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芳
摘 要:在文化多元激荡的大背景下,地方出版社应认准发展方向,坚持精品战略,以传承优秀文化为目标,用好书塑品牌,用品牌谋市场,励精图治,创新发展,顺势而为,整合资源,全面融入文化大繁荣的格局中。
关键词:地方出版;品牌特色;文化本位
文化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凝结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未来。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情操、修身益智、凝聚共识、励志图强等特殊价值。现代社会,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生态和特色。面对文化多元激荡的大背景,每个城市都应努力找准自身定位,在“和而不同”中积极推进文化综合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图书出版业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们充分发挥地方出版社的优势,积极开拓,不断进取,充分展现本地区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赢得业内外良好的口碑。据此,地方出版社应顺势而为,整合资源,全面融入文化大繁荣的格局中。
一、深入发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区域文化的文章做足做好
我国地域辽阔,几千年来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地方文化,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等等。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文化积淀是取之不尽、值得大力开发的出版资源。因此,依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出版社的综合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传播浓郁人文精神的图书,这是地方出版社出奇制胜的法宝。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积淀丰厚的区域文化为基石,致力于弘扬祖国文化艺术。在积累传统文化与服务当代经济建设的结合上做有益的尝试,可以取得积极的效果。著名出版家范用曾告诫:“没品位,没价值的书,千万别出。”[1]只有精心策划、反复论证、主动出击,坚持推出一批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同时面向市场的优秀图书,地方出版社才能在本区域内站稳脚跟。
二、突出自身强项,以特色出品牌,以品牌闯市场
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定位,而地方人文类读物,是地方出版社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向。开发本地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品牌,必须做好重点文化工程的建设。品牌图书的数量及其市场占有份额,一方面是出版社综合实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市场及社会效应引发了更大的示范作用。当今的一些知名出版社,就是以其闻名的图书而闻名,进而形成特色,产生品牌效应。而出版的图书以其特色的浓郁、品种的集中,产生规模效应,受到特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也会大大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
坚持以传承优秀文化为目标,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发展比较平稳的阶段,出版工作者有責任把传承文化作为自己的担当。”[2]以特定优,不断推新出新;侧重专长,强化精品,寻求突破。选题策划中坚持以“特”定“优”意识,也就是在确定优秀选题或选题优化时,树立以本社的图书特色为原则的意识,深入挖掘,精雕细琢,出版受广大读者喜爱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图书。
三、握住时代的文化脉搏,抓住契机,不断拓展
迈进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全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作为文化产业部门的出版社,文化建设是其首要任务,文化品位是其立足的基点,文化产品是其生存的条件。出版社要发展,就必须坚持自己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本位。
随着我国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重要出版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家势力雄厚的大型、中央级出版社手中,地方出版社倍感压力沉重。然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地方出版社并非没有出路,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充分发挥既定的领域内轻车熟路的优势,依据区域内历史文化背景、地方特色深度挖掘资源,将之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这才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寻求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的合理途径。
如今,在政府的倡导、爱书人的呼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下,全民阅读已进入一个大写的时代。“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9.6%,比2014年的78.6%增长了1.0个百分点。至此,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已连续3年上涨。”[3]客观数据充分说明,在全媒体时代图书出版趋势依旧持续向好。
作为地方出版社,体量、规模、资源和人力都非常有限,但在融合发展的新背景下,更有机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使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优势互补、并行并重,紧密协同、此长彼长,巩固线上和线下两个阵地。”
如今祖国各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不少地方成为欣欣向荣、举世瞩目的美丽家园。地方出版社所处城市大多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在新时期地方出版社更应当用好书塑品牌,用品牌谋市场,励精图治,创新发展,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贺圣遂,姜华.出版的品质[J].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264.
[2]贾华瑞,追寻美的历程[J].出版人,2015,5:40.
[3]周易,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N]新华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