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宴”源流考(一)

2016-10-20 02:51鲍志成
茶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宴饮茶事宴会

鲍志成

“茶宴”源流考(一)

鲍志成

“茶宴”,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茶作为主题的宴饮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宴饮礼俗。“宴”字从宀( mián),妟(yàn)声。“宀”表示房屋,“妟”是“安”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宴,安也。”宴,也作醼、讌。《周易·需》有“君子以饮食宴乐”,郑注云:“宴,享宴也。”“宴会”的本义是会聚宴饮,即请人聚会在一起吃饭喝酒,故常与“筵席”同义。

“宴会”起源,一般认为与原始宗教起源的祭祀活动有关,并在夏商周三代祭祀和礼俗影响下发展演变而来。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自古各种形式的宴会名目繁多,如乡饮酒礼、百官宴、大婚宴、千叟宴、定鼎宴等。在形式大小各异的众多宴会中,客来敬茶是必不可缺的礼节,茶成为宴饮聚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茶宴”更是一种以茶事活动的名义宴饮宾客,或以茶作为主要食品的待客宴饮形式,具有区别于一般宴饮活动的鲜明特点和风格,是我国宴饮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俗话说“茶食同源”,“茶药同源”,以茶为食、以茶为药早就始于新石器时代,以茶代酒为祭品,也早在西周成王时举行的邦国丧礼就开始了。最早以茶代酒祭祀或宴飨的,是在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有南方八个小国将部落子民以药用的茶作为礼品献给武王,武王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参见吴觉农《四川茶史话.前言》援引《商书·酒诰》)。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也记载,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就产茶并入贡,这些茶是专门有人培植的茶园里的香茗,是在邦国丧礼时用来当祭品的;还设有24人之多的“掌荼”之职,其职掌是“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原因是商朝时酗酒亡国,周朝汲取教训,天下禁酒,而之所以以茶来替代酒,“取其苦也”(《周礼·地官司徒》)。周成王时,就以茶作为祭品之用(《尚书·顾命》中说:“王(指周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在《诗经》中,“荼”字也屡屡出现在《谷风》、《桑柔》、《鸱鸮》、《良耜》、《出其东门》等诗篇中。《晏子春秋》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尔雅》释“苦荼”云:“叶可炙,作羹饮”。这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茶既已成为贡品、祭品,也成为日常羹饮食品,但这些都只能说是与茶宴、茶礼有关的早期茶事,还不能说是“茶宴”的雏形。作为宴饮形态的“茶宴”,起源于佛教禅宗以茶供佛和以茶参禅的修持法事,融合了士林茶事宴会和民间茶礼祭祀等形式,完善于禅院茶会茶礼而盛行于宫廷、士林、禅院、市井,在唐宋时期风靡天下,炽盛一时。

茶宴又称茶会,是以茶代酒设宴、款待宾客的一种宴饮聚会形式。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茶会礼俗,茶宴起源于汉晋,勃兴于中唐,炽盛于两宋,式微于明清。

在汉晋之间,一方面以茶代酒从丧礼祭祀普及到宫廷宴饮。如三国东吴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爱卿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不胜酒力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另一方面,在士林权贵中开始以茶果招待宾客。如东晋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的陆纳,以俭德著称于时,一次卫将军谢安去拜访他,陆纳备下茶果素席招待他,陆纳的侄子陆俶知道后颇为不满,便自作主张备下丰盛菜肴,招待谢安,宴毕客人一走,陆纳愤而责问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40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禅僧发现饮茶的妙用,开始在礼佛坐禅中供茶饮茶,从而使饮茶风习在寺院普及开来。晋敦煌人单道开好隐栖,修行辟谷,“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7年后,他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700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最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佛教界还流传着禅宗祖师达摩面壁坐禅,为睡魔所困,撕掉眼皮弃之于地,长出茶树,采而食之,提神醒脑,驱除睡魔,终成正果的故事,也恰好印证了茶的妙用与禅修结合的事实。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初传时期,从那时开始,茶与禅结缘,许多寺院开山种茶,寺僧采制后供佛礼佛,自饮坐禅,形成了天台山“罗汉供茶”这样的佛门茶礼,也为唐朝以后禅宗寺院以茶参禅之风的盛行,开启了历史的先河。

北宋佚名《文会图》(局部)

禅宗坐禅讲究凝神屏虑,达到无欲无念,无喜无忧,梵我合一的境界。为防止未入禅定,先入梦寐,故需要饮茶提神。茶所以和佛教特别是禅宗结下如此之深的不解之缘,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茶有兴奋中枢神经、驱除疲倦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禅僧清心坐禅修行。禅宗的修行者坐禅时除选择寂静的修行环境外,还特别强调“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饮茶往往能够达到“五调”的修行要求,因此,禅宗僧众尤尚饮茶,饮茶习俗首先在佛门得到普及。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百丈怀海(724-814)重视坐禅,也重视饮茶,别建“禅居”作为道场,创立“普请法”,以茶入礼,又制定《百丈清规》,其中多处规定僧堂集会时饮茶的仪式。而赵州和尚的一句“吃茶去”,更是成为佛门茶界千百年来参不破的“公案”。在寺庙里长大、被后世尊奉为“茶圣”的陆羽,撰著了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系统地阐述了唐及以前茶的历史、产地、栽培、制作、煮煎、饮用及器具等,对后世中国茶文化(包括寺院茶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世界各国茶人共同尊奉为最高的茶学经典。与陆羽为忘年交的诗僧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诗中两次出现“茶道”一词。在此禅风茶风交相炽盛的背景下,“茶道大行”天下,各种形式的“茶宴”推陈出新,竞相出现。

茶宴 文献 001

“茶宴”一词的出现,有人说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中有“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之说。其中吴兴即今湖州,毗陵即今常州,两地交界的顾渚山,正是后来大唐贡茶院所在地。当时,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被列为贡茶,每年早春开采茶芽时节,两州太守都要在州境交界的顾渚山举行宴饮活动,邀请名流品评贡茶,欣赏美景。只是从行文看,这里的“采茶宴会”与后来的“茶宴”有所不同,这里的“茶宴”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词,而是“采茶”与“宴会”的组合,是因采茶而设宴席,不是专门的“茶宴”。不过,这种茶事宴饮活动,却开“茶宴”之先河。实际上,这是因茶事活动如采茶而举行宴会的一种宴饮聚会形式,当地类似茶事宴会活动在唐朝仍在举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诗中的“紫笋”是唐代贡茶,产于江苏常州阳羡(今宜兴)和浙江湖州顾渚(在今长兴),每年春新茶开摘之际,两地郡守都要按照惯例在两州分界处茶山“境会亭”举办茶事宴会,品评新茶,相互比美。茶宴时钟鼓齐鸣,妙龄茶女头戴珠翠,依次争相献歌跳舞,让人如痴如醉,其乐无穷。因病不能前去参加的白居易听到这个消息,不免有些失落感慨。□

径山茶宴

鲍志成,笔名沙舟、苏叶嘉,号仰苏正文,先后在省市有关单位从事史志文博、对外传播、文化艺术等工作,现为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传承研究所所长。近30年来长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传统文化艺术、宗教文化史等领域学术研究,近年涉及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一带一路”等智库型研究,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茶文化专著5部、论文50多篇,编导《天目茶道》茶艺情景剧、《径山茶宴》申遗专题片等,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与宣传部副部长(兼)。

猜你喜欢
宴饮茶事宴会
庆祝宴会
茶事春秋
猫和老鼠的宴会
记丁俊之教授的茶事人生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崂山茶事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
宴会场地的一般要求、规则
酒中日月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