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彬,谢玉龙
(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50045,E-mail:xieyulong821@163.com)
房地产企业BIM 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赵 彬,谢玉龙
(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50045,E-mail:xieyulong821@163.com)
为解决房地产企业BIM技术采纳不理想的问题,基于信息技术采纳相关理论,将个体采纳层面的技术接受与应用统一理论与组织采纳层面的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相结合,同时考虑房地产企业特征及BIM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建立房地产企业BIM技术采纳模型。利用SPSS及Amos软件对所收集的32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影响房地产企业BIM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决策者提供参考。
房地产企业;BIM;信息技术采纳;结构方程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受到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应看到,BIM技术在我国房地产领域的采纳现状并不理想。
将当前学者对BIM技术采纳研究中普遍认为的BIM实施阻碍因素概括为:没有充分外部动机、国内缺乏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使用BIM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1];缺少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体系与架构,BIM信息集成方法存在缺陷;缺少对IFC模型信息描述和拓展的机制[2];BIM相关软件不能很好满足我国设计规范要求[3];缺乏系统的BIM应用效益评价,导致多数项目业主对BIM应用持观望态度[4];缺乏熟悉BIM技术并在实际中应用过BIM的技术人员,BIM软件工具购买、硬件更新和人员培训带来成本上的增加[5];员工现有工作习惯难以改变,现有激励方式不足以让员工抛弃旧习惯[6];建筑行业现有法规、行业标准、法律责任内容界限不清晰,政府没有出台强制性BIM实施文件[7];作为最大收益方的业主,在实施BIM上动力不足[8]。
综上所述,当前BIM采纳研究多着眼于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对于BIM推广的作用。分析宏观、组织层面对BIM技术采纳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借鉴信息技术采纳领域相关理论,结合BIM技术的特征及房地产企业特征,建立BIM技术采纳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影响房地产企业员工BIM技术采纳的因素,并对房地产企业BIM技术采纳提出相关建议与问题解决对策。
1.1研究变量及假设
本研究将个体采纳层面的技术接受与应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和组织采纳层面的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ask Technology Fit,TTF)为框架结构建房地产企业BIM技术采纳模型。
个体采纳层面的研究以UTAUT理论模型为基础。根据高芙蓉等[9]在对国内外UTAUT相关文献研究,UTAUT模型中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进条件4个自变量对采纳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显著。经过多重样本检测,模型解释率高达70%。因此,本文研究中将保留“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进条件”这4个自变量。又因为BIM的推行是公认的一把手工程,因此增添企业“高层管理者态度”这一自变量。调节变量中,由于本文研究主体为受房地产企业规章制度约束的员工,并且员工会因所在部门工作内容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个体采纳特征。因此,将UTAUT原模型中调节变量“自愿性程度”和“经验”删除,增添“所在部门”这一调节变量。
组织采纳层面的研究将以 TTF理论模型为基础,Goodhue[10]及其团队对TTF理论模型的稳健性和模型之间的关系显著性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模型中的关系都被显著的支持,且模型大部分方差都被解释。因此,本文将TTF模型中的“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细化为“部门工作特征”和“BIM技术特征”。
针对上述相关变量提出研究假设(见表1)。
表1 针对相关变量提出的研究假设
1.2采纳模型
基于上述 19个研究假设,得到本文的采纳模型,如图1所示。
本次采纳模型共计13个变量,其中7个潜自变量,3个潜因变量,3个调节变量。研究量表中各因素均采用至少3个题项进行测度,大部分题项均来源于已有文献中经过大量实证检验过的成熟问题,同时考虑房地产企业和BIM技术特征,最大限度地将共性因素情景化,使之符合本研究的背景。在调查问卷中,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试。问卷初稿经 11名企业员工及专家学者测试后,根据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以保证问卷表述的准确性且便于理解。
利用SPSS软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又因Amos软件可与SPSS软件实现良好集成,本研究将使用Amos软件依据BIM采纳模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路径分析、参数估计以及假设检验。
通过纸质文件递送、电子邮件、在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房地产企业员工进行数据采集,最终收回问卷341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得到有效问卷328份。其中男性占比51.2%,女性占比48.8%。员工年龄介于21~30岁之间的占比46.6%,介于31~40岁的占比38.1%。所调查的部门中,占比大小依次为:工程部/项目部21.9%,成本部20.4%,采购部13.1%,营销部与设计部为 11.6%,人力资源部7.6%,财务部5.5%,其他部门8.3%。
图1 采纳模型
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对328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检验样本数据信度及效度情况。利用Amos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系数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3.1信度分析及效度分析
通过信度分析有效确保测量问项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通过 Cronbach'sα系数来衡量量表的信度,α的值越大说明信度越高。判别标准为α值大于0.7,各题项CITC值大于0.4,则认为是良好,说明各题项可以有效对变量进行测量。若删除该项后的α值与整体α值提高很多,则要对该题项进行删除。经过数据分析得到:部门工作特征内第4个题项、任务技术匹配度内第4个题项不满足判别标准,后续分析中应将这两个题项删除,以保证样本数据信度要求。
通过效度分析检验调查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也即通过调查问卷能够准确测量各变量的程度。在信度检验修改量表的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首先对其进行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本次调查问卷样本整体KMO测度值为0.845大于临界值0.7。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也满足小于0.05的要求。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将正交旋转观察各因子的载荷情况。因子载荷均大于 0.5临界值,且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3.216%。说明本研究调查问卷样本对于研究的解释能力较强,可以做进一步研究。
3.2结构方程分析与假设检验
运用Amos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将数据与模型进行拟合,拟合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拟合情况
拟合指标中除了 GFI=0.831,指标略低于推荐值0.9以外,其余指标均优于推荐值。通过综合考察多个拟合指数,显示出本次数据与结构模型具备较好的拟合度,可以进行下一步假设检验研究。
3.2.1主模型结构方程分析
通过对主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路径系数如表 2所示。
表2 主模型路径系数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度的因素中,部门工作特征(β=0.232,P=0.003)较BIM技术特征(β=0.557,P=0.000)影响小,同时假设H1、H2成立。在影响使用意图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高层管理者态度(β=0.471,P=0.000),其次为努力期望(β=0.390,P=0.000)、绩效期望(β=0.307,P=0.000)与社会影响(β=0.259,P=0.000),同时假设H3、H4、H6、H8成立。在影响使用行为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任务技术匹配度(β=0.459,P=0.000),其次为促进条件(β=0.418,P=0.000)与使用意图(β=0.336,P=0.000)。其中努力期望对绩效期望的作用不显著,假设H5没有得到支持,对应路径也应删除。
3.2.2调节变量结构方程分析
将样本数据根据性别、年龄、所在部门进行分组,并将数据带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运算,得到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调节变量路径系数表
(1)性别分组内,假设关系均得到了验证;在路径“社会影响→使用意图”中,男性组(β=0.373,P=0.000)高于女性组(β=0.115,P=0.001),这一研究数据的确有些意外,表明男性对于领导和周边同事的意见更为重视。在路径“努力期望→使用意图”中,男性组(β=0.209,P=0.003)远低于女性组(β=0.611,P=0.001),表明在对BIM技术的使用意图上,女性更加关注学习软件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即女性对于学习软件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较为敏感。在路径“绩效期望→使用意图”中,男性组(β=0.436,P=0.000)高于女性组(β=0.299,P=0.001),表明在影响使用意图上,男性对于使用BIM技术绩效的提升期望要高于女性。
(2)在年龄分组内,20~30岁组路径系数满足显著性要求,大于 30岁组中“社会影响→使用意图”路径(β=0.101,P=0.304)不满足显著性要求假设H13c不成立。在路径“绩效期望→使用意图”中,20~30岁组(β=0.184,P=0.000)远高于大于30岁组(β=0.610,P=0.000),表明对于BIM的使用意图,年青员工更加关注使用BIM能够带来的绩效提升。
(3)在部门分组中,技术型组路径系数满足显著性要求,管理型组中绩效期望→使用意图路径(β=0.080,P=0.520)不满足显著性要求,假设H14a不成立。在路径“努力期望→使用意图”中,技术型组(β=0.340,P=0.003)低于管理型组(β=0.587,P=0.003),表明对于BIM的使用意图,管理型部门的员工更加在意掌握 BIM相关软件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
3.2.3研究结论
通过对收集的328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房地产企业部门工作特征正向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度;(2)BIM技术特征正向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度;(3)绩效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图,且性别与年龄因素对个体有较大影响;(4)努力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图,且性别与年龄因素对个体有较大影响;(5)社会影响正向影响使用意图,且性别因素对个体有较大影响;(6)促进条件正向影响使用行为;(7)高层管理者态度正向影响使用意图;(8)任务技术匹配度正向影响绩效期望;(9)任务技术匹配度正向影响使用行为;(10)使用意图正向影响使用行为;(11)性别对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有调节性影响;(12)年龄对绩效期望及努力期望有调节性影响;(13)所在部门的不同对努力期望有调节性影响。
(1)从优化企业信息“传递流程”的角度,改善现有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可知,任务技术匹配度的高低对于BIM技术的路径系数为0.46,相比促进条件和使用意图这两个影响因素都高。影响BIM技术在地产企业内推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工作内容、流程和BIM 技术“不兼容”。改善现有规章制度,优化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会议、沟通机制。借助BIM技术将以往点对点的交流,改成点对一个核心的交流形式。从而使得BIM技术所倡导的核心式信息传导方式与部门信息交流方式匹配,从而减少应用BIM的阻力。
(2)从改善企业软硬件环境着手,建立适合于 BIM技术施行的内部环境。通过结构方程模型M1分析数据可知,促进条件对于使用行为,高层管理者态度对于使用意图的路径系数分别为 0.42 和0.47,表明二者对于员工BIM技术的采纳影响较大。促进条件多是指施行BIM的硬件条件,包括电脑设备的配置,企业对于BIM技术的培训,相关运用BIM的项目等方面内容。高层管理者态度则是从软环境来考虑,房地产行业发展至今,陈旧模式必然有其惯性存在。在企业中推行BIM技术,很多学者也提到,是一把手工程。那么就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施行BIM过程中遇到阻碍和困难时,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找寻意见领袖,培养技术尖兵。上司及同事对于BIM技术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对于BIM的采纳意向。而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讲,组织中总会存在一定数量的人,他们的言论、判断对于其他人产生很大影响,这样的人可能是领导者也可能是普通员工。而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态度因其所在的组织层级及权利授予的不同,会让人产生压迫感,而导致抵触心理的产生,可能导致表面赞同但背后反对的情况发生。相反,普通员工中的意见领袖因为没有权利的隔阂,反而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而从内心深处接受他的看法。这就需要企业找寻出组织中的意见领袖,分别发挥领导型意见领袖和员工型意见领袖的作用。引领员工接受并采纳BIM技术。
(4)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策略。通过前文分析表明,员工的个体差异不可忽视。个体因性别、年龄、经历、学历、对事物判断的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在同一客观环境内,对同种事物的主观态度是不同的。针对房地产企业的特性及基本情况,企业中高层中男性员工居多,技术性岗位中男性员工比例也超过女性员工比例,又因为传统中国文化对于性别差异态度的影响,男性员工对于职业发展的要求一般要高于女性员工,而这也在调节变量检验中得到证实。且男性相比于女性,对于领导及身边同事的态度更为敏感,而女性对于BIM软件的学习难易程度较为敏感。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推行BIM的过程中,对于BIM技术的培训,需要更多的关注女性员工的情况,而对于BIM的价值判断,绩效提升等方面,要重点关注男性员工的态度。因此,对于BIM技术在企业中的推行,不能千篇一律、大而全的进行,要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员工特性、工作内容等方面,详细定制BIM施行策略。
(5)小范围试点,样板先行。通过实际调研,房地产企业中主、客观条件确实存在很多地方对于BIM技术的施行产生阻碍。如果贸然进行大规模改革,设想一步跨入信息化的行列是行不通的。可行的做法是先通过具体项目,乃至项目中一个标段,进行BIM技术的试点,观察应用效果,总结分析不足,从而完善BIM推行的具体方案。此外,试点的成功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给员工注入强心剂,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小范围试点,样板先行不论从风险控制,还是方案优化,企业决策者都应予以考虑。
BIM 在房地产企业内的采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借鉴信息采纳领域相关理论,从组织及个体两个维度融合UTAUT理论模型及TTF理论模型,构建本文房地产企业BIM技术采纳模型。深层次地分析影响房地产企业内员工采纳 BIM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企业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改造、软硬件环境的提升、重点员工的培养、差异化群体的区别对待以及小范围的BIM应用试点,BIM技术将会与房地产企业更好地融合,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链条中更多更广的发挥巨大作用。
[1] 潘佳怡,赵源煜.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1):6-11.
[2] 张洋.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9.
[3] 马智亮.BIM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和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10(4):12-15.
[4] 赵 彬,袁斯煌.基于业主驱动的 BIM 应用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5,36(4):15-19.
[5] 孙成双,江帆,满庆鹏.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能力评述[J].工程管理学报,2014,28(3):27-31.
[6] Eastman C,Teicholz P,Sacks R,et al.BIM Handbook: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Managers,Designers,Engineers and Contractor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conomics & Building,2008,12(3):101-102.
[7] 张建新.建筑信息模型在我国工程设计行业中应用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0,24(4):387-392.
[8] 王广斌,张 洋,姜阵剑,等.建设项目施工前各阶段BIM应用方受益情况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5):438-442.
[9] 高芙蓉,高雪莲.国外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2):95-105.
[10] Goodhue D L.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Validity of a Task—Technology Fit Instrument for User Evalu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J].Decision Sciences,2007,29 (1):105-138.
Study on the Factors of BIM Technology Adoption in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ZHAO Bin,XIE Yu-lo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5,China,E-mail:xieyulong821@163.co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cannot ideally adopt BIM technology,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heory of UTAUT on the individual adoption level with the model of TTF on the organizational adoption level on the basis of relevance theories of IT adoption and in the meantime considers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IM technology’s features. Based on these inform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relevant assumptions,establishes a model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BIM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utilizes SPSS and the Amo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328 valid questionnaires. In the en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BIM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the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provides 5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decision makers.
real estate enterprises;BIM;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293.3
A
1674-8859(2016)02-142-05 DOI:10.13991/j.cnki.jem.2016.02.027
赵 彬(1966-),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建设管理信息化等;
2016-03-05.
谢玉龙(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设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