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标准化与集约化的庄园景观特色鲜明,迎合了广大游客观赏、休闲、购物、住宿等多样性需求,良好的经济效益证实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模式,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格局。

1.2 生态价值

我国农村自然环境差异性较大,长远发展观光农业关键在于生态治理和保护措施。如何体现生态价值的循环效应成为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为避免人为破坏应强化保护自然环境的主导意识,主张原生态型观光项目来改进农村旅游的经营理念。这种实践创新所体现出科学的应对手段和措施,无疑影响我国观光农业未来的变动趋势[3]。早期景观设计致力于城市主体,之后由城市延伸到乡村,逐渐成为当代景观设计关注的焦点,倡导观光农业的循环效应可以降低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压力[4]。当前农村景观设计仍面临开发性质与设计尺度的问题,宏观分析生态资源分布特点,从而实现景观设计审美价值与功能统一。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时期,为突出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应用则更加注重方案和解决途径,提出生态资源恢复和保护的治理方法,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协调作用。

1.3 人文价值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审美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光农业中景观元素融合了乡土文化的思想内涵,由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习俗,生动展示农村传统而丰厚的人文价值,更能反映区域差异化的民俗特征。人文价值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主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不同人文价值决定着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特色和定位。既强调农业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也突出个性化旅游的特色需求,对观光农业的品牌推广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5]。相反,千篇一律的农村景观造型不利于传统风格的连续,过分装饰的建筑效果显得杂乱无章,与农村周围环境极不对应,相对忽略了乡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在塑造新农村形象过程中, 以多样统一的设计手法协调景观风格与建筑样式,树立传统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凸显景观设计的人文价值,全面展示本土化观光农业的乡土特色。

2 新农村景观应用的设计思路及美学策略

与大众审美相结合,对于新农村景观设计尤为重要。我国观光农业迅速崛起,总体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诉求,但景观设计仍然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暴露出新农村建设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1 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1)景观样式相对单一,功能和定位过于雷同。本土化建筑特色不够鲜明,其主要原因在于设计理念创新不足,不具备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少数地区观念陈旧,崇洋贪新,攀比成风,没有真正切合新农村建设主题,片面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差异性。所谓“千镇一面”的风格样式往往忽略民俗民风的精神内涵,一味强调经济增长并不实际考量,势必影响地方观光农业的有序推进。

2)景观规划不够合理,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建设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破坏。新农村景观设计要与现代农业生产相协调,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兼顾区域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需求[6]。随着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不断拓展,更具有针对性地扩大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布局,然而现实中急功近利,个别景点开发不到位,甚至开发建设与设计程序不一致,个别新农村规划项目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的现象,严重导致大量农村耕地被征用或占用。其中,多数项目并无严控景观整体效果和建筑质量,直接暴露出施工环节缺乏各级监管机制。

3)景观配套设施不齐全,相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坚持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当充分满足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当前农村景区管理政企不分,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如个别景区和景点卫生环境脏乱,商贩摊点乱搭乱建,游客上厕难等问题显示服务水平较差,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未能采取科学管理的应对措施。

2.2 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新时期,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突出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美学思路,集中体现我国观光农业资源开发的独特性。

1)注重因地制宜的环境要素。农村景观设计元素大致涵盖生态绿化、视觉形象与自然感受三个部分。保护自然环境是观光农业中景观设计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主要对象和内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绿化和美化手段来改善农村环境。环境要素作用于空间布局的景观效果及审美感受。以生态治理来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为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务必制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技术标准[7]。由于农村环境治理有别于城市的特点,分类指导从规模、用途、造价、外观等加以区分,提高配置标准完全符合新农村景观特有的建构方式及人居环境。

2)突出民俗文化的景观特色。立足新农村景观的文化特色,设计重点表现传统的造型特点,集中体现多样性的传承价值。农村生活有别于城市,应当综合考量设计尺度的合理性。开发农村景观一定注重理论与实践同步,切合实际应用,以适用、美观、经济为根本尺度,准确把握新农村景观表现的民俗特性。事实上,我国新农村建设是将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协同发展,着重体现某种特定的传统意识及文化认同[8]。尤其是改进传统造景方法,相关媒介的选择综合考虑到景观形态、色彩、质感、光影、环保等应用途径。传统与现代的创新不可简单复制和照搬,为强调景观效果的适宜性,既要突出景观特色的文化价值,也要展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互补性。

3)体现设计美学的思想融合。景观设计作为大众化的审美样式,在观光农业开发中必然具备一定的可识别性。根据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不同,景观大致可分为独建型与合建型。由于景观审美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感知,从艺术、技术和生态的角度分析,势必存在一定的美学差异。因此,秉承“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美学思想,景观设计立意在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赋予某种诗情画意般的美学见解。介于观光农业不同地域的审美特点,融入历史文脉、近现代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地方性元素,提供新农村景观设计多样性的选择。

4)强调原生型景观材料的设计效果。景观材料通常涉及原生材料与人造材料两大类。在创建节约型社会趋势下,选用原生材料的景观效果不同程度上降低生态资源的消耗,低碳理念更能体现新农村节能环保的必要性。对低碳减排的景观研究侧重于建筑新型材料和新能源开发,为新农村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再次明确观光农业中环境共生与循环建设的必要性[9]。虽然批量化生产的人造新材料有利于拆卸装载,易于维护的施工特点,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的高度重视,然而相关原生型材料所产生的设计效果,更加符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应就地取材,大大减少建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10]。

2.3 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美学策略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观光农业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审美感受。景观开发立足于农村资源,汇集了自然和人文两个基本要素,强调应用美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从而促使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11]。

1)展示情景交融的自然美。农村景观设计与环境美学密切相关,本质上也是某种回归自然的介入方式。一方面,观光农业中的田园风情令人向往,表现自然之美恰好是与乡土情结相吻合。设计灵感往往取材于自然审美的感悟,主张“师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观反映情景交融的视觉美感,达到一种“情”与“景”的艺术融合。新农村建设崇尚自然的意境美,环境治理做到因势利导,而并非生搬硬套,应当巧借自然空间所创造的审美感受。设计方法采用形象化手段再现自然本质,更加强调景观平远、高远与深远等美学法则。新农村建设致力于传承和创新,寻求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含蓄内敛的景观造型来展现自然美的乡土气息。

另一方面,观光农业原生态的景观特征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新农村景观改造应当融入更多自然元素,以丰富的设计手段表现环境之美。景观设计应当就地取材,体现清新脱俗的舒适感。基于农村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识别性,更容易贴近自然生活;以人为本则从生活入手,倾向于实用性的审美要素;主张平民化的美学风格,倾向自然美的造型规律,追求情景与情趣的互动关系,努力再现一种陶冶情操的精神诉求。

2)彰显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美。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凭借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保持乡土特色有助于农村和谐发展,这对传统文化和人文关怀有着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良好的景观生态符合未来农村的发展格局,更能体现观光农业的开发功能和美学价值[12]。各种设计观点存在一定的审美角度和表现形式,探讨人与社会的根本问题成为设计美学的重要命题,然而乡土特色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因此美学原理对农村景观设计起着系统化、理论性的指导作用。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主要体现在审美感受,环境美化涉及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对景观效果的控制,取决于现实生活的艺术观察和感受,倡导景观建筑样式服从总体布局,整体性统一单体与群体风格,真正做到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相反,全面打造村庄特色的和谐环境,并不意味着过度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和景区,而是科学推广生态型农业经济的开发理念。新农村景观设计应当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优势,通过旅游产业注入地方发展活力,逐步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从而证明观光农业是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13]。

综上所述,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现代农业文明的必然选择。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关系着“村强民富、村美风正”的建设宗旨。美观而适用的民居建筑构建了新农村景观的审美主体,更具一定的时代特点和示范效应。因此,深入探究景观美学价值不只是农民生息之地,更是精神守卫的家园,为新农村建设起着稳定而和谐的现实意义。

3 宜昌市新农村景观设计模式分析

宜昌市位于三峡流域,其地形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该区域农业特色主要体现在种植业,柑橘与茶叶生产,是全国重要农产品基地之一。2014年宜昌市仅旅游经济总收入约336.17亿元,同比增长29.24%,大力扶持观光农业成为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今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相继推出新型农业创新机制,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对接,试图创建多种合乎本土化观光农业的新模式。

3.1 城乡一体化模式

官庄村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境内。从城乡发展空间而言,作为首个城郊生态示范村,始终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通过景观规划与机制创新来加快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1)强调景观规划布局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官庄村建设以点带面,分类指导,为增强农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强化城乡经济合作意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民生工程的重点建设对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有着显著成效,进一步实现新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自1993年起,规划建设见证着官庄村的巨大变化。中心水库周边柑橘种植占地总面积672 hm2。以农户个体经营为基础,全面推动柑橘生态园和休闲农家乐的景观建设,逐步完善区域观光农业的产业格局。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导,有效整合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有利资源。

2)改善景观配套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由于农村景观设计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显示出高度的概括性和归纳性。在充分考虑客户、农户与商户利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生产与生活配套设施。新农村村容改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并且提供近郊旅游的观光场地及休闲空间。官庄村合理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空间布局做到生动自然,以景观大道两侧的植物绿化带构成主要的景观轴线,将整个村庄建筑布局沿河道由西向东并列排开;网格化乡村公路现已基本覆盖,新建一条全长6.8 km的沥青步行道,方便了户外游览的交通出行。事实上,官庄村景观规划不主张大规模村庄拆迁,极力倡导节约用地,集中安置农民居住问题,在改善原有居住条件基础上促进农村社区的活动、办公和服务等用房建设。

3)丰富农业景观特色和内涵,打造城乡旅游市场品牌价值。除了官庄村柑橘生态园主体规划外,新农村景观建设侧重于“以城带乡”的设计理念,协调促进新型城镇化与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主干道沿线分别兴建中、小规模的农家乐,充分满足城郊旅游、休闲、采摘、健身、亲近自然等个性化需求。紧扣柑橘文化主题定位,多处景观设计则以分段式的节点处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延续了城郊周边生态走廊的田园风格。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古朴的建筑风格更多体现了乡土气息的审美感受。金秋十月的官庄村,以观光、娱乐与度假为消费载体,观光果园的景观开发带来了可观的市场经济价值;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景观全线布点,最终以城郊旅游消费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的均衡发展。

坐落于中心地带的柑橘文化广场(图1),主要包括柑橘博物馆、民俗商业街、金钟阁、表演戏台、文化长廊等配套建筑。项目主体设计特别注重硬化场地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具备更多的附加用途。广场一侧兴建中的柑橘博物馆,建筑风格古色古香,设计样式仍保留着传统特色的夷陵风韵。该馆分别由历史展示、商业推广与产品销售服务区组成,综合展示柑橘种植所蕴含的美学内涵。整个景观规划中的序列、边界、焦点、人造设施均以旅游观光为基点, 不同程度上提供游客适宜的活动项目[14]。显然,官庄村新农村建设通过产业互助和创新,不断优化城乡一体化模式,凸显了景观设计与观光农业的协调发展。

3.2 绿色生态型模式

以往邓村坪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相对薄弱,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关键在于绿色型产业规模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如今,以产业化方式经营绿色生态农业,将茶文化主题作为景观设计的切入点,既加强生态农业各领域的广泛交流,也巩固着山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开发模式,实现了邓村坪村绿色生态型发展的目标定位。

1)结合山区特殊地理位置,景观设计注重村庄改造与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宜昌地区产茶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相关绿色农副产品的产销有助于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素有“绿茶之乡”的邓村坪村地处夷陵区西北山区,由于高山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村庄选址多以山顶、山坡、山谷为界,呈现“阶梯式”的建筑布局,因而注重山区农村景观设计的疏密对比与结构形式。生态保护是山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强调人居生态系统的完善,村庄整治和房屋改造要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宜。

2)依托多样性的生态资源,多种途径解决新农村景观设计应对的问题。生态资源的配置作用于景观设计的环境要素,利于科学认识生态环境中空间形态的异质性,对生态型农村景观规划起着重要的实践依据[15]。以绿色生态资源为景观特色,利用林地、绿地和湿地等自然元素,系统展开山区新农村景观的改造方案。规划中邓村坪村沿街房屋立面改造做到风格统一,景点绿化则强调生态要素的指导原则,以自然元素来协调景观改造中诸多不利因素。由于山区农村景观设计不可生搬硬套,以绿化、美化和亮化为主要手段来达到低碳减排、减少污染的目标,并通过乡镇产茶企业建设来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提倡原生态的设计理念,突出山区农村景观规划的引导价值。山区农村生态环境与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邓村坪村重点强调景观设计生态化、可再生的开发意识。除了降低生态资源消耗之外,山地型农村景点建设势必遵循整体协调和循环再生的原则,可持续性推进生态农业全面发展,转变了原有粗放式的建设模式[16]。为积极引导生态型发展方向,更加侧重农业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原生态的旅游内涵,也对绿色农副产品市场消费起着一定的开拓意义[17]。连续几届的茶艺节、开园节、寻根节充分展示茶乡观光农业的推广途径,推动一批中、小规模生态观光园的建设进度。其中,全面展示茶叶加工基地的观光特色,着手打造产业化茶叶高新科技工业园(图2)。工业园设计由生产区、展示区与体验区三条景观轴线组成,主体建筑依山而建,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中心绿化带与两侧绿地互为穿插。开放式的景观空间依形就势,山环水抱;景观层次则注重山水、植被和建筑物的远近效果,将茶园建成绿色园林,更加强调周边生态环境的渗透关系。总之,邓村坪村努力创建绿色生态型与产业规模化的景观模式,积极打造特色农副产品的展销平台,不仅推广本地区绿茶文化,也提高产量,使得绿色农产品产销发挥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双重效应[18]。

图2 规划中茶叶高新科技工业园Fig. 2 Planning of tea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3.3 民俗文化型模式

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体现出农村生活环境特有的氛围和感受,更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嫘祖故里”——远安县位于宜昌市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通过旅游市场包装和媒体宣传,全面整合传统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重塑古镇景观再现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品牌价值,奠定了区域观光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色方向。

1)民俗文化的差异性决定着农村景观规划与人文特色。远安县农村分布广,密度大,距离近,景点开发相对集中,规划布局呈环状分布,适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协调和配置。2014年远安县原荷花镇正式更名为嫘祖镇。深度挖掘古代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符合嫘祖镇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求。为集中展示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景观设计格外注重乡土特色的人文价值。依据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规划、城乡规划和经济规划的要求,与特色文化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社会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划目标和管制机制提出可实施性的总体设想[19]。

2)弘扬地方民俗文化主题,侧重历史传承和保护措施。当前部分民俗文化村特点与规模大同小异,景观模仿、复制与抄袭现象明显,缺乏一定的艺术性及差异性。嫘祖镇抓住新农村旧房改造与观光农业发展机遇,景观设计涉及到乡村客栈与旅游景点开发,努力完善远安县内人文景点的综合建设。仿古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还原历史场景,体现出独特的景观样式及乡土特色。其中,将地方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庆典中,从民俗旅游文化推广角度定义,重在保护措施和传承价值,弘扬了本土化人文景观的特色主题。显然,地方民俗文化内涵赋予景观设计更多灵感,通过新农村景观规划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互动机制。

3)全面塑造古镇新形象,创造本土化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在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下,远安县嫘祖镇全面发展观光农业,集中打造民俗文化村与古镇游览的景观特色,进一步加快了二、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为增强远安县乡村旅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古镇规划致力于民俗文化村建设(图3),围绕庙会和祭祀主题,充分借鉴农村传统的审美元素,在传统景观设计中寻求新的审美变化。文化村外景以河岸与道路为界,利用空间节点进行景观布局,河畔两旁软景与硬景的错落变化将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巧妙隔开。由广场雕像向四周延伸,使得景区内园林、绿地、水景等多处景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规划中明清仿古建筑沿着景观大道一字排开,园林小品仍保留复古的造型特点,较好延续了传统建筑的经典样式,合乎地方古村落景观文化的民族特色,并且营造出民俗文化村人文景观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嫘祖镇景观设计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艺展示等融为一体[20],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民俗文化型农村建设的创新模式。

图3 远安县嫘祖文化村景观设计鸟瞰图Fig. 3 Aerial view of Yuan'an County Leizu culture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5 结语

宜昌地区农村旅游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足以证明现代农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模式。随着观光农业全面发展,既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加快了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以特色新型农业为基础,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型、民俗文化型三种模式,显示出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标志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纵观以往宜昌旅游发展特点而言,城郊与乡村景区规模较小,景点过于分散,景观特色不鲜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农村旅游的整体分布。目前,观光农业作为宜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观光农业的推广优势,已初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为充分发挥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协调农村生态农业、特色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基于这种成因,农业景观的设计创新更好服务于地方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景观功能的实用性及审美性。

我国各地观光农业发展并没有标准统一的固定模式,综合比较宜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定模式,一方面立足特色,整合资源,试图转变传统农业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差异。通过自助式产业调整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改变了农村原有落后面貌,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实惠。另一方面从美学角度认识设计形式和适用功能。宜昌新农村景观建设不等于全盘重建,侧重保护和修复为原则,并不刻意强调人为造景,相反巧借山水、气候、田园、村庄、人文等多种景观元素,共同倡导自然与和谐的美学思想。

综上所述,农村景观设计因旅游开发而不断延伸,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可塑性。总之,抓住地方新农村建设时机,宜昌市通过“美丽乡村”的主题建设,坚持本土化发展特色之路,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渐摸索出观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应用模式。

[1] 陈征.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方法及其评价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6): 692-695. Chen Z. Plann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of touring-agriculture park[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9, 30(6): 692-695.

[2] 尹衍波. 略谈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J]. 世界农业, 2005(8): 14-17. Yin Y B.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agricultural tourism[J]. World Agriculture, 2005(8): 14-17.

[3] 高小茹. 欧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经验[J]. 世界农业,2015(7): 136-140. Gao X R. The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and experience in Europe[J]. World Agriculture, 2015(7): 136-140.

[4] 余小琳.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6): 85-87. Yu X L. Circular econom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8(6): 85-87.

[5] 丁忠明, 孙敬水.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0(12): 27-31. Ding Z M, Sun J S. The problem of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0(12): 27-31.

[6] 王仰麟, 韩荡. 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 应用生态学报,2000, 11(2): 265-269. Wang Y L, Han 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0, 11(2): 265-269.

[7] 吉颖飞, 古清, 刘志强. 美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J]. 规划师, 2015, 31(1): 128-133. Ji Y F, Gu Q, Liu Z Q.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techniqueguideline[J]. Planners, 2015, 31(1): 128-133.

[8] 杨细平, 张小金. 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 2007, 23(10): 74-78. Yang X P, Zhang X J, The standard and approach of public establishments 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 redevelopment[J]. Planners,2007, 23(10): 74-78.

[9] 刘鑫淼, 张嘉翔, 蔡玉亮, 等. 低碳景观营建中景观材料的选用[J].生态经济, 2014(1): 407-412. Liu X M,Zhang J X,Cai Y L,et al. Selection of landscape material in low carb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1): 407-412.

[10] 赵岩, 石晓景. 农业元素在农业观光园景观中的创新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7): 186-189. Zhao Y, Shi X J.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 landscape elements[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41(7): 186-189.

[11] 胡川.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监管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7(7): 60-63. Hu C.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research[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7(7): 60-63.

[12] 姜广辉, 张凤荣, 陈曦炜, 等. 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25(3): 198-201. Jiang G H, Zhang F R, Chen X W, et al. On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4, 25(3): 198-201.

[13] 马继刚, 窦志萍. 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 生态经济, 2008(1): 332-334. Ma J G, Dou Z P.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for new socialism country[J]. Ecological Economy, 2008(1): 332-334.

[14] 王艳, 张诗媛, 罗言云. 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探索[J]. 北方园艺, 2007(8): 131-134. Wang Y, Zhang S Y, Luo Y 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ightseeing park landscape design exploration[J]. Northern Horticulture,2007(8): 131-134.

[15] 王仰麟, 陈传康. 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地理学报, 1998, 53(12): 21-27. Wang Y L. Chen C K,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planning and desig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53(12): 21-27.

[16] 陈群元, 宋玉祥.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 生态经济, 2007(3): 146-148. Chen Q Y, Song Y X. Analysis problems of ecosystem environment during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2007(3): 146-148.

[17] 肖飞. 城市周边旅游村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J]. 旅游学刊, 2011, 26(11): 10-11. Xiao F.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towns around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1): 10-11.

[18] 李瑾. 我国观光农业的地域模式、功能分区与规划初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2, 23(2): 48-51. Li J. China's regional model of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function zoning and planning[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2, 23(2): 48-51.

[19] 齐奕, 杜雁, 李启军, 等. “三规合一”背景下的城乡总体规划协同发展趋势[J]. 规划师, 2015, 31(2): 5-11. Qi Y, Du Y, Li Q J, et al. “Three plans integration” oriented urbanrural master plan coordination[J]. Planners, 2015, 31(2): 5-11.

[20] 舒伯阳. 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 旅游学刊, 1997(5): 41-43. Shu B Y.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tourism in China[J]. Tourism Tribune, 1997(5): 41-43.

(责任编辑:童成立)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rural landscap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 project in Yichang

HE Guang-qing1, HUANG Hua2

(1. College of Art,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rvoir Resettlement,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Agritourism is one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has important func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production pattern in our country. Using Yichang's new rural landscape design for agritourism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landscape, summarized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evaluated the innovation practices in agritourism design, and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different mode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agritourism has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humanistic values. However, the current new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has relatively simple design, unreasonabl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incomplete landscape facilities. So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onsider the local condition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e, reflect the thought of design aesthetics, focus on the natural landscape beauty, and reveal the harmonious beauty between natural beauty and artificial designs. Specifically, for the design of the agritourism in Yichang Cit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ree different design models for agritourism: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del in Guanzhuang village, the ecological green model in Dengcunping village, and the folk culture model of Leizuzhen village. To better serve the purpose of the agritourism design, 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to increase the functions and aesthetic of the agritourism design, to combine artifici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o consider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cultural custom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for agritourism design.

agri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humanistic val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oc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strateg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5BGL216); Outstanding Young Talent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 of Hube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Q20131305).

HE Guang-qing, E-mail: 648405770@qq.com.

14 November, 2015; Accepted 28 December, 2015

F323.1

A

1000-0275(2016)02-0352-08

10.13872/j.1000-0275.2015.018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216)、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Q20131305)。

何广庆(1975-),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与美学理论研究,E-mail: 648405770@qq.com;黄华(1978-),男,湖北当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旅游与水库移民特色经济研究,E-mail: hh444112@126.com。

2015-11-14,接受日期:2015-12-28

猜你喜欢
观光农业美丽乡村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新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包头市九原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高职院校《观光农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