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辛梦瑶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ommittee, Architecture Society of China,简称ASCMCC)成立大会于2016年3月16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修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委书记边兰春到会并致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世界建筑》编委会主任庄惟敏为成立大会发来贺词。
成立大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世界建筑》主编张利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建筑师》主编黄居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世界建筑》前主编王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建筑细部》中文版主编孔宇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建筑学者、建筑评论人葛明,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学者、建筑评论人王昀,建筑学者、建筑评论人、策展人冯路到会并发言。最后,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学报》主编周畅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的成立发表了感言。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是根据建设学科领域的划分和建筑领域学术研究的需要组建的学术性组织,由中国建筑学会直接领导。在当今以文化软实力争取全球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国内外建筑语境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传播和输出中国建筑价值观,赋予中国建筑师群体新的竞争优势,组建并成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2015年下半年,中国建筑学会批准了成立下属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的申请。该委员会的成立代表着中国学术型建筑传媒自此拥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以及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学术活动的空间。
成立后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将以树立中国建筑文化自信为使命,力图扩大中国当代建筑在国际建筑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自主话语权,实现中国当代建筑的自主、自强;以推进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媒体的繁荣发展为核心,联合国内各建筑媒体单位和媒体从业者,以见证、记录、传播、审视、互动等多种形式积极介入并影响中国当代建筑的实践;以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己任,扮演好建筑学科知识与信息传播的先行者和整合者的角色,梳理、传承、推广学术思想、行业理念和先进技术,搭建行业内外的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建筑、城市的认知程度,以媒体自身的话语能量,促进中国建筑文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具体体现在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学术传播、促进建筑行业内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拓展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力等几个方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特设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4名、特邀顾问委员5名,初设委员54名,其中到会委员及委员代表共计70余名。委员构成包括全国各重要建筑传媒的负责人、知名建筑理论学者与建筑评论人、策展人等。委员名单今后会根据学界需求陆续增补。该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社,秘书处设常务秘书2名,财务1名,均由理事会任命。
成立大会上,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的成立,代表着学会对于建筑传媒工作的重视,希望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中国建筑传媒形成合力。衷心期待通过我们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与思想能够产生真正的国际影响力,打开中国建筑文化自立自强的新局面。”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学报》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周畅在发言中表示:“今天,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国的建筑媒体将以新的姿态应对我们中国建筑的发展,将以新的面貌面向中国建筑。在建筑创作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传统建筑媒体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周畅副理事长还在发言中对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提出了四点建议,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以及时报道我国建筑创作和建筑学术的研究成果为己任;应积极引进国际建筑界新的思想和新的设计作品,加强各建筑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希望建筑媒体进行差异化发展,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各个媒体要突出各自特色、做好自我定位。”
2016年3月16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
2016年3月31日,英籍伊拉克裔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图1)病逝于美国迈阿密,终年65岁。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977年毕业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毕业后进入其导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主持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工作,1979年在伦敦创立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扎哈·哈迪德对于线条的独特运用在早期的香港之峰俱乐部(1983)等作品中即有体现,随后德国维特拉消防站(1993)使其蜚声国际,而其近期的广州大剧院(2010)、伦敦水上运动中心(2011)、北京银河SOHO(2012)等作品也获得了广泛关注。扎哈·哈迪德也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2004)和RIBA皇家金质奖章(2016)的女性建筑师。
2016年2月27日,法国建筑师克劳德·巴夯(Claude Parent,图2)于其故乡巴黎塞纳河畔纳伊市去世,终年93岁。巴夯曾师从勒·柯布西耶,其建筑思想试图以一种“不平衡感”来使人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作品涵盖教堂、核电站、购物中心等,被称为乌托邦现代主义建筑师。1963年,巴夯与哲学家、文化批评家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共同构建并实践了“倾斜建筑”(Oblique Architecture)理论,对后世许多建筑师产生了影响,如让·努维尔、扎哈·哈迪德、丹尼尔·里伯斯金等。巴夯生前是法兰西学院(L' Institut de France)院士,曾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司令官勋位、法国国家建筑大奖(1979)等。
2016年3月4日,美国建筑师珍妮·甘(Jeanne Gang,图3)凭借阿克斯中心(Arcus Center)在《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主办的“2016女建筑师奖”中获评“年度建筑师”。一同入围的还有墨西哥建筑师塔蒂亚娜·毕尔巴鄂(Tatiana Bilbao)和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中国waa未觉建筑联合创始人张迪也凭借MOCA银川当代艺术博物馆获得提名。珍妮·甘是甘建筑工作室(Studio Gang)的创始人,以大胆且富于功能性的可持续设计著称,曾获得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提名。《建筑评论》主编克里斯蒂娜·默里(Christine Murray)称:“评委们尤其钟情于阿克斯中心的建筑构造及表面肌理。”“女建筑师奖”自2012年首次评选以来,至今已有6位女性建筑师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近日公布了2016年AIA青年建筑师奖(Young Architects Award)的评选结果。该奖项已开展23年,授予从业经历未满10年的、对行业有重要贡献且具备特殊领导力的青年建筑师。本届的12位获奖者为:塞特·安德森(Seth E. Anderson),明迪·奥斯特(Mindy Aust),埃林·卡拉尔(Erin Carraher),鲍勃·甘泽(Bob Ganser),埃米·考拉尔(Amy L. Kalar),宇岳·罗(Yu-Ngok Lo),凯伦·卢(Karen Lu),谢尔比·莫里斯(Shelby Morris),凯里·内格尔(Carey Nagle),丹尼尔·舍菲尔(Daniel J. Scheaffer),卡丽莎·什罗克(Carissa Shrock)和斯特凡妮·西尔克伍德(Stephanie Silkwood)。颁奖典礼将于2016年5月在费城举行。
2016年3月25日,“建筑之名非常建筑泛设计展”(图4)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首层的创意延伸空间(power station of DESIGN,简称psD)开幕,并举办了以“本体的建筑——关于‘人、建筑与X’的一场遭遇式讨论会”为题的研讨会。展览全面展示非常建筑事务所的近期设计实践及艺术创作,涵盖建筑、家具、产品、服装、首饰、影像、出版物等7个门类,探讨一种由建筑学的思想方法衍生出的泛设计可能。psD由张永和及其团队担任室内设计,以工作坊为原点,将教育-展览-产品-休闲串联成一个有机生产链,形成“自学+自治”的体验性空间。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2016年5月29日。
2016年3月12日,“格物”展(图5)在上海OCAT上海馆开幕。此前,“格物”设计研究工作营由鲁安东、冯路和窦平平策划。2015年7月,10位参加人在8天时间内围绕南京老城南的花露岗地段进行设计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成果。“格物”展由冯路策展,由工作营的发起人与参与者共11位学者——丁垚、窦平平、冯江、冯路、郭屹民、李兴钢、鲁安东、唐克扬、张斌、张利、周凌——一同参展,以丰富的形式展示了工作营的相关成果。开幕式上,策展人冯路、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教授分别致辞。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5月15日。
2016年度“设计上海”(图6)于3月9-1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展会的规模相较以往更大,有超过300家展商参展,展览空间约20,000m2;内容上也有进一步提升,中国设计师和设计品牌的比重增加,成为许多中国设计新人的发布窗口。展览空间分为当代设计馆、“精典”设计馆、限量设计馆3个部分:当代设计馆展示当代家居的前沿设计,“精典”设计馆展示代表中西方百年历史和传统工艺的品牌,限量设计馆展示限量版新锐设计等。展会期间还举行装置艺术展示、设计论坛及众多晚间设计活动。设计论坛的主题为“设计的语言”,探寻如何将本土文化及历史融入到国际领域中。
近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胡恒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组委会邀请,将参加2016年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时-空-存在”平行展。该展每年举行一次,邀请全球40个国家共100名建筑师共同探讨基于建筑学的人类存在问题。“盘丝洞2016”(青铜装置作品,图7)将于2016年5月28日至11月27日在叹息桥边的本博宫展出。“盘丝洞2016”是对当代建筑空间、展览空间、文学空间、心理空间的一次综合,并对时/空间概念的表达及诠释的极限与边界进行思考。
2016年3月30-31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期间的“主动式建筑研究与实践分论坛”(图8)中,丹麦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能源与环境)拉斯·埃斯基尔·詹森(Lars Eskild Jensen),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国际联盟主席库尔特·埃米尔·埃里克森(Kurt Emil Eriksen),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院长徐伟,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演讲,各自分享了研究成果与经验。演讲内容可参见论坛协办方威卢克斯官方微信。
2016年3月19日,由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历史名城与青年一代: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民间志愿团体工作交流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举行(图9)。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敬为论坛致辞,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地理中旅行&乾隆地图、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爱上百万庄小组、我们聊建筑、旧城吃喝玩乐地图等民间志愿团体,以及白塔寺社区营造中心和大栅栏更新计划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演讲,分享工作经验的同时,对于如何合理地保护更新北京旧城以及如何改造保存近代历史风貌建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2016年4月3日,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黄帝陵基金会主办、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天地之间——张锦秋建筑思想集成研究》首发仪式在西安举行(图10)。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修龙,何梁何利基金会秘书长段瑞春,黄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晓安,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集团执行总经理周文连出席并致辞。全书分为永耀星空、传承创新、探索之旅、阅读大师和评论集萃5个篇章,梳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半个多世纪的建筑创作与实践,结合她对和谐建筑及城市特色的理论研究,初步整理出张锦秋院士系统的建筑思想,汇集了新时期建筑界对于“继承与创新”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是一部对张锦秋院士建筑历程研究的专著。
2016年2月15日,意大利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就组建一个特别文保专案组在巴黎签署了协议(图11)。此协议源自2015年10月意大利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一项提案。该专案组的任务范畴包括保护及修复在战乱、自然灾害中遭到破坏的艺术、文化古迹及文物。此外,一个文化遗产专家的培训中心也将在意大利都灵成立。团队初始成员包括30名专门负责艺术盗窃案的探警,以及30名考古学、艺术品修复及历史学的专业人员。该协议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遗产保护联盟(Unite for Heritage)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面对文化遗产遭受的威胁不断扩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呼吁其他国家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以加强国际社会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