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义 付祖权 高扬 谷长勤 刘晓丽 程国富 胡薛英
摘要: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和实验室诊断方法,对湖北通城某鸵鸟养殖场的患病死亡鸵鸟进行了剖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细菌、霉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该批鸵鸟感染曲霉菌,结合其发病经过,该批鸵鸟是受到强烈驱赶和殴打后,其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曲霉菌感染而发生气囊炎以致其死亡。
关键词:鸵鸟;驱赶殴打应激;曲霉菌病
中图分类号:S8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6-1511-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6.037
鸵鸟是非洲一种体形巨大、不会飞但奔跑很快的鸟,也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由于鸵鸟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其规模化养殖和商品化饲养得到快速发展[1,2]。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的多种曲霉菌所引起的多种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真菌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呼吸器官组织中发生炎症并形成肉芽肿结节。曲霉菌为条件性致病菌,主要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慢性疾病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等[3]。
湖北通城某鸵鸟养殖场发生鸵鸟连续死亡。据悉鸵鸟死亡前饲养员对其进行了驱赶和殴打。通过对死亡鸵鸟进行尸体剖检、病原分离、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鸵鸟患有曲霉菌病。本研究为今后鸵鸟曲霉菌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发病鸵鸟来源
2014年2月10~11日,湖北省通城县某鸵鸟养殖场突发大量鸵鸟死亡事件。据该鸵鸟养殖户叙述,2014年2月4日该场饲养的鸵鸟被饲养员驱赶打伤,于当日晚发生鸵鸟死亡,其后陆续不断有鸵鸟死亡。
1.2 剖检变化和病理学检查
对鸵鸟养殖场进行现场勘查,了解死亡鸵鸟死前的临床症状;对死亡鸵鸟进行剖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学变化,取鸵鸟的肺、气囊、心、肝、脑、脾、肾等组织器官,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以及常规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用NIS-Elements高清晰度彩色图文分析系统记录观察结果。
1.3 霉菌的分离培养
取死亡鸵鸟的肝脏、脑、气囊组织,无菌操作接种于察氏固体培养基,37 ℃培养96 h,观察有无霉菌生长。挑取生长的霉菌做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霉菌菌丝形态。
1.4 细菌的分离培养
取鸵鸟的肝脏、脑、气囊组织,无菌操作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并于37 ℃培养24 h,观察有无细菌菌落生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剖检变化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2014年2月10日剖检送检的死亡鸵鸟2只。鸵鸟死亡有多日,其体表见有浅表性外伤,剖检可见颈部皮下及躯体部皮下有多处淤斑。胸腹腔内未见明显異常变化,其中一只气囊局部可见黄色渗出物(图1),腹腔有淡黄色积液。脑部血管明显扩张,呈暗红色,揭开脑膜,脑组织血管亦见明显淤血。
2月11日在鸵鸟养殖场现场勘察。发现养殖场内鸵鸟羽毛蓬乱,沾有多量淤泥,羽毛不洁,鸟舍内有5只死鸵鸟,其中2只为2月10日死亡,另3只是2月9日死亡。鸟舍内地面潮湿,呈淤泥状。
现场抽取4只死亡鸵鸟进行剖检,发现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鸵鸟颈部皮下有多块瘀斑(图2);喉头肿胀,有大量透明黏液;气囊增厚,呈黄色,局部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团块(图3),有的气囊伴有出血(图4);心脏柔软,心室塌陷,心包内积液增多,呈黄色透明状,有的出现心肌出血;小肠黏膜可见局灶性出血,呈团块状;肠壁菲薄,其中一只伴有明显的臌气,充满砂石;一只肌胃两侧软组织出血;脑膜未见明显异常,脑组织血管明显可见,有一只脑脊液增多,似有粘连;肝表面有白色膜状渗出物;肺、肾、脾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主要病变发生在气囊和肠道。表现为气囊增厚,气囊上有多个坏死灶,坏死灶周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图5),坏死灶中有分支状的真菌菌丝团块(图6);有的气囊见局灶性出血(图7);有的气囊上有肉芽肿形成,中央可见均质红染的坏死灶,周围有多核巨细胞围绕(图8)。肠组织的肠绒毛脱落,有出血,可见肠淋巴小结增生。其他组织如肝、心、肾、肺均未见异常变化。
2.2 霉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取鸵鸟的肝脏、脑、气囊组织,无菌操作接种于察氏固体培养基,37 ℃培养96 h,在各个培养基上均出现了同一种菌落,且数量较多,比例较高。该菌落表面粗糙,有绒毛,由中心到四周呈放射状,颜色初始为白色,之后变为黄色、灰绿色,但边缘始终为白色,在菌落上有清晰的划分层次的同心圆。
挑取菌落,涂片镜检,见大量菌丝缠绕,呈典型的“丫”字样二分叉菌丝结构,还有烧瓶状顶囊,这些特征符合烟曲霉菌的特征,结合霉菌的菌落培养结果,初步判定分离到的主要菌落为烟曲霉菌。
2.3 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取鸵鸟的肝脏、脑、气囊组织,无菌操作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并于37 ℃培养24 h,未见细菌菌落生长。
3 小结与讨论
对死亡鸵鸟的尸体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死亡鸵鸟气囊呈典型的肉芽肿性气囊炎,在病灶中可见有真菌菌丝团块;真菌培养结果显示气囊组织中有曲霉菌,据此诊断该批鸵鸟死亡是由于霉菌感染导致鸵鸟发生气囊炎,因气囊炎而导致其死亡。
曲霉菌等真菌通常对人和动物是无害的,在机体免疫力减弱时侵入体内,引起条件致病性真菌病的发生[3]。文献资料表明,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各种真菌感染几率增高[4],其中应激反应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之一,引起应激的原因很多,驱赶、外伤、采血等[5-7]。从该养殖户鸵鸟的发病过程及尸体剖检结果显示,鸵鸟身体多处瘀伤表明有受到剧烈驱赶和殴打,造成鸵鸟产生强烈应激反应,继而导致鸵鸟机体抵抗力下降[6,8],从而诱发曲霉菌感染而导致其死亡。
参考文献:
[1] 张 勇,阮 鹏,王 磊,等.微生态制剂EM液在种鸵鸟生产中的应用[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7):13-16.
[2] 赵金艳,李新正.非洲蓝颈鸵鸟群魏氏梭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与兽医,2015,47(5):153.
[3] 蔡宝祥.人兽共患深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J].2006,38(1):1-3.
[4] 李 强,黄 涛,高 扬,等.肾移植患者术后肺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临床分析与治疗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 25(12):2820-2845.
[5] 刘延鑫,孙 宇,高腾云.运输应激对家畜免疫机能的影响机制及应对措施[J].中国兽医杂志,2013,49(2):88-90.
[6] 包超一.驱赶应激对药物保定兰角马和白斑脸羚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技,2000,30(8):33-35.
[7] 史若男,李 婉,宋丽婷,等.动物免疫抑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9):93-96.
[8] 张 强,赵鹏鹏,金学林,等.圈养珍稀野生动物应激性疾病及防治[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2):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