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作品恬淡、平和。孟浩然诗歌中的意境优美,并且孟以禅入诗,将诗歌中的禅意很完美地展现出来。本文主要从语言、意象与禅道三个方面来分析孟浩然诗歌中的意境。
关键词:孟浩然;语言;意象;禅思
作者简介:谢东(1971-),男,江苏如皋人,汉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已经跳出了初唐时期的诗歌制作与吟诵咏物时的局限性,与王维一起,形成了盛唐诗歌的淡雅一派,即王孟诗派。这一诗派对于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孟浩然的诗歌清旷、飘逸,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审美意境,这与他将禅理引入到诗歌中,并且用禅思来构造意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语言的运用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到,“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高棅在《唐诗总汇·总序》中也说:“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这两个人所说的“清”,即孟浩然诗歌中表现的清幽淡雅的意境与清新的语言特色。比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一诗,“山寺鸣钟尽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棲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用一种平和的语调、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在夜归鹿门途中看到的景色,从深山的寺庙到喧闹的场景,再到鹿门山的静谧,这正是一条从尘世间过渡到自然的归隐之路。在月亮的映射下,“岩扉松径”是一个寂寥的场景,还有诗中所出现的“幽人”,这更是为全诗披上了一层孤独的感觉,但是也为诗歌营造出了高远的意境。
比如诗歌《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在诗中,作者写道:“义公习禅房,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这是一首山水诗,语言清新脱俗,结宇空林、崖壑幽深、夕阳带雨、空翠满庭等意象的使用,非常的清幽雅静,而且作者也是遵循禅道的,为整首诗添加了另外一种情调,并且将情与景交融,使得诗歌染上了一种清冷、孤独之感。
孟浩然的这些诗歌,在清新语言的渲染下,不仅是描写了这些清幽的景物,更是将作者孤独的感情表露出来,作者将主观感情物化到客观的景物上面,使得作品形成了一种清淡旷远的意境,进而使得全诗有了清幽的感情色彩。
二.意象的选择
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曾说,“诗人力纠齐梁体山水诗浅显之偏,即使是在最适宜用大谢体表现的越中、永嘉、洪州山水中,孟浩然也能变密实为清空,化堆垛为云烟。”孟浩然的诗歌也并非全然都是山水田园诗,制造幽静、悲凉的气氛,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诗歌。
诗歌《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中写道,“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多关万余里,失路一相悲。”品味诗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景色的清幽与空奇。江村、日暮、孤屿、众山、廨宇、鲛室、岛夷,这几个意象结合在一起,读者心中自有一幅画面。王叔杲写过《孤屿记》,同样的主题与意象,但是却是全然不同的感觉。还有谢灵运也写过诗歌《登江中孤屿》,谢不同于孟浩然,是运用一种铺叙的形式来进行描写与表现的。孟浩然在这首诗中,是运用类似于三点透视法中的深远与高远的方式,视野不再局限于一处,而是跳出了诗歌,展现江村在日暮之中的淡然恬静,与人烟和海岛远远地连接在一起的一种空茫的景象。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两句,是将谢灵运诗歌中的典故巧妙化用,展现了一种对于这些意象把握的不同的崭新视角,构思也极具独特性。孟浩然是将这一典故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众山遥对酒”,众山怎么对酒,只有人才能有这种对酒的行为;“孤屿共题诗”,孤屿题诗本来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可是作者在这里将之人格化了,使得一切都在不可能中成为了可能,使得两个意象都有了人情,不再是孤独的景物。作者使用的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方式,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再去刻意描写详细的山水面貌,然而却能使人感受到那种人与山水浑然一色,相互融为一体的壮阔之情,使得诗歌的境界也染上了清旷的感觉。孟浩然的诗歌,有很多都是继承了谢灵运的写作手法,只是孟浩然的诗歌中对于意象的处理更加简单、疏列,而且笔墨更加的连贯,没有堆积意象的习惯。
比如他的诗歌,《登鹿门山怀古》,“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崖潭多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休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舻夕阳晚。”这首诗歌中,作者按照浏览的顺序,描写了远远地看到鹿门山、慢慢接近、最后登上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并且将暮色降临的景象展现给了读者。作者这首诗主要是描写登上鹿门山怀念已逝去的人;但是他的这种怀念的感情却很平淡,像是讲述一个故事,将故事缓缓地叙述出来。在作者登上鹿门山之前的景物描写以及离开鹿门山时所进行的景色渲染中,运用的意象很多,但是排列很简单流畅,并没有很繁杂的堆砌的感觉,充分显示了其诗歌清空的意象与清淡的风格。
三.禅道的渗透
孟浩然受儒道的影响很深。在他青年时期,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其诗歌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入世的愿望,比如在《南阳北阻雪》中写道,“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还有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写道,“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未躬。昼夜常自强,词赋颇亦工。”《田园作》中,“冲天羡鸿鹊,争食羞鸡鹜。一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等。上面所列举的三首诗中,孟浩然关于入世的思想可以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时期的诗歌也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思想,后来,孟浩然考中了进士,但是仕途并不顺利,诗歌逐渐的少了那种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开始转向低沉,同时也多了一份豁达。比如《岁暮归南山》:“北圈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还有《题长安主人壁》,“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等等。在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孟的诗歌已不再似少年时期那般张狂,更多了一份淡然。孟浩然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开始思考人生,并且开始走向田园,开始归隐的生活,这些都在他后期的诗歌中有所体现。比如《自洛之越》:“逞逞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字里行间开始显现出了一种不再留恋于仕途,而是走向田园的人生追求。
孟浩然能归隐田园,不再留恋仕途,其实正是与他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有关。在他生活的时代,禅道思想盛行,以禅喻诗、以禅作为创作和审美的标准已成为一种风气。在这种社会情况之下,孟浩然的诗歌中显现出浓厚的禅道思想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在孟浩然的诗中,不仅有寄情于山水的超然物外,也有他自己的主体的自我感知与体验。比如,诗歌《夜归鹿门歌》:“鹿门月照开烟扉,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见幽人独往来。”不仅能表现意象与语言的清新,更是一种超然物外与个体体验相结合的孤寂的意境,在这景色之中,感受到情,并且有无尽的韵味。
孟浩然的性格比较平和,甘于平淡。这种冲淡平和的性格也是他能够在平淡中领悟人生真谛的基础。他虽然没有杜甫、苏轼等人的生活阅历丰厚,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通过个人的人生体悟,领会到大自然景色与个体内心之中的契合,并且创造了很多诗意的意境。孟浩然的这种体悟其实是一种将禅思转变成诗思的过程,从平淡到悟解是禅理的一个基本的方法。禅道讲究的是“静心”,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才能定,进而顿悟。“顿悟”是禅道的一个比较常用的做法,“起心动念,禅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大用。”将此种方法用之于创作中,就会是一种整体上的悟解。从而能够描绘出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的景色。孟浩然的诗歌充分体现了他以禅道入诗的概念,比如《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其中的绿树、山郭并不是一棵树、一块石头,而是展现的一种大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感觉。孟浩然诗比较擅长描写自然景色,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理论,将画面合成一个整体,并且感情自然地流露于其中,意境也出现了。贺贻孙在《诗筏》中说:“诗中有画,不独摩洁也。浩然情景悠悠,尤能写生。”孟浩然的景物描写,是注入了自己主体的精神,融情于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他的诗歌《秋登万山寄张五》,“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葬,江畔舟如月。”这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融合在一起的典范,作者描写景物很优美,景物由近及远,将几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平淡、恬适的画面,将作者自由平适的心情展现出来。还有诗歌《晚泊浮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得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在香炉峰那边传出一阵阵的钟声,日暮之中的山峰若隐若现,可见而不可到达,悠然神远。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很朴素,但是却给人留下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悠远。清代学者王士祯评价这首诗,“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孟浩然的诗歌大抵如此,将进入禅定时的闲淡自然的禅趣引入到诗歌创作中,在脱离尘世的心境中饱含着禅意。
禅宗是倡导自由和解脱的,“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这种自由的状态是以现实的人生以及感性生活为基础的,要想达到逍遥自在,就要依靠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自然景物的感染之下,人们放下尘世间的包袱,渐趋平和,达到心灵上的自由。所以,禅宗与自然景色是分不开的。孟浩然的诗歌中充满了禅宗的思想,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并且达到一种禅思的意境。
结语: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品,其中有很多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本文侧重分析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的意境,从语言、意象以及诗歌中禅道的渗透三个方面来论述。语言清新流利,意象简单却不失韵味,他诗歌中的禅道思想更是后来很多诗人都不能企及的。孟浩然本人也是一个自由、随性的诗人,所以他的诗歌不管是语言、意象还是禅思,都是他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孟浩然的诗歌非常飘逸,有一种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意境,后人在他的诗歌中读到的更多的是旷达和不拘泥于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洒脱。他的山水田园诗虽没有陶渊明那样出名,但是他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做出的贡献却一点也不逊于前人。
参考文献:
[1]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唐欢欢.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的清淡美及其形成原因[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
[4]马燕.试论禅思与孟浩然诗歌意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