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屿+唐文琴+王飞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在英语写作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探究概念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词、句式表达和语篇连贯三个方面的应用。本文旨在进一步地丰富英语写作理论,为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写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1.概念隐喻的基本内容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和Johnson提出全新的隐喻概念:“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当人们要理解一个抽象且不是太理解的概念时,会潜意识地使用隐喻手段。而所谓概念隐喻就是指:隐喻是由一个具体的概念域也就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就是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包含始源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四个重要要素。
2.概念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2.1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多义词使用
想要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掌握单词的多个词义是关键。学生在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帮助理解、掌握和记忆英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以及语义转换现象,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UP”和“DOWN”这两个单词的基本义是表示空间概念上的向上的和向下的,但通过“HAPPY IS UP, SAD IS DOWN”; “HEALTH AND LIFE ARE UP, 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等方位隐喻,可以丰富“UP”和“DOWN”的词义和用法。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指导英语写作,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有关抽象概念的表达方法,对单词词义的了解更加深入,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学生能够恰当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词汇,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写作更生动和形象,更加新颖。
2.2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句式表达
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常常使用单一的句式,让人感觉文章很乏味。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例如“AN ARGUMENT IS A BUILDING”这一概念隐喻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句式表达:Weve got a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its whole structure will collapse等等句式表达。
2.3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语篇结构
在英语写作中,学生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文章结构松散、逻辑不通、语义不连贯,让人读不懂。王寅教授认为,若能选定一个认知参照点,很好地发挥话题的统领作用,这也是形成连贯的语篇的一种重要策略。
例如围绕“IDEAS ARE COMMODITIES”这一概念隐喻可以写出这样一段话: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mainstream in todays world. There is also a market for good ideas, especially those of worthless ideas. You can buy and sell them. Anyone with rich imaginations is a source of valuable ideas. So its important how you package your ideas. 语句之间相互关联、紧密联系,体现了中心隐喻“IDEAS ARE COMMODITIES”,构成了连贯的语篇。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可以用一个核心概念隐喻构建篇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语义通顺、语篇连贯的好文章。
3.结语
本文首先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多义词使用,帮助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能够将所学的词汇活用;同时在句式方面,针对学生使用句式单一的问题,本文倡导由将概念隐喻引入英语写作中颖;在语篇方面,本文主张由学生引入一个核心概念隐喻,自主地围绕这个概念隐喻去写出自己的表达。当然概念隐喻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写作手段运用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概念隐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而学生还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概念隐喻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15-16.
[3]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95-396.
[5]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9-5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外国语,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