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师”,不是“老板”

2016-10-20 08:20林梅琴
福建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蔡先生德华汇款单

本刊记者 林梅琴

是“老师”,不是“老板”

本刊记者 林梅琴

在蔡元培的引荐下,1930年,蔡尚思进入复旦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和复旦70多年的缘分。1978年,他接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一职,负责文科教学科研工作,一直做到1986年退休。当时81岁的他,创下了复旦大学有史以来年龄最高副校长的纪录。

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傅德华,回忆上个世纪70年代受教于蔡尚思时说:“他上课基本不用讲稿,一口闽南普通话,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讲到激动处还会手舞足蹈,从讲台这头走到那头。尤其在讲到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时,因为蔡先生和其中的许多人都打过交道,有很多亲身经历的事情,讲起来尤其生动。”

蔡尚思退休后,傅德华主动为他送工资及书信。“每次去他家,没一个小时出不了门。他要问学校的情况,特别要问问现在的学生们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瑞武曾为蔡尚思当了15年的助手。多年来,他一直无法忘记一件小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蔡尚思在北京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请吴瑞武去帮忙。

见到吴瑞武的时候,蔡尚思没有先谈工作,而是把他拉到王府井大街,自掏腰包为他买了衣服和帽子御寒,还告诉他说:“你刚从上海来,在北京生活,这两件是最重要的。”

而在另一位助手魏达志眼里,蔡尚思一点“大师架子”都没有。有一回,他们前往山西参加会议,返程时要在北京转车。“北京前往上海的火车还有两小时发车,这时我向蔡先生提出了一个十分无礼的要求,由于我从来没有到过北京,我希望和先生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站在广场的中央,朝四面八方各照一张相,我们再去乘火车,蔡先生居然极具童心答应了我。”魏达志十分感动,“蔡先生火车上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我,让我睡在他的软卧床上。”

1994年,蔡尚思(中)与学生和同事们在一起。

李妙根也曾经给蔡尚思当了3年助手。蔡尚思知道他家里困难,总是对他特别关心。“1982年,在蔡老师指导下,由我起草了《蔡元培》小册子,198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蔡老师把全部稿费都给了我。1984年,这个小册子改由江苏古籍出版社重印,给了几十元重印费。那时,我已在空军政治学院工作,蔡老师亲自把汇款单送到我家。”李妙根说。

“2001年4月初,我接到蔡老师的电话,让我抽空到他家去。我到了他家,他交给我一张汇款单。因为《蔡元培》一书的跋被选编入书,出版社寄来了一点稿费,他已在汇款单上签名盖章,执意要把稿费给我。蔡老师的一个回忆录,由他口述,我和魏达志记录,后在《中国哲学》上刊出,他也把稿费全部给了我们。”李妙根回忆说,“每次见蔡老师,他都放下手头工作,纵论古今学术,谈自己的学术观点、治学经验,往往乐而不倦,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我感到吃惊。我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子‘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想到蔡老师三进复旦(1930年、1935年、1952年),他也可称‘最为老师’了。”

"每次见蔡老师,他都放下手头工作,纵论古今学术,谈自己的学术观点、治学经验,往往乐而不倦,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2015年12月28日,“永不毕业,长葆青春——纪念蔡尚思诞辰110周年暨蔡尚思生平事迹展”在德化举办。展厅中,傅德华、魏达志等蔡尚思的学生,回忆起当年老师的种种事迹。

猜你喜欢
蔡先生德华汇款单
拔杂草
汇款单旅行记
汇款单
父亲的汇款单
原则
胜任
飞去飞来的汇款单
二则(二)
“留德华”的中国胃
奇怪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