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514700)陈洪东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较为常见,起病急、发展快,致死致残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病症会随着年龄递增其发生率逐渐升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本次就2014年10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对象展开研究,现分析如下。
附表1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情况分布
附表2 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的检出阳性情况
1.1 病例资料 选2014年10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8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均在38~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6.8)岁。根据患者的危险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得分小于4分者为低分组,有48例,得分高于4分者为高分组,每组32例。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本次研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的患者。
1.2 方法 标本采集: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共三管,一管血常规标本用含ETDA-2K抗凝剂试管准确取血至2mL刻度充分摇匀。另两管为普通生化管各抽血3mL进行离心,分离静脉血血清两小时内分别检测肌钙蛋白Ⅰ和CKMB。
检测仪器与检测试剂:血常规检测仪为希森美康XE5000。梅里埃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贝克曼DxC800生化分析仪检测CK-MB结果,并对各种仪器配制相应的配套试剂,包括各种质控品与校准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每个项目分析检测。
1.3 心肌梗死的危险评分方法 首先,患者的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则评为零分,若大于75岁的则评为3分;在患者入院后进行血压测量,收缩压小于100毫米汞柱则评为3分;患者的心率在100次每分钟以上的评为2分。若患者为女性则得1分。根据此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分组及低分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检测后的血细胞指标及肌钙蛋白Ⅰ与CK-MB检出阳性指标,比较两组的指标诊断意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1][2],各患者的指标检测情况以(±s)表示,行t检验。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Ⅰ与CK-MB检出阳性情况以(%)表示,行x2检验,对高低分两组患者的检查数据进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标准。
2.1 对高低分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进行观察,低分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比值进行对比,低分组要明显低于高分组,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如附表1所示。
2.2 分析高低分组的心肌肌钙蛋白Ⅰ和CK-MB阳性检出率,低分组要低于高分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如附表2所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属于危险性较高的病症,在老年人中多发。其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血管逐渐脆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破裂,并且会继发性的形成血栓,从而导致患者发病。通过对血常规,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能够发现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积极作用。
在血常规的指标检查中,血小板计数是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2],此次的数据研究中显示出,高分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要高于低分组患者,集合血小板计数指标,表明高分组患者极易形成血栓。并且在数据研究中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观察,高分组要明显高于低分组,由此可见,得分越高的患者,机体更容易形成血栓[2]。并且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敏感度要强于血小板计数。可见,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转归期的敏感性指标。
此次研究也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冠状动脉轻重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心肌肌钙蛋白I属于肌钙蛋白的亚型,且肌钙蛋白I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使得其对心肌的特异性极高。并且心肌肌钙蛋白I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游离在胞浆中,其他结构蛋白则固定存在肌原细胞当中。通过对心肌肌钙蛋白I的检查可以检测心肌细胞的健康状态。此次研究对比高低分两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Ⅰ与CK-MB检出情况,高分组要明显多于低分组,说明心肌肌钙蛋白Ⅰ与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症诊断中的敏感度较高,而CK-MB检出指标对坏死的心肌细胞特异性较强,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梗死病症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总之,血常规和心肌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比值与心肌肌钙蛋白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的检测指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