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帅帅
摘 要: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农业发展问题,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从供给要素和生产源头入手,最重要的是城镇化的推进和要素端中的资本、劳动、技术的使用效率及制度的有效设计与运行。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需求结构
农业,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所在,根基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型改革迫在眉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是中长期供给而不是短期需求,我们应从问题的根源出发,着力解决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难题,打通过剩资源、要素向先进、高效的产业转移,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使农业供给体系更好的适应需求的变化,实现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着眼于要素端,优化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优化劳动要素供给,提升人力资本。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人力资本,农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人多地少的大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形成。现实的矛盾是,现代的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能力要求与农村劳动力的真实素质和能力不相匹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转移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城市的吸力和农村的推力对他们作用很大,留在农村的多位妇女、儿童和老人,许多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农民工”成为我们国家特有的名词,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7747万文,其中外出的农民工为16884万人,占比60.85%。这些外出的农民工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外务工,其产生的结果是土地利用和劳动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首先应大力培养职业农民,并对其进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和劳动效率。其次要注重妇女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农村男性在外务工较多,大多数妇女事实上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应对妇女进行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发挥最大劳动价值。
2.深化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率,技术进步与创新能极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较,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低下,这不仅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阶段性过剩。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宁愿“舍近求远”进口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而不愿购买国内生产的农产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国内农产品价格较高,二是国内农产品质量不高,而这两大原因均与农业科学技术有关,当然也与我国农业制度有关(下文将会谈到)。农业育种技术、种植技术、灌溉技术和收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会极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农产品价格。科学技术有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诸如低毒性和高效性农药的研发,绿色种植技术的进步等,从而在产品质量上具有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学研相结合。另外我们也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把现有的已实践的农业技术广泛的、有效的推广到农业生产者手中。
3.优化制度供给,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农业改革,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和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制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阻碍了农业供给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市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首先,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低廉的农产品大量的挤占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造成国内农产品“高产量、高库存”。因此,我们要更多的让市场去调节农产品价格,进而达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要做的就是适当的补贴和对农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证农民的利益。其次,我国在弥补农业市场失灵方面的制度存在不健全的地方,特别是农业市场信息平台的搭建。我国国内存在的大量农业种植户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各个种植户对农业生产的安排大部分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且多数依据上年的市场价格。这种做法是蛛网模型的典型的表现,其结果是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而造成农产品的供需错配,进而导致谷贱伤农和农产品供给结构性不足交替出现。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潜在的农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要致力于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使信息充分流动;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信息制度,弥补市场失灵。再次,我国农业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农业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相适应。现代化农业最主要的集约发展,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率。而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仍然处在粗放、分散化经营的阶段,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农业土地制度的羁绊。因而,政府要鼓励农村土地适度合法流转、完善相关土地法规,为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从农业生产源头,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业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农业需求结构的变化
首先,要加快建成现代化农业,这是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业生产成本较高问题的关键所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本质,就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化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来管理农业,把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需要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为支撑、以相关制度做保障。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于我国农业种植户多而分散且其种植安排单一、盲目性较大,而我国的农业消费结构却在不断升级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业种植户的农业生产,生产与需求相匹配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鼓励和扶持农业种植大户,实现集约化经营和优势区域的专业化种植。最后,要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协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也包含“去库存”的内容,之所以农产品产生高库存,部分原因在于农业产业协同存在问题,也即农业生产与农业产品加工两个环节存在“代沟”。前面讲到,我国农业种植户多而分散,且种植安排多根据经验安排,基本上不是依据市场机制进行,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又没有主动发出农产品需求信息,只是被动的通过国外进口来替代,这就导致了农业供需错配,因此,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安排、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农业产业链协同是农业“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同时政府要健全农业产业链服务体系,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质量监管、流通服务等平台,加强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各类服务;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三、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下,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型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义之一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而目前,我国农业种植户众多且分散,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处在递减阶段,如何减少农业劳动力供给,这取决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吸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其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生产效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助推力,其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技术、资本、设备等供给和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新华日报[N].
[2]陈锡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行三大创新[N].人民政协报.
[3]周艳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农村改革与发展.
[4]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5]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J].改革,2016(1).
[6]农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在扭转“三大失衡”[N].上海证券报.
[7]许经勇.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