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永辉 路春雷 王晓蔚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日益发展,我国电力事业已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电力系统始终处于发展、优化中,电网调度自动化应用日渐增多,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电力系统无法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为此,需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全方位监控电力调度自动化,对其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发出预警提示,有效解决存在的故障问题,促使电力系统处于稳定运行中。因此,本文作者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这一课题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电网调度;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分析
一、电网调度自动化现状
电网调度自动化在人力方面的需求非常大,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监督、检查自动化系统、相关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极其不稳定,设备故障频繁发生。在处理故障问题的时候,很难第一时间准确找到故障发生的具体位置,系统恢复运转的时间大大延长,加上无法满足系统连续工作要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在管理电网调度的过程中,大都需要事后才能处理,加上预防保护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必须多方协商,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
二、电网调度自动化监管系统探讨
(一)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功能、技术原则
电力调度自动化监控系统可以监控的位置特别多,比如,配电间、自动化机房,能够随时动态掌握自动化系统运行状况,监督相关的系统,发现故障问题,及时做出警报提示,告知负责人,及时解决,避免发生故障问题。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综合监管和很多方面密切相关,比如,网络设备、业务系统,能够统一动态监督各个业务系统设备、端口、业务等。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具有统一化的运维管理功能,比如,进程管理、性能管理、风险管理,报表分析。它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硬软件平台并没有处于统一网络体系中,即使调度自动化系统出现异常情况,综合监管系统仍然可以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在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运行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智能化原则、模块化原则,必须具备开放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还要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面的相关规定,要优化调整网络结构,进行分区部署,单向传输相关的信息数据,必须加密储存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数据,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使其更加客观、真实。
(二)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总构架
对于电网调度自动化监管系统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分层架构体系,每层都具有不同的作用。第一层主要采集二次系统基础架构的各信息数据,并进行集中化监督,一旦出现隐患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示。第二层可以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这些信息数据。第三层可以自动管理、控制这些信息数据,而第四层客观地呈现出管控系统中所有的信息数据,具有的多样化功能。相应地,下面是电网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的整体框架示意图和运行控制模块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三)运行监视、运行分析、运行控制
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借助运行分析、运行控制等,动态管理自动化业务,对应的系统基础平台还具备系统应用通用功能。一是:运行监视,可以全方位监督各基础性软件、机房动环、拓扑等,有代理、无代理两种形式都支持,采集的方面也比较多,比如,配置、日志信息。具体来说,运行监视模块在采集、预处理调度自动化设备一系列信息数据,比如,配置、性能,以数据服务总线为媒介,将这些信息数据分发给相关的组件、系统,比如,运行管理组件、外部系统。该模块也具有很多层,比如,服务层、处理层,展现层,各具特点,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采集处理层中,会采集关于安全设备、虚拟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比如,运行状态、性能参数,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比如,压制、过滤,最终将其发送到汇聚层再进行必要的统一化处理。二是:运行分析。该模块需要多角度挖掘、分析运行监视模塊采集的各方面信息数据,为自动化专业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运行分析模块具有的功能较多,比如,业务运行分析、运行信息分析,和运行监视、基础平台等模块相互作用,在数据服务总线作用下交互各方面的数据信息。三是:运行控制。该模块属于操作平台,具有的功能并不单一,比如,应急管理、检修管理。它也可以和运行监视、运行分析等模块相互作用,交互一系列的数据信息。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调度紧密相连,而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网调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元素。为此,要结合新时期电网调度自动化现状,优化设计其综合监管系统,自动监督、管理相关的系统设备,确保电力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以此,降低系统设备故障发生率,减少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新时期电力事业持续向前发展,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琦璐.电网调度自动化综合监控系统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6,03:108-110.
[2]黄育松.关于电网调度自动化综合监管系统的研究[J].贵州电力技术,2014,10:38-40.
[3]姜敏,王雁飞.电网调度自动化中综合监控系统设计[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0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