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 魏巍 孟凡英 杨虹 何俗非 卢珑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变化分析
王硕 魏巍 孟凡英 杨虹 何俗非 卢珑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2016年4月,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正式启动,其参评条件、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发生较大变化。本文结合第三轮评估相关材料,对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和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指标体系中重点指标内涵变化进行说明,为相关高校和学科提供参考和建议。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变化
学科评估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依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各学位授予单位具有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旨在服务国家及地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为社会提供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信息,增进社会对高校学科了解,为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提供参考[1]。同时,学科评估也是展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的“窗口”,有助于提升自身影响力,强化我国学科评价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自2002年开展以来,学位中心已进行三轮学科评估,其中第一轮评估(2002-2004年)共有229个单位的1 366个学科参评,第二轮评估(2006-2008年)共有331个单位的2 369个多学科参评,第三轮评估(2012年)共有391个单位4 235个学科参评[2]。2016年4月,学位中心下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第四轮学科评估正式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不含军事学门类)范围内进行。相对于前三轮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参评条件、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发生较大变化。
1.1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变化
第四轮学科评估是在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特色,进一步细化分类设置,将人文与社科分开,将理工与农学、医学门类分开,指标体系由原来的7类拓展到9类,在同类体系中不同学科的指标也略有不同。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人文(哲学、文学、历史学)、社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工门类、农学门类、医学门类、管理学门类(含统计学)、艺术学门类、建筑类学科、体育学学科9大类[3]。
1.2评估指标项变化
与第三轮学科评估体系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不变。
二级指标方面,第四轮学科评估减少了“学科资源”指标,增加了“支撑平台”“社会服务贡献”指标,将“教学与教材”指标考查内容分别纳入到“培养过程质量”和“科研成果”指标中。三级指标方面,增加“师资队伍质量”“导师指导质量”“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社会特色服务与贡献”等指标,减少了“生师比”“专家团队”“重点学科数”等指标(如表1)。
表1 第三、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对比表
在确定学科评估体系框架后,具体指标内涵的界定,对评估结果的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前三轮学科评估来看,不同的指标内涵,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4]。第四轮学科评估在确定指标内涵及其权重过程中,坚持“注重质量、强调成效、突出特色、强化分类”的理念,尊重学科建设规律和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不断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改进相关指标评价方法,使本轮学科评估的指标内涵界定更加科学和清晰[5]。
2.1师资队伍与资源
包括“师资数量”“师资质量”与“支撑平台”,属于条件资源类指标,本次学科评估强调突出建设成效,适度淡化“条件资源因素”,因此,这部分指标将建议专家适当降低权重。对“师资数量”具体评价时,通过设置上限,到达上限视为同一规模,克服片面追究数量的趋向。“师资质量”主要考察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结构质量,采用“代表性骨干教师”方法,同时将青年骨干教师单列,更加科学的评价教师团队水平和结构质量。“支撑平台”反映学科实力,属于学科“积累质量”,此指标本轮学科评估只考察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不作考察。
2.2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建立“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全方位评价模式,并建议专家适当提高此部分权重。“培养过程质量”中“导师指导质量”指标的界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更加全面客观的考察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是本轮学科评估的亮点。“在校生质量”中的“优秀毕业生”属于主观评价指标,学位中心将邀请各学科同行专家进行评议。“毕业生质量”包括“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该部分首次试点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学位中心将根据学科提供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联系方式,邀请相关人员参加网络问卷调查,将学生质量评价的话语权扩展到“系统外”。
2.3科学研究水平
包括“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在“科研成果”中“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价,采用三结合评价原则:一是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在总量和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统计“中国版ESI高被引论文”进行客观评级,并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代表性论文”需包含一定比例的国内论文。在“成果归属”评价方面,采用“归属度”法,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协同发展,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为落实教育部加强教材建设的意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质量教材编写,首次将“出版著作获教材”列入科研成果[6]。
2.4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包括“社会服务贡献”和“学科声誉”,本次学科评估增设“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通过提供“典型案例”,体现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对社会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学科声誉”由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对学术影响力和道德情况进行评价,见表2。
表2 第四轮学科评估重要指标内涵变化说明
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是国内最权威的学科评估,经过得十多年的发展,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指标和评估程序都发生较大的变化。有关高校和学科应高度重视学科评估,设立学科评估专门工作组,对照自身学科发展情况,认真研究分析指标变化,明确各个类别的指标要求和相应的权重,特别是指标界定的范围和边界,有针对性的整合相关支撑材料,确保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袁本涛,李锋亮等.对我国学科评估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8-33.
[2]王元义.中国高校学科评估三十年(1985-2014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李东方,吴殿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改革与发展——基于3次学科评估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5(1):71-77.
[4]赵慧辉,单娇,王娟,王伟.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参评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数据分析[J].中医教育,2015(1):28-31.
[5]史琳.高校学科评估的思考和建议[J].群言,2016(2):10-12.
[6]蒋林浩,沈文钦,陈洪捷,黄俊平.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92-101.
[7]王娟,赵慧辉,王伟.关于学科评估促进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76-77.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in the Fourth Round Disciplin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ang Shuo WeiWei Meng Fanying YangHong HeSufei LuL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April 2016,the fourth round discipline evaluation by the degree center officially launched.Its participating conditions,index system and assessment procedures have changed greatly.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third round evaluation related materials,the fourth round disciplin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a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and the connotation changes of headline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system are described,to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to relevant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discipline evaluation;index system;changes
G649.5
A
1671-0037(2016)08-54-3
2016-7-15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2014ZX03);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及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14TXZYJC00440)。
王硕(198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研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