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明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

2016-10-18 14:30尹国举
看历史 2016年9期
关键词:亏空国策局势

尹国举

一场弥补国库亏空的改革慢慢演变成祸国殃民的“坏政策” 了。原本是一次向自然要资源的经济活动,最终却变成了向官场要利益的斗争。“改稻为桑”失败了,一批无辜的官员被抓被杀,抗倭局势更加艰难,老百姓遭受更多的苦和难,大明的局势日益没落,危机四伏。

明嘉靖年间,国库入不敷出,贪腐日益渐盛,农民亦是苦不堪言,国家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百姓盛言“嘉靖嘉靖, 家家干净”,民谣是百姓的心声,它代表着百姓的处境和民心所向。

财政的亏空不是一日两日,当这个大窟窿大到那些不作为的官员无法填补,无法掩盖时就显现出来了。为了填补这个空缺,内阁、司礼监和皇帝开始了一场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的国策—— “改稻为桑”。

他们认为这一项改革能成功的理由就是:一, 同别国他邦的丝绸贸易能让朝廷赚取很多的银子, 种桑产丝的盈利可以弥补财政空缺,而且这对大明的外贸和地位都有好处;二,百姓种桑产丝的收入比种水稻高,还不用增加“改稻为桑”者的税收,百姓会很乐意改;三,各级政府和官员都会大力支持进行这项改革,这样既能让自己出政绩又能从中捞一笔,他们定大力支持。

于是“改稻为桑”的国策轰轰烈烈地实施了。然而这项国策,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朝推行这项国策时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 三年内大见成效”的目标。第一年就要完成与洋人签订出口合同中的五十万匹丝绸,当时整个苏杭制造局正常情况下也就制丝绸三十万匹,更何况这是受灾年,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为了推行国策, 官府竟派士兵骑着战马去踏不愿卖地农民的秧苗。更有甚者,官府偷偷地派人去毁堤淹田,让百姓受灾,迫使百姓贱卖土地换粮活命,当地老百姓对此极度不满。

此外,“改稻为桑”必然涉及土地兼并问题, 大面积的买卖土地,政府应该给予钱财补偿之外, 还要辅之以合理的转移。但商人为了降低土地兼并的成本,与官员勾结,通过行政权力来压低土地价格,政府官员从中瓜分相当份额的利益,这也引起了百姓对朝廷的不满。

国策推行者方面,皇帝、严氏内阁、裕王在改革中都有自己的想法。裕王派谭伦督促改革却把局面搞乱,把持内阁的严氏派出一个不谙政治险恶、完全没有地方工作经验的高翰文把事情搅黄了。而皇帝想的是让各方面势力均衡,任何一方不能独大,各方都参与,所以这“改稻为桑” 越办越乱,什么都没办成。

巡抚总督胡宗宪本来有控制大局的能力,有国士之才,可是上头羁绊,用举人出身的文人高翰文,期其“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方案解决“改稻为桑”的困难。可这个杭州知府,凭着自己的书生意气和自己的良知为官,在这样混乱的官场里,他读的书似乎毫无用处。他在官场被蹂躏得苦不堪言,后来嘉靖皇帝对他的评价是“一介书生, 出来妄献国策”,他自己亦是后悔出来为官。

而在推行国策的过程中,官场争斗也很激烈。一旦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出于对失败的恐惧,各方出手都趋向于斗狠,为了自己利益,新巡抚和省刑名不惜放走倭寇,纵火劫狱,诬良通倭。本来是一省之事却变成外患之事,为官不为,改革失败已了然。

一场弥补国库亏空的改革便慢慢演变成祸国殃民的“坏政策”了。原本是一次向自然要资源的经济活动,最终却变成了向官场要利益的斗争。“改稻为桑”失败了,一批无辜的官员被抓被杀, 抗倭局势更加艰难,老百姓遭受更多的苦和难, 大明的局势日益没落,危机四伏。

猜你喜欢
亏空国策局势
一腔热情倾国策 砥砺奋进创事业
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会议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纳卡战斗加剧局势彻底升级的威胁
压裂防砂技术在锦612块的改进和应用
儿童习字应为国策
医保基金结余和亏空并存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sp. Strain PCC 7120 in a Glucose-Mixotrophic Culture*
超越与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