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中国民族歌曲翻译初探

2016-10-18 01:59李静怡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目的论英译

摘 要:如今中国民族歌曲越来越多地走上世界舞台,故对民歌歌词的英译探究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结合民族歌曲的特点,探讨了民族歌曲各方面的具体英译方法。目前,国内对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的研究不多,本文较为系统地对其英译策略进行了解析和归纳,并对个别歌曲提供了作者的翻译参考意见。

关键词:目的论;中国民族歌曲;英译

作者简介:李静怡(1991-),女,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3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中国民族歌曲也越来越多的走上了世界舞台,一些水平较高的民族歌唱家也在大型的国际平台开办了个人演唱会,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这些歌曲受到了各国友人的喜爱,在传播中国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中国歌曲的歌词进行英译,特别是对中国民族歌曲的歌词进行英译,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其内涵,对实现文化渠道的传播和音乐领域的交流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国内较多的是对英文作品的中译研究,对于歌曲的英译探究大部分也倾向于对英文歌曲的汉译进行理论和策略的探索与研究。而对于中国优秀的本土民族歌曲,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文化内涵且脍炙人口的民歌的英译研究却寥寥可数。因此,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派的目的论为民族歌曲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导,从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的角度进行翻译策略的探究。将理论与中文歌曲的特点进行结合,主要是结合有代表性的,走上了国际舞台的民歌,对这些理论在中文歌曲英译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中文歌词的英译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在国内并不是非常普遍,而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相对系统地解析和归纳了中国民族歌曲的英译策略,并对个别歌曲的英译提供了作者初步的参考意见。

二、中文歌曲英译的相关理论应用

目的论中的目的指的就是译文的翻译目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必须要符合翻译的目的。汉斯·弗米尔曾指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即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翻译是在目的语语境中为某个预期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语篇的行为。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翻译应该遵循首要原则的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其次是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第三大法则是忠诚原则(Loyalty rule)。

目的原则强调的是决定译文的主要因素是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决定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在中国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中,最主要的译文目的是让读者或听众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了解和感受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审美心理、语言习惯等多个因素,结合歌词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传达歌词的含义,满足英语听众和读者的心理需求。

而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能够让译入语读者理解,有交际意义。所以对于中国民歌歌词的英译应该保证基本的语法、句法等正确,保证译文的连贯通顺,让英语听众能够顺利的理解译文含义。

忠诚原则所强调的是译者要在对译文读者负责的同时,尊重原文作者,保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中国民族歌曲英译时就要注意,除了对歌词字面意思的正确把握,更需要注意和更困难的部分是文化背景的体现。要忠实于原文就要求译者必须要正确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同时也对于译入语文化有着同样的敏感度。这样译文才能符合译入语的规范要求,并同时充分传达原文信息。

三、目的论下的中文歌曲英译策略探究

3.1 词

在民族歌曲歌词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词语的选择应该有所考究,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例如,《北京欢迎你》的歌词:“我家种着万年青 开放每段传奇”,官方翻译为:I grow green plant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 在这一句里面“万年青”的翻译应该是evergreen,如果要实现词句的对称与流畅可以译作evergreen trees。如果翻译成green plants并不能与后句中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的意义进行呼应。所以这句翻译为I grow evergreen trees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更为恰当。

英语中有不少同义词有词义的强弱之分,这在翻译选择时也应该注意。比如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我的祖国》多次走上国际舞台,在祖海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中,这首歌的一句歌词“姑娘好像花儿一样”的英文翻译为:Damsels are like flowers. 此处的“姑娘”没有翻译为girls或是women,而是用了“damsels”这个词。Damse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姑娘,闺女,未婚少女”,该词为古语、诗歌用语,原指出生高贵、优雅的女子。所以此处在翻译的时候选择的词语是比较贴切和恰当的,符合目的论的原则。

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本身的规律不同,直译常会让人费解,故在汉译英时常需要增补一些原文没有的词语,以保证语法结构的完整或意思的明确。在翻译中,常进行增补词语有代词(或名词)、连词、介词和冠词。

例如在《我的祖国》中,“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一句在译文中就增加了代词,被处理为“We make the slimbering mountains. And change the rivers course”。此处代词的增补主要是为了保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原歌词中无主语,这在汉语中很常见,英语则不同。所以根据歌词含义,对于主语“we”进行增补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首民歌《孟姜女》中,译者在“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和“孟姜女望长空”中都在“孟姜女”音译之前增译了poor这个形容词,即译为“poor Mengjiang”。这样进行形容词的增补可以有助于表现原歌词中孟姜女的形象,但是这里即使不进行增补也不会对于歌词的理解造成太大偏差,因为其他词句也传达了相应的语境。

同样是在《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译为:Fragrant paddies grow on the banks,该句就是在翻译中进行了词的省略处理。此处省略了原句中的“宽“和”风吹”。将“波浪”处理为waves billow,后半句则直接用grow这个动词来连接,因为此处生搬硬套会造成句子的累赘和理解困难。但译者此处在后半句中使用的grow这个动词也可以换成sway,就更能表达出歌词中原本想要传达的动态形象,并和前半句呼应。

中英文语言的差异较大,有不同的特点。中文更加形象和具体,而英语则更重视语法和固定搭配,更加讲究逻辑。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注意词义的引申含义。例如《北京欢迎你》中的一句: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黄土地刷新成绩。如果将黄土地直译成yellow oil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这种时候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引申,如译作this territory/ this land等都是可以的。

3.2 修辞与语气词

歌曲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语言的艺术,修辞的使用使语言文字更加多彩的一种重要方式。中文歌词,尤其是中国民族歌曲的歌词在这一点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和深刻,词作者常常会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句,使用的相当广泛。此外,对于形象和语气的处理也是我们在修辞方面需要重视的。故在这里也将就修辞的英译技巧作初步解析。

例如《青藏高原》中这一句:“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在维塔斯演唱的英文版本中译为:Who gazes at the blue sky day and night. Who thirsts for the eternal dream and life. 该英文版本也采用了和中文呼应的排比格式,尽可能的贴近了源语的歌词结构,也具有音乐性。

在《摘石榴》这首民歌中有这样一句“妹妹挨打如割我心头肉”,这是使用了明喻的手法。而这首民族歌曲是男女对唱,在国际舞台上常采取选用外国男歌手来演唱男声部分的方式,所以对于歌词的翻译也是格外重要。在这一句中如果直译处理,译出“就像割我心头肉”这部分,并不利于读者理解。在国际舞台上演唱时,字幕翻译中译者是将其处理为:I can feel your pain and sorrow.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追求意境的相近。

修辞中对于形象和语气的处理在再现原文的风格方面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以译者必须要认真的体会原文的情感和语气,在译文中进行贴切的表现和传达。比如脍炙人口的陕北爱情民歌《三十里铺》中有这样一句:“叫一声凤英你不要哭,三哥哥走了回来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时,字幕翻译为:my love, please rest assured. Ill return to you soon.此句中的“凤英”是中国的女性名,是此歌中的女主角的名字。此处如果直接音译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中爱人之间的情感,难以体现呼唤对方的名的亲昵。所以译文中将该形象处理成“my love”是不错的方式,有助于体现出歌曲中的语气和情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词义,也不会有直译的生硬感。

语气词也是民族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对于语气词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对于读者理解歌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摘石榴》中“呀儿哟,依得依得呀儿哟”就译为“come on”,前文为“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所以这里译为come on是比较恰当的,可以表达出原歌词中的语气。该歌曲中的另一句“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哟”,译者处理为“Alas, what a good idea”,将语气词alas放在此处用来表示原句语气可能就不是那么恰当,因为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alas主要是表难过或不幸的惊叹声,和此处歌曲中情境的语气不是完全相符,所以可以适当更换为有喜悦、欣喜含义的语气词,如aha/ ah等。

3.3 文化和地域特色

文化和地域的特色是中国民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地方民歌,歌词中有许多当地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内容,常会出现方言或地方习惯用语。而翻译中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也需要重视,这在文化的传达上至关重要。民歌的译入语受众对于中国文化肯定是有一定兴趣的,但是歌词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播出时,字幕翻译需要一定程度的简洁,所以根据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在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又要注意译文的连贯通顺和简洁,在翻译时的恰当处理,用有限的字数传递出民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例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过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有这样一句“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崖畔上灰塌塌”。此句歌词中的“灰塌塌”为陕北方言,意为“灰扑扑,灰不溜秋”。此句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情哥哥去当兵,姑娘在附近的坡上张望,寻找思念的人的身影,蹭的一身灰也不在意的情景。在国外演唱时,此句的翻译为:In the valley my love is working. On the cliff I am looking.该句的翻译处理的还是比较好的,和原句一样押韵。“灰塌塌”在这里没有进行具体的翻译,而是进行了意译的处理,将在崖边张望的意思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处理方法虽并未对原歌词中的方言进行直译,但是不会对译入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很大影响,也避免了累赘。

而另一首陕北民歌《赶牲灵》中同样有一句包含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的歌词“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朝南得那个咬”。此句中的“哈巴”在陕北方言里是“下巴”的意思,而此句在国际舞台上演唱的时候其翻译为: The white-neck beast is heading to the south.译者对于此句中地域方言的理解有所偏差,也没有充分查找相关资料,“哈巴”在此处不是指的牲口,而是牲口的下巴。所以可以更改为“The white-neck beasts jaw is heading to the south”。可见对地域方言及文化的了解对于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造成译文的错误。

又例如《孟姜女》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我们中国的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故有“九九重阳节”的说法。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这也是这句话想的节日。在重阳节这一天要与亲人一起登高“避灾”,传统的庆祝方式包括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这就是后半句有“菊花煮酒”这样的表达的原因。这一句表达了在家人相聚的日子里孟姜女与丈夫不得相见的悲凉。这首歌在金色大厅演唱时字幕翻译为:September brings autumn. Nobody is here to share. 此句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式,省略了对于重阳节和菊花煮酒等这些文化特色表达的翻译。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译文较为简洁,但是对于文化意象就没有进行传达。所以这一句话也可以用别的方式进行处理,比如:September brings another family gathering festival. But no family is here to celebrate with. 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也未尝不可,如果是非字幕翻译的文本,可以加上注释,更能进一步帮助理解。

比如戴乃迭翻译的《阿诗玛》就是很好的范例。《阿诗玛》是彝族民歌,在翻译时不仅保留了很多原歌曲中的比喻和意象,在翻译选词中也力争民间化。歌词中有这样一句“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戴乃迭译为“As if hed supped on tigers blood, Ahei was lithe and bold.”,没有对“虎胆”进行直译,而是翻译成英语中象征个人精神力量强大的“tigers blood”,贴切地表现出了阿黑勇敢正直的形象。

可见,在中文歌曲的英译中,如何保留民族色彩的同时保证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并感受到中国的文化是需要译者去思考和探索的。这需要译者明确翻译目的,深入的了解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歌曲在英译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翻译策略和技巧,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对民歌的词,修辞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在英译中的表现做了初步的解析和总结。由研究可知,在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中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归化与异化,展现中国的民情风俗。本文大部分的例子都是通过个人收集分析得来,主要来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样的舞台演唱过的民族歌曲,没有过多涉及到歌词翻译中的韵律等问题,所以尚不够全面。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尚有限,本文针对民歌英译所进行的解析仅作抛砖引玉,希望对于中国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会有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77, 29-126.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第279页.

猜你喜欢
目的论英译
摘要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