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水文化

2016-10-19 06:37金柯洁
文化产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水文化西湖

金柯洁

摘 要:本文以杭州西湖为分析对象,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物质、精神层面两个要素,来分析西湖上产生的水文化,以及这种水文化在空间、时间上的变迁,对杭州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来探析西湖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西湖;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水文化

有水有人的地方,互相发现联系,自然就有了水文化。西湖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享誉中外,除了秀丽的自然山水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片水域上凝聚着丰富的水文化。它闻名于自然景观,一山、一水、一亭、一寺、一塔间处处显示着美;它闻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这里留有诸多人文故事、诗词歌赋,处处是历史,步步有文化。

一、西湖物质层面的水文化

西湖,作为一种水景观,是一种比直观的表层水文化,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从整治、疏浚到保护改善,它凝聚着下至杭州百姓、上至郡守官吏的辛勤劳动,形成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最终这笔财富也形成了独特的西湖文化。

(一)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西湖文化

翻开西湖的历史篇章,可以看到西湖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海湾,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泻湖,再发展成了湖泊。而一个普通的天然湖泊在历史变迁中,最终将面临沼泽化,但西湖却幸运的成为了例外。这得益于这座城市的人们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努力,是“人定胜天”的结果。唐代后,西湖真正变成了一个人工湖并发挥饮水功能。李泌修建了“六井”,首次引西湖水入城,盈盈一水通过六井穿越到城内百姓人家,解决城内饮水需求,为这个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外一方面,此次引水也阻止了西湖的沼泽化。西湖的整治修缮中凝聚了诸多水利英雄和平民百姓的智慧和心血。从苏轼到白居易,从修建湖堤到建水闸、管道、溢洪道,再到制定西湖水的管理制度,这些都凝聚了杭州人的智慧。

南宋后,隨着人口的增多,杭州人又扩宽了西湖的功能,使它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这带给杭州的不仅仅是水利的灌溉、饮用等物质文化财富,还带来了旅游这一经济财富。到了明清,杭州城的地下水逐渐淡化,西湖供水饮水这一功能开始减弱,杭州人民彻底改变了西湖的主要功能,加大了旅游业的发展,凭借秀丽的水景观和厚实的文化底蕴,西湖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天堂。

(二)西湖水环境下的审美价值

西湖不仅给杭州留下丰富的物质价值,而且也留下宝贵的自然山水和文学审美价值。它以其形态多姿、温婉优美的水环境给人以灵感,是诗歌、绘画、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场所。我们可以在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句里感受到文字的柔情与西湖的柔美。西湖十景中的每一个景都有一个传说故事,以西湖为载体,来述说着各种儿女情长、生死离别、英雄气概。这些诗画摄影、曲艺戏剧、民谣故事增添了西湖的浪漫情怀,如今也都成了一个个被人欣赏的艺术文学作品,供后人欣赏品读。

二、西湖精神层面的水文化

人说西湖的每一滴水都包含着文化,人们醉心于西湖,不只沉醉于西湖的自然风光,更主要是醉心于西湖的文化与哲学。如果它只是因为风景秀丽,而没有白蛇传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苏小小等文人的青睐留诗,没有苏轼、白居易修堤疏浚,那么,西湖就可能仅仅是一湖水,并不会有如今的盛名。2000多年来,杭州人民在对西湖的疏浚、整治、扩展中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思想上的、精神上的沉淀,深深地烙上了西湖的特色,并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西湖精神层面的一些水文化。它主要包括了西湖的水著作、水哲学、水精神、水价值等。

(一)有关西湖的文献著作极其丰富

古今中外,对于西湖的描述不在少数,文献著作也十分丰富。汉代到元代是西湖文献著作创作的初期。汉时,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就写到了西湖。随后南宋时期,出现了《梦梁录》、《武林旧事》这两本文献著作。元代,出现了杨维桢的《西湖竹枝词》。

明代开始,记述西湖的书籍越加丰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高发展。袁宏道《西湖杂记》、张岱《西湖梦寻》,这两部作品提高了西湖的知名度,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是本地理性性质的著作。

清代,在皇帝支持下,出现了《西湖志》《西湖志纂》《清波三志》等著作。民国后,有关西湖的著作范围更广、形式更多。除了诗词、散文外,还有戏剧、摄影作品、书画等等。越来越多像鲁迅、胡适、徐志摩等文人开始聚焦西湖,创作佳品。在这些文人墨客的一笔一画、一句一词下,西湖变得更加清秀而灵性,饱满而脱俗,闻名却不喧闹,成为了一个诗意内涵的文化圣境。这些完成于不同时代的著作,不仅展示了西湖的美,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杭州这座城市的美。

(二)西湖孕育的宗教文化

在杭州五大宗教文化里,人数最多的是佛教、基督教和道教,这其中佛教和道教都与西湖有关。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灵隐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杭州佛教最初的传授地,1600年前一个叫慧理的印度僧侣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仙灵所隐”,就在西湖周边建寺并取名灵隐。寺庙从南朝梁武帝开始到清代,经历3次扩建、整修、期间有数位帝王大驾于此赐名题字,诸多高僧云集于此谈禅论道。从慧理开始,西湖的佛事一直延续且不断普及,从寺里走向城市,从高僧走向百姓,教化民众,普度众生。

同样在东晋,还有一个和西湖有关的宗教是道教。一般来说,宗教圣地是在山上或者偏远的孤岛上,很少会有在湖泊边,而西湖却是一个个例,它成了道教基地。 大约1600年前,著名道教理论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来到了西湖北山上,开始炼丹,炼丹遗迹也尚在,现成为“抱朴道院”,成为了现在杭州主要的道教活动场所。从佛教到道教,西湖的宗教繁华也成就了现如今的繁荣的西湖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安东.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杭州西湖[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潘军.西湖诗词与杭州诗兴文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

[3]伍夏.“西湖”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美学解读[J].重庆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水文化西湖
游西湖
西湖
雪后西湖 暖阳
杭州西湖春色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
西湖雪意
云南的稻作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