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林赛:与长城结缘一生

2016-10-19 17:24红树阿友
世界文化 2016年10期
关键词:威廉长城文物

红树+阿友

为实现少时梦想,他成了第一个徒步走完中国明长城的外国人。因为爱长城,他到长城上捡垃圾并成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他用笔追踪长城悠久历史,出版过关于长城的五本专著。他从亲身经历出发,用翔实准确的史实,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长城故事;他用镜头展示长城的雄伟和沧桑,多次举办长城今昔对比图片展和长城文物虚拟展,并计划将长城课程开进大学。30年专攻终成最具影响力的长城学者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发现、展示、保护长城成了他毕生的使命。他叫威廉·林赛,一个可爱的60岁英国老头儿。

独步长城轰动英伦

2016年1月,继《独步长城》《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和《我的长城生活》后,家住北京顺义的威廉·林赛的第五本长城专著——《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由澳大利亚企鹅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女士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林赛先生的这本新书给予了中英两国人民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感受文化交流成果的一个良机。”林赛先生则表示:“作为一座建筑来说,万里长城百分之百地由‘中国制造,但长城的故事则是长城两侧的故事,而且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故事。这个‘虚拟长城展的文物就是来自长城两旁,来自世界各地。”

一个英国老外何以对中国古老的长城这般青睐?

1956年10月,威廉出生于英国利物浦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是保健师。威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上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1967年,威廉11岁时班里来了一个新老师,这个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床边应该放三本书,其中一本最重要的书是地图册。”威廉听了老师的话,每晚睡前他都要翻看一下床头的地图册。在这本地图册上,威廉看到了蜿蜒逶迤地横亘于中国北部的万里长城,这使他对古老神秘的长城很是着迷,而且充满了向往。因为这种向往,威廉高中毕业后选择攻读利物浦大学的地理和地质专业。读完大学,威廉先去埃及和挪威的油田工作,之后回到英国,就职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

1984年的一天,28岁的威廉和二哥参加了横穿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越野跑。奔跑途中,威廉的哥哥说,如果有一天能去跑完中国的长城,那才是真正的长跑——中国的长城有数千公里,而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只有区区100多公里。

已经结婚成家的哥哥未了的心愿加上威廉少时的梦想,点燃了威廉来中国跑长城的渴望。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但怎么也找不到一本专门介绍中国长城的书,这反而使他的心更加急切了。为了积攒体力,威廉开始了体能训练,他每天都要跑15到20公里。1986年夏天,威廉同赞助商签好协议后就辞去了工作,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中国,开始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跑。前两次由于天气炎热、路上缺水,再加上痢疾和脚趾骨裂等身体状况,没跑多远就不得不终止了。经过短暂休整,他于1987年4月从嘉峪关出发,再一次跑长城。这次徒步长城虽然他的身体状况良好,但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外国人还很少见,威廉1.80米的身高,加上一副“怪异”的长相,所以在长城上行走奔跑时常常被人举报,遭到执法人员的拦截和盘问。有一次在陕西榆林,他甚至被当成间谍而遭到扣押,还被没收了全部胶卷、吊销了签证。但即便这样也没能阻止威廉跑长城,他被抓了放、放了抓,累计用78天行程2470多公里,终于从嘉峪关跑到山海关,实现了徒步长城的夙愿。

也是在这次跑长城中,威廉认识了在北京外企工作的西安女孩儿吴琪,两人成为恋人。一个英国青年徒步跑完中国万里长城,又抱得美人归,这在英国引起了极大轰动,一时间威廉和他的中国恋人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1989年,威廉出版了第一本有关中国长城的专著《独步长城》,这本书在英国、德国和美国非常畅销。

老外大办长城图片展

因为魂牵梦绕着长城,1994年威廉带着妻子吴琪又回到中国,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当时,威廉在《中国日报》社工作,每到周末他都要和一个美国朋友一起骑着山地车去北京周边爬长城。每次骑行回来,威廉都会为长城上乱丢的垃圾而苦恼,他反反复复对吴琪说:“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不将垃圾带走,长城是有感情的,往它身上丢垃圾它会哭。”威廉说得多了吴琪有些烦,就说:“你光说有什么用,看不下去就捡长城上的垃圾呀!”果然,威廉和那个美国朋友再去爬长城时,真的开始动手捡拾垃圾。但是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长城上的垃圾根本捡不完。这时吴琪给威廉出了个主意,让他动员更多的人去长城上捡垃圾,从而造成影响,也起到公益宣传的作用。威廉和吴琪所住的友谊宾馆是一个外国人聚集的地方,于是威廉将去长城消灭垃圾的倡议书贴在宾馆院里的宣传栏上。让他没想到的是响应者众,很快就有36个国家的120多人报名参加。1998年4月,威廉和吴琪第一次组织国际友人登上长城捡垃圾,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名环保使者分乘两辆大巴和一辆中巴浩浩荡荡向金山岭长城进发,而且每个参与者都举着自己国家的旗帜,使这场清洁长城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后,为了倡导更多人参与进来,2001年,“长城上的洋清道夫”威廉在香港地区注册成立了一个民间保护长城组织——“国际长城之友”,同年还建立了长城环保站,做了许多块写有“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的宣传牌竖立在长城上。与此同时,威廉还雇了6个农民常年在位于京郊怀柔的箭扣长城上捡垃圾。

爱长城就要赋予其文化与生命,才能触动更多的人自觉自发地保护历史瑰宝长城。为弘扬长城文化,2003年初威廉萌生了举办长城新旧照片对比展的创意,其实这个想法早在1987年他徒步走完长城就产生了。那时威廉以为他是第一个徒步走完中国长城的外国人,可是英国BBC采访完他之后,一个英国老太太找到了他,赠送他一本1908年一个美国人走完中国长城后写的书,巧的是这个美国人也叫威廉。美国人威廉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当年他眼中所见的长城,并配有多幅老照片,清晰地记载了当年的长城景象。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幅是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罗文峪长城特写,在那幅照片上,老威廉坐在长城地面上,身后是清晰可见的烽火楼。而在威廉的记忆中,他走过的罗文峪长城地段,老威廉照片上的烽火楼已经不见了。和老威廉书中的照片对比,敏锐的威廉发现,类似罗文峪长城烽火楼消失的现象在如今的长城上还有很多很多。威廉要举办长城新旧图片对比展,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长城在岁月的风烟中,在人类的损毁中,那些珍贵的遗存消失得有多快,从而激励感召人们保护长城。

于是从2003年到2008年,威廉花了5年时间做准备。当老照片搜集到一定数量后,威廉又开始了徒步长城,他重走了老威廉照片及搜集到的老照片上的长城,逐一寻找到老照片中的地点,然后重新拍照。至此,他在20世纪末不仅为中国研究长城提供了大量照片,而且还在蒙古发现了历史上未被记载的西夏时期建造的长城。为引起中国官方重视,2005年2月,威廉先期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地点就设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官邸,只展出了15幅对比照片。虽然时间短(仅一个晚上)、规模小、图片少,但这次展出却给前来观展的文物局领导们以很大的震撼。此后,威廉就和北京文物局合作,开始筹备大型展出。2007年1月,威廉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了名为“万里长城百年回望”的大型展出,共设立120块展板,包括前言和后记,其中84块展板上都有新旧两幅图片的鲜明对比。比如古北口长城上的敌楼——姊妹楼,在1930年所拍的照片上,姊妹楼一大一小清晰可见,而威廉所拍的同一地点的照片上,姊妹楼却不见了。拍摄这张新图片时,威廉找到了一个叫吕文财的老大爷,他讲述了日军侵华时是怎样扔炸弹炸坏了姊妹楼,新中国成立后修铁路时又是怎样把仅存的残破姊妹楼拆除的。这次展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保护长城的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2007年7月,威廉又分别在陕西榆林和甘肃嘉峪关举办了同样的展览。他几经辗转找到老威廉的日记和遗物后,又将这些珍贵内容融进展览中。2008年和2012年,威廉相继在北京的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和山海关举办展览。至此,威廉完成了在长城这条巨龙的“龙头”“龙心”和“龙尾”各举办一次万里长城新旧图片展的夙愿。

期待大学开设长城课

在搜集、寻找长城老照片时,威廉夫妇也对与长城相关的文物进行了搜集、研究和考证。在他的眼里,长城的历史固然雄浑厚重,但解构长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点,探索这个世界上最长人工建筑的文化内涵则更为紧迫。为此,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威廉陆续在相关专业媒体上发表了长城文物文化图片50幅及配文,取名为“50件长城文物虚拟展”。

这些图片携带着远古的沧桑风烟呼啸而来,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有石雷、瓷雷、手铳、弩机、狼烟、戚氏军刀、关城门锁、长城工牌;还有蒙古马鬃旗矛状旗头、青铜马蹬、契丹贵族银质丧葬面具、匈奴人面青铜革带装饰物、蒙古马……透过这些兵器和少数族人的用具,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没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就不会有长城,以及围绕着长城而展开的杀伐征战。这些图片中还有长城的地图,包括斯坦因手绘的汉长城地图以及奥斯特留斯的《寰宇全图》。在这部400多年前西方人绘制的《寰宇全图》里,就可以看到中国的长城,而以此作为“50件长城文物虚拟展”的开篇,让人一下子沉入了烟波浩渺的幽深历史中。

威廉在搜集、研究和考证长城文物的过程中,也对长城文物的发掘做出了贡献。2008年夏天,威廉夫妇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看到了一支木觚。这个长37厘米、一头粗一头细、七棱六面的木质简牍是在嘉峪关市以西100公里处的玉门花海汉代烽燧中发现的,大致产生于汉武帝末期(公元90年)。这支木觚上共有212个汉字,第一部分133个汉字是汉武帝的遗诏,第二部分79个字可能是长城烽燧的“长官”与同僚的通信。虽然这支木觚是国家一级文物,但这两段不相干的话为什么出现在同一支木觚上?这支木觚究竟有啥功能?一直以来没人给予解释。威廉夫妇研究了这支木觚后,认为它是当时驻守烽燧的“长官”习字用的。当威廉把这个研究结果告诉博物馆后,馆长特意在电话中对威廉表示感谢——这个解释丰富了他们对这支木觚的讲解内容。

通过对长城的图片及文物的长期研究和积累,威廉夫妇差不多成了半个长城专家,他们同许多研究长城的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与探讨,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但他们也有隐忧,因为保护长城是一个举国之力的工程,艰巨而繁重,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如今,完成了《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出版的威廉夫妇正在全力做另一件大事:鉴于目前研究长城者都是白发人的现状,威廉已经同一所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开设长城学课程,以培养有志于长城研究的学生。届时威廉会把包括中国、蒙古在内的世界著名的长城专家和学者请来,给学子们讲述长城的故事。

今年60岁的威廉不再每周登山,但每次去长城,仍然会捡垃圾,维护长城美好的形象。在威廉的影响下,他身边的朋友和两个儿子,甚至儿子的同学也加入到保护长城的队伍中来。接下来威廉还将主持电视纪录片,续办与长城有关的展览,并计划以自由研究者的身份去蒙古研究中国境外的长城,让外国人进一步认识长城,了解当下的中国。“因为现在许多外国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如此迅速。如果他们了解了长城,就会明白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长期都是最大的国家。”威廉如是说。

猜你喜欢
威廉长城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破耳兔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一粒沙子
威廉·福克纳的《熊》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