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
每年12月16日正午12点的时候,先民纪念馆就会出现一个十分奇特的景象——这一刻,阳光会准时穿过纪念塔穹顶的特别通道,直接“射”到纪念馆最神圣的“心脏”——石棺之上。12月16日在南非原称“丁冈日”或“誓言日”,是为了纪念1838年的这一天,向北迁徙的南非布尔人(荷兰人后裔)打败祖鲁王丁冈、夺取了南非内陆大片土地而设立的。
在中国古代,很多家族修造有气派程度不等的家族议事建筑,人们管它叫祠堂。听父辈们说,德高望重的人过世之后,都会在本家族的祠堂里停上几日,供后人们瞻仰凭吊,慎终追远。
遥远的南非也有这样的祠堂。幸运的是,我见到了南非最大的“祠堂”。南非把它叫做“先民纪念馆”,又称为“开拓者纪念堂”。
天作之合的建筑
先民纪念馆位于南非北部比勒陀利亚(茨瓦内)城市南部入口处的一座小山上,完全由石头建成,从远处看,整个主体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十分惹眼。由于它的四周地势偏低,远远地,你的眼光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吸引过来,不论你知不知道此“碑”为何物,都会好奇地打量。
先民纪念馆中间微微凸起,四周略低,看似低调,实则匠心独具。我以为,按照现代传播学理念和公众心理,先民纪念馆应该是特地选址于此,设计者想要的应该正是这种“仰视效果”。有这样一个数字可以为证,每年约2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客,访问先民纪念馆。这样一个数字对于一个类似于博物馆的建筑而言,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在人们心里,先民纪念馆无疑是南非最具魅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纪念馆所在的自然保护区,有很多如大羚羊、斑马、黑斑羚、跳羚、山苇羚和白尾角马等野生动物,还有很多如豺、猫鼬和蹄兔等小型动物,可供游客近距离观赏。
先民纪念馆配备有齐全的生活设施,包括数不清的美食餐厅,每天提供简餐和点心。同时在纪念馆里还配备着出售纪念品的商店。来此一游,可以吃吃景区提供的美食,适当选购一些景区纪念品……这里不仅历史气息浓重,而且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显然,设计者十分专业地考虑到了游客的心理,把这样一个纪念馆放进自然保护区里,可谓天作之合。
这样的旅游佳境,是任何游客也不愿错过的。但凡这样的地方往往会勾起人们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不论肤色与种族。
这个独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那些于1834年至1835年期间,为了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而赶着牛车,远离开普半岛的布尔人祖先(南非荷兰人)而特地修建的。他们是最早进入南非的欧洲先驱者,建筑也因之成为南非排名前十位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先民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馆,它还管理着遗迹机构以及国家范围内各种各样其他的纪念碑和历史文化遗址。这样特殊的身份,也利于管理和归类。
据说,先民纪念馆还有更宏大的理想——在纪念馆的遗址上建造另一个旅游景观——遗迹中心。其主题为“20世纪的南非白人——灯塔和桥梁”。这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南非白人在南非历史和发展上所作出贡献的博物馆。
这样一个市场意识和政治意识俱佳的结合体,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堪称一绝,能出现在非洲的大地上,的确算得上奇迹。
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汽车经过一段弯曲的公路上行,这幢巍巍的建筑仰视之处便是。下车过后,拾梯而上,最先进入眼帘的,是正面的一座青铜雕像,这座主题为“一位母亲保护着两个孩子”的雕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给人一种凝重的美。母亲拖着两个孩子欲哭无泪的表情,眼里无助地看着远方,也正是刻画了在疲惫迁徙过程中,精彩的历史一瞬。整座建筑由石头的本色组成,呈灰褐色,而中间嵌进这样一个青铜色物品,无论从色彩美学意义上的反差,还是从建筑意义上的搭配,都可谓浑然天成,无懈可击。
再往两边看,纪念馆基座四角各有一个手持火枪的巨型男子石雕,在墙面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威武。原来,这四条汉子代表大迁徙中与祖鲁人战斗的布尔战士。以这样的方式,把他们巧妙地展示在最佳位置,显示出设计者对这些战士的足够尊重,也体现出布尔战士在南非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比勒陀利亚南郊山丘上的巨大建筑物,由著名建筑师Gerard Moerdijk设计而成,用了11年时间修建(1938年-1949年)。先民纪念馆的整体结构和宏伟气势,会让每个参观的人印象深刻,就如同身处一个矗立了上千年的纪念馆一样。犹如一个石头垒的高大雄伟的土堡,越发走近,就越发有一种高大神圣之感。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我,这幢建筑呈四方型,基座四边和建筑高度都是40米。但看上去,因为视角效果高显然要突出一些。
精美的建筑除了令人震撼之外,往往会贯穿设计者的理念,建筑自己本身会说话的。先民纪念堂就是这样一个建筑,走近它,便有一种不断想“读”下去的欲望,虽然不足百年,但一看上去却历史厚重,成为活着的历史文物。虽然语言不通,文化迥异,但美是相通的,建筑语言就是世界语言。
进得大门,便可看到一个圆形大厅——英雄大厅。大厅有4扇巨大的拱形镂空窗户,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暖暖的黄色。
英雄大厅为上、中、下三层,一楼大厅在中层,内壁四周墙上嵌了27块汉白玉浮雕,这些浮雕反映了南非著名的玻尔战争全过程,每一幅浮雕都讲述该战争中一个完整故事。当然最为著名的,就是南非人大迁徙的情景。
圆形的内墙是一圈白色大理石浮雕——据说这组92米长的大理石浮雕,特地在意大利经过无数艺术家的艰辛努力方得以完成。这组浮雕生动地表现了南非人迁徙、被杀戮、征战、争取解放等过程……这一切,与地下室里移民先驱们当时生活、学习和工作物品的展览厅和世界著名的纪念塔礼堂无形中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先民纪念馆的“主轴”。
大厅正中间有个直径为数米的大圆孔,站在圆孔边沿,可以看到底层中心处的圆形图案里,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物体,走近一看会吓你一跳,原来那是一口石棺——衣冠冢。
原来这个象征性的墓穴,是作为布尔人祖先永久的安息之地,接受南非人的祭奠和顶礼膜拜。余以为,这样的表达无论是东西方还是黑白人种,无论是文化背景的不同还是风俗习惯,都有一种殊途同归之感。
无论从精神上讲还是从地理上讲,这里都是整个纪念馆最神圣的地方,是纪念馆的“心脏”,也是纪念馆的高潮部分,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他”徐徐展开。
我们也能感受到,建筑设计家们在“这一点”上,真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当我从解说员的口中得知另外一个“背景”时惊得张大了嘴巴。
每年12月16日正午12点的时候,纪念馆就会出现一个十分奇特的景象——这一刻,阳光会准时穿过纪念塔穹顶的特别通道,直接“射”到纪念馆最神圣的“心脏”——石棺之上。
为什么会在12月16日这天出现这样奇特的景象?12月16日是个什么样的特殊日子?
翻阅南非不长的历史便可获悉,12月16日在南非原称“丁冈日”或“誓言日”,是为了纪念1838年的这一天,向北迁徙的南非布尔人(荷兰人后裔)打败祖鲁王丁冈、夺取了南非内陆大片土地而设立的。也正是这一天,布尔人手握长枪对付手持长矛的祖鲁人,使祖鲁人的鲜血染红了恩康河。
1994年新南非政府成立后,这一天被改名为“和解日”,寓意是希望南非黑白两大种族面向未来,和平共处。
原来,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出来的,阳光孔道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建筑物顶部有一个十分狭小的开口。此刻,科学与宗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以阳光为媒,寓民族和解。一“主轴”,一“心脏”,从两个维度让来自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受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大厅的地面是大理石的,站在纪念馆最高的地方向下看,大厅全景尽收眼底,如果你不停地动,眼前就会出现一种幻觉,好像大厅的地面变成了水面,一圈一圈的涟漪向四处蔓延开来。
我缓缓靠近大厅,走近那个带有几分神秘的圆圈,再走近那更为神秘莫测的“心脏”,定睛一看,方发现那石棺是用红色花岗岩做的,上面还工整地刻着一行英文——“ons vir jou, suid-Afrika”。“一切为你——南非”,不知为何,顷刻之间,我竟眼噙热泪。
在一排挂毯镶的玻璃框里,有一件针织品上描述着大迁徙时期的场景,解说牌上写着 “织锦”,据说是9个妇女用了8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的。大厅里还有一幅画,是用三幅画拼接起来的,讲述的也是大迁徙中发生的故事,画的名字和空棺上面的字一样,也是“一切为你——南非”。
其实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关系,我不知道这样的感动还有多少。那些入情入理,从一些些小的点和草根人物出发,然后用世界语言去表达,让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做法,应该给我们很多启迪。
乘坐电梯,我登上穹顶,上面的通天小窗口已经近在咫尺,我向上望了望,又向下俯视,那特殊的石棺显得深邃莫测,遥不可及,几扇大的窗户和比利时进口的玻璃,格外晶莹剔透,增加了些许神秘感。
此时我似乎明白了,建筑者为何特意将电梯留在肩部而没直接到顶部,是为了专门留下最后十步石梯,让来者特地一步步登高,感受其间的莫测与伟大。
从穹顶再到顶层廊道,设计也很是考究,一块块看似粗糙的石头,金字塔般精致地砌在一起,很有气势,让人置身于这石林之中,就是来体验渺小的。漫步廊道中,有一种走进时空隧道之感,廊道尽头就是观景台,廊道的设计很有意境。在观景处,比勒陀利亚城市风光一览无余。
惊讶和启迪还在不断地冲击着我,直到走出纪念馆,绕馆一周,我目击着纪念馆四角那神圣的雕像,再一眼洞见外墙内侧雕刻的64部牛车时,耳畔响起解说员轻言细语的声音:“我们所在的纪念馆位置,正是大迁徙结束的地方……”我不禁为之一颤,这个构思太完美了。
围绕着纪念馆主体建筑的圆圈外墙,雕刻有真实般大小的64部牛车,每一辆马车高2.7米,那些北上的布尔男人用牛车围成一个圈儿,将妇女儿童放在中间,依托“牛车掩体”,使用手中的火枪,射杀为保卫家园而战的祖鲁黑人。
这些雕塑用64部牛车列阵似的突出表现,也正是纪念馆的宗旨所在。因为先民纪念馆的建立,正是为了纪念南非历史上著名的“牛车大行进”的民族大迁徙而修建的——19世纪30年代,布尔人在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排挤下,成群结队从南非的南部向北转移,历时三年之久迁徙来到这里。
远远地,你必须仔细看,才能看到墙上雕刻的那些牛车。
精彩还未停止脚步。主体建筑四周每个角上都塑有一尊石人,每人足有五米高,这四只角的四尊彪形大汉,形如我们传统门神里的四大门神,站在底部须仰视才见。四人中有三人是普通建设者的形象,一人便是比勒陀利亚,其间的喻意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作为南非史上的一个伟人,比勒陀利亚志与普通劳动者一样,进入历史,也进入不朽。
铭记历史
这幢建筑建成的时间我们中国人很好记住——1949年。
事实上,以这样的方式让后人记住先贤还有很多,比如美国的华盛顿纪念塔,比如法国的先贤祠……21世纪开启之年,我有幸到法国并去过先贤祠,其建筑上面的文字感动着无数人,同时也让我深深地铭刻于心——“Aux. grands hommes,laPatrie reconnaissance”(意即“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
人死了,便住进了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
然而,先贤祠属于例外。去到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很多是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有的相距千山万水,有的相隔数代。就像我们,积攒数年甚至数十年,千里迢迢去看欧洲的文明,去看那些为文明奠基的伟人: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莫奈、德彪西等等一大堆在我们想象中的名字。
严格而言,这应该算得上一个南非白人“移民纪念馆”。
直到1994年曼德拉当上总统之后,特地将先民纪念馆重新作了诠释——称这是消除黑白种族争端、永葆和平的见证。
从解说员口里我知道,对于此前的南非统治者而言,这里是纪念荷兰统治者的先民们。据说此前黑人是近不得半步的,一律拒之门外。
曼德拉一直以非暴力的温和派而著称,或许这与他那18载牢狱生涯莫不关系。试想,18年的磨砺能把一个小伙子变成一个糟糠老头,还磨不平内心深处的棱角?
让世界游客来此一游并昭告世人,让人了解并记住那段历史……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真可谓用心良苦,效果显著。
事实上,这也是来南非的人们所热切渴望了解的。漫步260多级台阶,比勒陀利亚城市景色尽收眼底,另外一座小山头的总统府在金色的阳光下赫然醒目,与先贤祠遥想对视,难道这是刻意的安排?
比较有意思的是,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一是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是总统府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所在地;二是立法首都开普敦,是国家议会所在地;三是司法首都布伦方丹,是国家最高法院所在地。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将权力分别下放到三座城市;三权分治,分别在三个地方治理国家。一个国家,三个首都,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站在先民纪念馆的最高处遥遥相望,比勒陀利亚半山之上的总统府清晰可见,地面上看,这种高高在上且气度非凡的建筑显得霸气十足,总统府也就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然而身处先民纪念馆的云端看过去却完全可以平视。总统府是欧式建筑,正面的主体建筑是半圆形的两层花岗岩楼房,在半圆形直径的两端各有一个类似教堂钟楼的方体圆顶的建筑物,在每座“钟楼”的一侧又有一排与对面的“钟楼”一侧相对称的二层楼房与之相连。
总统府下面有一个很大的草坪兼花园,这既体现一国之尊,也成为各地游客到此一游的绝佳景点,拉近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有点像美国的白宫,你可以无限度地走近它。
可以说,作为一个历史的储藏所,无论是地理位置、设计理念,还是景观配置、营销策划,先民纪念馆无疑都是成功的,它甚至可以成为世界博物馆的一个经典范例。
而先民纪念馆给予我、震撼我的,却比想象的还要多。
今天,先民纪念馆是南非参观人数最多的遗址类景点,也是南非排名前十位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2006年它还荣获“非洲最佳博物馆称号”。
深藏着一个厚重南非的先民纪念馆,你的奇迹还不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