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话题引起网上众声喧哗

2016-10-18 14:11黄帅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争议百度舆论

黄帅

“一言不合就开撕”——相信几乎每个网友都在朋友圈、网络论坛中遭遇过各类话题的争执。尤其在微信群聊中,总有个别人不顾及其他群友的感受,特别喜欢在群里就敏感话题大发“真知灼见”,只要别人跟他观点不同,严厉批评的“板砖”就要拍上来,随即演化为一场“恶斗”。

在我的观察中,最容易引爆舆论的话题多是本身充满争议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一般都有悬而未决和反常态两大特点。比如,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网上舆论纷纷声讨百度是骗子公司的“帮凶”,但也有人从法律角度理性分析信息检索技术服务是否有违法之处。但是,网络争议往往始于偏激,终于分裂,更多人加入讨论后,争议逐渐演化为“我也被百度伤害过所以要抵制百度”的极端化讨论。

反常态的新闻事件同样会引爆舆论。今年上半年最火的“网红”之一莫过于papi酱,不用登录她的视频主页,微信群里就能看到别人分享她的新作。有人喜欢她叛逆的姿态、夸张的表演和接地气的语言,但也有人批评她做作而无聊,在网上搜索“讨厌papi酱”并不比“喜欢papi酱”的内容少很多。

而且,很多人不接受papi酱是因为不能接受她“轻松”赚到大钱的事实——papi酱第一次视频广告贴片拍卖价为2200万元,差不多是起拍价的100倍。而当papi酱被“封杀”的消息传来后,同样是这些人从批评papi酱转向批评监管部门,甚至是借此事宣泄内心的不满,最终距离理性的争论越来越远。

还有一些与生活中切身利益有关的话题同样容易引起争执。相比敏感新闻事件,这些话题“长热”,与现实生活连接更紧密。比如,春节期间“上海女逃离江西男农村老家”这个话题之所以“走红”,根源在于它切中了当前地域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带来的矛盾,有人从中找优越感,有人却感到备受歧视,争吵在所难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敏感话题还有性别“专属”,比如,有关政治、历史的敏感话题总是能在男性间引发争执,比如,“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是否正确,本来应由历史学家给出答案,但与此有关的讨论却容易被舆论盖上“爱国”或“不爱国”的帽子,甚至有人会借机以大字报的方式批判别人,这更背离了争论的本意。而有些话题则更易在女性间“开撕”,比如明星、影视剧的各种八卦话题。

要深究这些敏感话题引发争执的原因,大概还不能用某些人素质低来定论。各方信息不对称、缺乏精准沟通能力都是引起无营养讨论的因素。打过辩论赛的朋友都知道,“论而不辩”是一种无效的讨论,只是表述己方观点而已,甚至尚未针锋相对,就开始给对方“扣大帽子”。“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尽管这个道理众人皆知,但在现实中能理性平和面对敏感话题争论仍非易事。

编辑提点:李跃

8月中旬,正值里约奥运会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某明星在微博上发布了离婚声明,网络上瞬间充斥着不计其数的跟风炒作消息,其他的新闻大多被挤到不为人知的角落,而这也并非个例。关注哪种新闻话题看似只是个人的自由和喜好,事实上,各大网站会根据新闻浏览次数进行动态排序,这就意味着点击量越高越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阅读方向并不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新闻媒体将各种来源不明的私见听闻当作客观事实不负责任地加以传播,诸多极端、片面的观念在唇枪舌剑中被偷用进来煽动读者,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种情况一旦积弊成疾便很难根治,而如何减少网络上肤浅、虚假的新闻内容,如何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猜你喜欢
争议百度舆论
Robust adaptive UKF based on SVR for inertial based integrated navigation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争议一路相伴
百度医生
20
百度“放卫星”,有没有可能?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