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电脑”: 昔日王者的消逝

2016-10-18 14:54匡济
看历史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安个人电脑电脑

匡济

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由中国人创立的品牌曾经雄踞美国市场,如今已被许多人遗忘,这个品牌及其创立者曾经打破外国人在计算机领域的垄断地位,在上世纪80年代绽放出耀眼光芒。可惜,转瞬而逝……

当财大气粗的IBM,在上世纪50 年代电子计算机革命之冲击下摇摇晃晃时,有一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带着满满的激情和一身的才华,前来求职,结果被面试官用“有色眼镜”打量一番后,负气而去。

从此他以击败IBM 为人生梦想。

这个年轻人名叫王安,他创立了一家名为“王安电脑”的公司,一度雄踞美国电脑市场,连美国空军都来买他的电脑,成为让IBM 头疼的一个强劲对手。这家公司却又如同流星一般,后继乏力, 辉煌过后,就是衰亡,随着王安的离去,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东方学子

王安生于1920 年,江苏昆山人氏,故居至今仍存于昆山市南后街。他先后就读于昆山近民小学和县立中学,幼时即天资聪颖,在数学等学科上面表现出很高天分。同时他又多受中华传统文化之影响,在其自传中,曾提到祖母教授了不少“国学”的内容,对他的精神世界影响巨大:“由于祖母的教育,儒家思想深入到我灵魂之中…… 一个中国人一辈子也不会数典忘祖,儒家思想仍适用于今天。”

十六岁时,王安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此校即后来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之前身。电机工程系为此校当时王牌专业,王安又是其中翘楚,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国难当头,入校不到两年,便发生“七七事变”, 艰苦卓绝的抗战打响。国立交通大学所在的上海地区,成为中日双方数十万大军鏖战之地,不得不迁入法租界,进入流亡状态。

王安与众多学子,滞留上海“孤岛”数年。在这种环境下,他按期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 后来又随其他师生,迁到“陪都”重庆。与众多抗战学子一样,他虽不能扛枪上阵杀敌,却为击败日寇尽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电机工程学的专业知识,为军队研制通讯设备。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决定选拔一批高级人才,前往美国深造。王安以考试第二名的成绩, 获得赴美资格,与杨振宁等人一道离开还处于战火中的祖国。

初到美国时,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王安,曾到IBM 公司去寻求兼职工作,不料他所遇到的面试官,却是一个有种族歧视倾向的人。他“劝告”王安:“IBM 是搞高科技的地方,不适合你这种东方来的人,建议你去找个修车铺什么的比较好!”

以IBM 的企业文化而论,类似言论要是被老板听到,这位面试官恐怕会马上被解雇。遗憾的是, 当时没有人来化解王安所受到的伤害,从此他就将这次受歧视的遭遇铭记于心,把超越IBM 公司作为毕生目标。

负气而去之后,他在学业上更加用功,不到三年时间,就获得了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学位,而且是几乎全科成绩都为优等。

所谓应用物理系,在当年也就是与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这些打交道,其中最为前沿尖端的领域, 就是计算机。IBM 是这一领域的王者,但对于计算机未来走向何方却很迷糊,开创IBM 辉煌事业的老沃森,到了晚年固步自封,不愿放弃机械计算机,对于新兴的电子计算机态度消极。他的儿子小沃森,则是一位锐意进取、大胆开拓之人, 执意全力研发新兴的电子计算机。

当两人闹得脸红脖子粗时,立志打败IBM 的王安,在做什么呢?

他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了哈佛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在一位名叫霍华德·艾肯的科学家麾下工作。此人是计算机领域的先驱之一,曾在二战期间为美国海军研发出大型计算机“马克1 号”。巧合的是,他与IBM 之间的关系也是“怨大仇深”。本来IBM 最初是艾肯的资助人,后来却因为在典礼上艾肯未多次致谢IBM 公司发生了矛盾。

艾肯在失去IBM 资助的情况下,依靠其他资金来源,继续研发大型计算机。在王安加入这个实验室后,艾肯的研发重点转向了存储设备的轻量化。当时的计算机,都是用IBM 垄断的打孔卡片作为数据存储设备,所以弄得一个个体型庞大, 动不动就是几十吨、几间屋的规模。而利用磁带存储的设想已经提出多年,也有一些早期产品开始出现,但都是问题多多。王安有深厚的电机学素养,他进入实验室不到一个月,便用电磁原理, 发明出来一个磁芯存储器。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磁芯存储器可谓十分原始,但在当年,却是极为尖端的科技。IBM 引以为豪的打孔卡片成为了过时的废物,艾肯博士也被这个东方来客的创新能力所震惊,立即将其从“临时工”身份转为“正式工”,还将年薪加到了4500 美元。当时美国平均工资是每月300 美元左右,大学老师则是500 美元左右,王安的收入还算不错,但他却已经有了自立门户的念头。

美国注重创新,其中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保护创新,专利在手,黄金便有。注册了磁芯存储专利的王安,不愁找不到买家,有了买家,就有了获得创业启动资金的可能。

COOL HISTORY

EYE ON HISTORY

有意思的是,他找的买家不是别人,正是IBM。

当时已经处于小沃森掌控下的IBM,正在重金投入电子计算机领域,对于王安发明的新式存储利器,兴趣十分浓厚,最初的商谈中,IBM 是要连人带货一起买过来。王安当上了IBM 的技术顾问,IBM 除了支付专利使用费外,还有额外的津贴发放。不久IBM 又提出一次性购买专利,并开出了超过200 万美元的天价。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王安一时之间也有点晕乎乎的了,难道要“相逢一笑泯恩仇”?

岂料,IBM 在了解到只有它一家对王安的专利有兴趣后,便以商人的狡诈,将价格压到了50 万美元。

王安再一次被激怒了。

但已经离开哈佛大学,失去铁饭碗的他,正处于严重缺少资金的初创阶段,不得不以50 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自己的专利。

然后,就用这笔钱注册了一家电脑公司,正式开始了一个东方学子的美国创业之旅。

公司名字,最初命名为“王安实验室”(Wang Laboratories),1955 年更名为“王安电脑有限公司”。

风生水起

科技型企业的要害点,就在于把握住技术变革的潮流,不断创新。这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知道前沿技术,知道应该研发什么。

王安正是这样的人。

起初他靠卖自己发明的磁芯存储器度日,王安电脑公司经营大约一年之后,赚了三四千美元, 开始雇人扩大销售规模。卖专利所得的数十万美元,在当时也不是小数目,有人劝他存银行,他则全部拿来搞研发。近十年时间里,这个小公司搞出了许多新发明,但产品的市场规模都不大, 属于小众产品。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安搞出了一种名为“洛兹”的计算器,才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计算器与计算机,一字之差,然而前者属于一个小的应用,后者属于一个大的总类。在许多公司如IBM 生产的计算机,还处在体型大如冰箱之阶段时,王安搞出的“洛兹”计算器,则与今天的台式电脑差不多大。虽然这种计算器只能做一些数学计算,但对于当时的企业、科学家而言, 已经是一种相当有用,又相当方便的工具了。其售价为3000 美元,在当年可谓昂贵,但与每月租金超过1 万元美元的IBM“大冰箱”相比较, 又是那样的廉价。

“洛兹”计算器迅速走红,中小型企业纷纷购入,用来算账、统计数据,科学家也喜爱上了这种能帮他们瞬间算出各种公式结果的小家伙。短短几年之间,王安电脑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500 万美元大关。

但王安电脑却随着火红的销售形势,开始陷入危机。

高科技常常是需要“烧钱”的,要持续地进行前沿研发需要大笔的科研投入,王安电脑很快就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中。贷款的银行一看这家公司财务状况不好,马上就来催债。无奈之下, 王安只得跑到华尔街,谋求发行股票融资。

华尔街的投资家一听是王安来了,都慷慨解囊,既看好王安此人,更看王安电脑公司的产品价值。

在精明的华尔街投资家运作之下,王安电脑上市了,股票发行价12.5 美元,一天之内,竟然连翻三倍多,突破了40 美元。上市之前,这家公司市值不过百万美元左右,24 小时过后,就达到了千万美元规模。

有了雄厚资金支持之后,王安的事业更加突飞猛进。然而就在他的王牌产品“洛兹”计算器大卖特卖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放弃此物。

几乎所有的公司成员,以及那些投资者,都强烈反对,但王安执意如此,因为他早已看出, 计算器并非计算机发展之主流,而且利润微薄。更危险的是,作为这个领域技术专家的他,已经意识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即将到来,而王安电脑公司在这方面毫无技术优势,那是IBM 一类大公司的强项,继续“沉迷”于计算器,必将遭遇灭顶之灾。

那么新的突破点在哪里呢?

王安认为是办公应用。

当年美国的劳动者,已分为以端坐办公室的白领和奋战于工厂工地的蓝领为两大主要人群。然而,当后者随着技术变革,开始大量使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时,本来处于“精英”阶层的前者却还在用那种老古董打字机。王安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决定开发一款专门用于文字编辑的办公电脑,用来解放这些苦不堪言的白领。

这可是IBM 专注的市场和地盘了,IBM 的全称翻译过来为“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是专注办公业务的,旗下电动打字机占据着美国办公应用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1971 年,王安开发的第一款文字编辑电脑上市。

IBM 时任总裁小沃森闻讯大惊。

作为当年引领IBM 转型迈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人,他深知王安的新发明对IBM 意味着什么——成千上万的白领都会扔掉IBM 的打字机, 转去买王安的产品!而IBM 因为打字机的业务规模太过发达,船大反而不好调头,迟迟不愿研发文字编辑电脑,到了上世纪80 年代初都还在改

在王安电脑的鼎盛时期,王安曾捐出数百万美金用于重建美国波士顿区一家重要的剧院, 该剧院后更名为“王氏剧院”,成为波士顿著名地标建筑之一。

IBM公司上世纪50年代初制造的计算机,占地面积很大。

进电动打字机。

文字编辑电脑立即成为最热门办公用品,王安的公司又继续研发,数年之后,推出一款划时代的“WPS”电脑。这款电脑由机箱、显示屏、键盘构成,已经十分接近现在的个人电脑,内装程序为文字编辑软件,可以让使用者像用现在的WORD 一样,轻松方便的从事文字工作。“WPS” 就是文字处理系统的缩写(Word Processing System),但许多人则笑称“WPS”是王安处理系统的缩写(Wang Processing System)。

“WPS”电脑给办公应用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从文员到官员,从企业到政府,都如小沃森所预想的那样,扔掉了IBM 打字机,用上了“WPS”。这种电脑是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计算机市场的王者,连美国空军都因此舍IBM 选择了王安,开出了一个4.8 亿美元的天价大单。

1971 年,王安的公司,与他要打败的IBM 在营业额上的差距高达200 多倍,十年之后,凭借“WPS”电脑,这一差距缩小到了20 倍之内。

从阶段性的意义上来看,可以说,王安已经成功了,IBM 已经被王安电脑弄得狼狈不堪,王安也成为了闻名全美乃至全球的“电脑大王”。美国总统里根给他发勋章,将他评为杰出移民; 美国专利商标局创立的“发明家名人堂”,将他拉到其中,与爱迪生等先贤并列;至于其他荣誉更是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王安的身家也在不断暴涨,成为1986 年年度的全球十大富豪之一,与历史悠久的洛克菲勒、杜邦等家族比肩。

同年,王安被查出患上了癌症。

盛极而衰

在被查出患有癌症之后,当时已年逾六十的王安并无多大恐惧,只是担忧自己要去治病,公司交给谁?

当时这个公司已是雇员超过三万人,是在全球多地都有业务的大型跨国企业,易帅之事需要慎重考虑。外界和公司内部众望所归的人物,乃是王安的副手,名为卡宁汉。此人是公司元老, 不仅熟悉经营,对于技术也很精通,创新能力颇强,更重要的是能服众。他是公司三万多员工中, 唯一能左右王安决策的人。

然而,王安却将位子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王烈。

王烈,时年36 岁,是布朗大学的高材生,自幼便蒙受父训,又经常在假期进入公司实习,在技术方面功底不浅,曾在上世纪70 年代,在乔布斯刚开始创立苹果电脑时,就预见到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建议父亲放弃文字电脑,发展这种产品。然而,很多技术型人才,可以担当一个研发部门主管,或者实验室主任,但却未必适合当帅, 何况还是一个几万人的大规模企业。

王安把儿子摆在了错误的位置上。

技术专家王烈对于企业管理可谓是一窍不通, 他又严重缺乏为帅者必备的魄力和决断力,优柔寡断。本来对于王安儿子接任总裁职位,许多公司高层就严重不满,认为是王安徇私的表现。王烈坐上了总裁的位置却不能服众。

然而,王安电脑公司对手IBM 公司,当年也是由沃森之子小沃森接替了父亲的位置,但小沃森却有不亚于父亲老沃森的独断之力,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将公司权力分分合合,最后集中到自己手中,可见是不是能子承父业,关键还在于其子到底是否适合这个位置。

更要命的是,王烈恰好遇上了一个计算机产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

在“WPS”电脑卖得火热之时,另一种要淘汰它的新事物就已经开始出现,那就是个人电脑。“WPS”电脑只能编辑文字,适用于白领办公, 个人电脑则是办公、娱乐、设计、商务等等都能适用,是电子计算机进一步普及化、大众化的产物。与之相比,“WPS”电脑并无太久的寿命。

上世纪70 年代,一些青年俊杰,纷纷开始进入个人电脑业,创立起大大小小的公司,其中便有乔布斯。虽然他们的产品在最初显得有点原始简陋,市场也不认可,但诸如IBM 在内的大公司都看出了潮流的变化,开始缓慢转型。IBM 一名女高管的儿子则是索性从大学退学,回去搞起了软件开发,目标直指个人电脑,他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比尔·盖茨。

遗憾的是,此时的风云人物王安,却与当年的老沃森一样,开始变得故步自封,没能看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尽管包括儿子王烈在内的诸多公司高层,一再建议公司要转型,要研发个人电脑, 他都予以否决。

与用人失误比较起来,这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更加致命。

于是,当进入上世纪80 年代后,个人电脑业全面兴起,连IBM 这种大公司都因为转型缓慢而陷入巨大危机时,王安电脑公司的日子更加难过。

王安也没有固执到底,在技术狂潮的冲击下, 他也终于忍痛放弃了自己一生最成功的发明,开始搞个人电脑,而且性能还不错。但问题是直到此时,他还放不下许多往事,坚持不与IBM 合作, 所开发电脑只能用王安电脑自己的软件。而IBM 则早已经领会个人电脑时代的通用和共享精神, 平台开放,可以使用各个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

这种区别就好似今天的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只是苹果手机好歹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软件开发阵营做支撑,当年的王安电脑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接近空白,虽然王安曾主动向初出茅庐的比尔·盖茨等人抛出橄榄枝,这些人却并不接招。弄到后来,王安电脑成了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无用机器。

当亏损出现后,其速度,也同当年赚钱时一样快,甚至更快。

公司高层纷纷提出解救之策,其中不乏妙招, 但此时执掌公司的王烈,在慌乱之下,面对巨额亏损,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在其他公司都纷纷开始降低价格,抢夺客户时,他则下令调高售价, 增加费用,连客户打个咨询电话进来都要收取不低的咨询费。

谁还想买?

急怒之下,刚刚做完手术的王安,只得再次出马,挥泪撤掉王烈,从外面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来解围。此人名为米勒,是美国企业界有名的“修理工”,曾让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起死回生。但他不懂技术,更适合科技含量不怎么高的商贸公司,在计算机领域并不合适。

王安再次用错了人。

1989 年,公司股价已从高峰时期的43 美元, 重挫到70 多美分。

一年之后,带着无尽的悔恨和痛苦,王安病逝。

此后公司苟延残喘,在破产边缘滑行,直到1999 年,被一家荷兰电脑公司以20 亿美元收购。收购当天,这家公司的时任总裁同时宣布,从此以后,王安二字,将不再出现在公司的产品之上。

王安电脑的历史,结束了,它如同流星一般飞过20 世纪的天空,掉在了21 世纪的门槛外面。

王安曾在如日中天时,出了一本个人自传, 名为《教训》,其中对于他的成功,有如下一番总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脑业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跟上世界经济不断变化的形势,时刻走在同行的前面,使产品日新月异。”

王安公司走过的历程似乎验证了这番话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王安个人电脑电脑
Thermal Hall effect and the Wiedemann-Franz law in Chern insulator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元日
曲耶?戏耶?——王安祈《红楼梦》京剧论
缘何抒情,怎样写意?——王安祈戏曲研究中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表述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个人电脑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