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区域格局与产业发展】
河南构建“1+1+3”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河南“十三五”规划中“一极三圈八轴带”的战略构建,体现了城市群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要求,符合河南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也有利于对接和放大国家区域政策,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但是,践行全新发展理念,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协调发展新格局,还需要充分兼顾资源型地区、传统农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区的发展。未来5年,河南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省情及当前经济形势,并充分借鉴全国及其他省区的经验,按照“重点优先,协同推进”的原则,确立起“1+1+3”基本架构,形成“一极、一群、三板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区域发展;区域布局;中原城市群
成员:刘云,耿德建,朱攀峰,赵祯煜(郑州450003)。
改革开放之初,河南省实际上并没有专门的区域战略,一直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才开始意识到需要从整个空间上来考虑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形势。从此之后,河南省进入以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确立、布局、扩容等为主要线索的重点地区优先发展时期。
(一)区域发展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期——四大板块
1.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概念,并围绕这一主题,作出抓好郑州商贸城建设,将中原城市群逐步建设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经济密集区的部署。《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增强郑州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继续建设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和开封为重要支撑的中原城市群。
2.四大板块的区域格局成形
2003年颁布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首次对中原城市群的地位进行了明确阐述,强调要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主旨下,按照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出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豫北地区、豫西和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四大发展板块。其中,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目标要求是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三市,豫西和豫西南地区是指三门峡和南阳市,这两个板块发展水平居中,目标要求是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上,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黄淮地区主要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市,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同时也是一个传统农区,目标要求是加快农区工业化步伐,力争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3《.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颁布
2006年,河南省正式颁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原城市群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到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确立其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2006年颁布的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全盘贯彻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布局。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经过几年不懈努力,黄淮四市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4.中原城市群初次纳入国家战略
在2009年颁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中原城市群被列入中部5大城市群之一,要求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河南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时期——中原城市群两次扩容
1.中原城市群第一次扩容: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区域框架
四大板块的区域布局在河南“十二五”时期没有得到完全贯彻,仅保留了中原城市群的表述,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四市的概念没有继续沿用。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一极两圈三层”的战略构想,把范围由原来的9市扩大到全省18个省辖市。“一极”就是在郑汴一体化的基础上,打造“郑汴新区”,作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两圈”就是以郑州现代化交通枢纽为核心,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就是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交通圈”内的区域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的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辐射周边地区,作为辐射层。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立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协调推进中原城市群与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以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进一步明确将河南省18个省辖市纳入中原城市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中原城市群第二次扩容:中原经济区所有省辖市纳入中原城市群
2012年颁布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及有关文件,将中原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套合,提出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区域9个城市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提出,依托以客运专线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强化“米”字形发展轴节点城市互动联动,促进中原城市群扩容发展,把中原经济区所有省辖市纳入中原城市群,涵盖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5省30个地级市10个直管市(县)。
之后,中原城市群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该规划在中西部地区聚焦4大城市群,提出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十三五”时期河南区域发展格局的新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
201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指出,要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空间格局。其中,“一极”就是郑州都市区;“三圈”即:以郑州为中心,涵盖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8个中心城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南阳、三门峡等9个中心城市的1小时紧密圈,涵盖中原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1个半小时合作圈。“八轴带”即:郑州—三门峡沿陇海西向发展轴、郑州—商丘沿陇海东向发展轴、郑州—安阳沿京广北向发展轴、郑州—信阳沿京广南向发展轴、郑州—南阳沿郑万西南向发展轴、郑州—濮阳沿郑济东北向发展轴、郑州—焦作沿郑太西北向发展轴、郑州—周口沿郑合东南向发展轴。
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区域,在这一背景下谋划区域发展布局,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如何强化重点地区发展,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保持或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活力和优势;第二,如何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缩小区域差距,或者如何避免区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明显不均衡问题;第三,如何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接和放大国家区域政策、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等发展要求体现在区域布局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立足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从工业化进程看,河南省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制造业总值比重均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末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见表1)。从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城镇化率正处于30%—70%的快速城镇化期间,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6.6%,“十三五”时期将要跨越50%的拐点,2020年将要达到56%,城镇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来看,作为中心城市的郑州市,其首位度和四城市指数在2011年才跨过捷夫标准值(二城市指数为2,四城市指数为1),而且波动很大,城市群依然处于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全面进入扩散发展阶段(见表2)。综合来看,河南省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聚焦重点地区发展,依靠重点地区的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表1 河南省工业化不同阶段主要指标的标志值
表2 郑州市城市首位度
2.服从和服务于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
根据河南省“十三五”规划,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河南省依然是一个欠发达经济体,依然执行的是一种追赶型战略。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保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依然需要重点地区的发展和带动。
3.有效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
从全国“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看,河南省的GDP总量稳居31省份第5位,前4位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都属于沿海地区,河南作为唯一一个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挤进第一方阵,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是从未来一个时期的形势看,河南省在全国区域地位的提升,既有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尤其国家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一北一南”两大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对居中的河南会形成较大的压力;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周边城市群的布局和发展,也会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区域经济发展不进则退。保持和提升河南的区域地位,也必须继续突出优势地区、重点地区的发展。
4.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河南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结构全而不优的问题日益凸显,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偏重,煤炭、有色、建材、电解铝、化工等全国性产能过剩行业占比高,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产业总量还不大,产业依然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这一问题在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当前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如济源市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回落,从2013年的增长6.8%下降到2014年的4.4%、2015年的2.8%,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也从2013年的19.9%下降到2014年的11.0%、2015年的0.5%。其次,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二产占比高,二产中资源型工业比重大,尤其是传统产能、落后产能大,去产能任务繁重,转型升级困难多;新兴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新旧主导产业的成功接替需要一个过程。再次,资源环境问题凸显。由于长期过度开采、无序生产,资源型地区普遍面临着产业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地质灾害隐患多、资源枯竭等问题,生态治理和环境恢复的任务艰巨。此类资源型地区包括7个省辖市,人口、面积和GDP分别占全省的21.6%、23.0%和24.7%,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问题区域。谋划未来5年区域发展格局,必须考虑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问题。
5.明确和强化新一轮引领发展区域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新常态下推动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对而言,中原城市群核心圈(9市)中,除平顶山、焦作、济源3个资源型地区外,其他城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创新发展能力较强,开放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转型步伐较快,发展势头较好。同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枢纽、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正在申报的自贸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都叠加在这一区域,是河南省新一轮发展的高地。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该区域发展依然面临着内外“双紧”的局面。从外部看,这一核心区域明显处于沿海三大城市群极化效应覆盖之下,能够调动和集聚的只能是次一级的要素,如何在这种压力之下实现崛起,面临巨大挑战。从内部看,由于这一核心区域与周边地区共同处于沿海三大城市群经济势能的覆盖之下,在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省内不同地区面临的机会没有明显差异,该区域的相对优势并不突出,区内集聚能力又受到影响,核心圈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面临挑战。践行全新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该地区的引领地位,对外提升形象和竞争力,对内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6.缩小地区差距
在河南省的区域格局中,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5市具有双重特性,既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落后区域,也是农产品主产区。长期以来,这一地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局面一直没有改观。2014年5市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28%,相当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圈5市的48.9%,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变动,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内粮食价格较往年明显下跌,农民种粮收益减少。这就使得传统农区发展陷入了双重困境,一方面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势下,依靠近年来简单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子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长期依靠过量投入,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增长的路子难以为继。5市粮食产量占到全省的60%,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传统农区在肩负起农产品供给主体功能的同时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是我们在谋划区域发展格局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对“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分析评估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河南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历程,对照现阶段布局河南区域发展需要满足的条件,不难看出,“一极三圈八轴带”体现的是一种城市群和轴带引领、重点地区优先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这一布局具有较好继承性,符合城市群的结构特征与开放空间布局,符合国家政策与定位,符合河南省发展阶段与目标,有利于提高河南省的区域地位;但同时,这一构建没有兼顾资源型地区、传统农区、落后地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区的发展。
1“.一极三圈八轴带”的优势
一是具有较好的继承性。河南省自“九五”时期提出中原城市群9市的概念,到2006年颁布《中原城市群规划》,整整用了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又进行两次扩容,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首先扩大到全省18个地市,继而与中原经济区套合,扩大到河南省周边地区。“十三五”规划提出“一极三圈八轴带”的新构建,与这个演变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符合城市群的结构特征与开放性空间布局。如前所述,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城市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自己的经济中心,中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不断变化,没有明确的边界,在空间上呈现出圈层或轴带型的开放型结构。很显然,“一极三圈八轴带”完全符合这些特征,是一种极其典型的城市群战略构架。
三是符合国家政策及对河南省的定位。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最早通过《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入国家战略,之后又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进一步进入国家战略。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不仅要继续强化沿海三大城市群的优势,提高国家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还要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5大城市群,进一步强化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撑。很显然,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的部署中,国家把中原地区城市群发展放在了加快培育继而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位置。因此说,“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布局完全体现了国家的区域政策。
四是符合发展阶段与目标定位。“一极三圈八轴带”布局本质上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思路,是一个核心、核心圈和轴带先行集聚发展的思路,因而也是一个重点地区优先发展的布局。符合河南省工业化任务依然没有完成的现状,也符合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五是有利于提高区域地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低,中原城市群发展依然没有完成向扩散阶段的过度,保持和提高河南省的区域地位,一方面要强化中心城市和核心圈的集聚能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开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聚合生产要素,扩大市场范围。“一极三圈八轴带”既强调增长极和核心圈的集聚和带动,又沿着交通轴带对产业带进行放射型布局,内聚外联,体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提升河南省区域地位。
2“.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劣势
依据区域经济生命周期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发展会经历现代化前、起飞初期、高速增长、平稳增长与衰退五个阶段。将河南省的经济类型区对号入座,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内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漯河6市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之后将进入平稳发展区间;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资源型城市进入衰退阶段;南阳市和黄淮四市,处于起飞期。
当前,伴随发展阶段的跃进,各种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不断呈现。河南省传统农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于落后区域,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医治落后病,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资源型地区传统支柱产业衰竭,需要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医治萧条病,重新焕发活力;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核心圈6市依然处于高速增长期,必须加快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避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膨胀病,继续保持和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河南省按照“区域协同、城乡一体,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的要求,描绘出了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一新格局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提升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新十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核心增长区域,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最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第二个层次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强调要发挥新型城镇化“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很显然,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走的是重点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路子,而这个重点地区就是中原城市群的扩容版,就是“一极三圈八轴带”。所以说“一极三圈八轴带”是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建,体现了城市群发展的一般特征,但不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布局,因而也就无法很好地兼顾资源型地区、落后地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区的发展。区域政策一般是针对各类问题区域展开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区分问题区域,进而分区施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极三圈八轴带”不能完全满足“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的要求,还需要依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区域谋划。
(二)全国和外省区域与城市群布局情况
从“十二五”以来的情况看,全国和大多数省份都按照既强调重点优先发展,又兼顾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类型区的原则,选择了一种复合式的城市群(经济带)与经济类型区套合的结构,即作为经济区的城市群或经济轴带,叠加覆盖全区域的经济类型区或区域板块。
一是全国区域布局——“3+4”结构。其中“3”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4”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具体表述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是广东区域布局——“1+4”的结构“,1”是珠三角城市群,“4”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即珠三角、粤北山区和粤东、粤西东西两翼。其中珠三角发展水平最高,粤东和粤西次之,粤北山区最为落后。
三是江苏省区域布局——“1+3”的结构。“1”为长三角城市群,“3”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苏南和苏中属于长三角北翼核心区范围,也是江苏省的经济核心区。其中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中次之,苏北地区则较为落后。
四是陕西省区域布局——“1+3”结构,“1”是关中—天水经济区,“3”是关中城市群,陕南和陕北。其中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的经济核心区,增长极区域。陕北是革命老区,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定位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示范区。陕南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围绕绿色、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五是湖北省区域布局——“2+2”结构。第一个“2”是中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第二个“2”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地域。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的经济核心,基本涵盖了鄂东所有城市。在这个城市圈内部,主要是武汉发展总部经济,向周边8市转移一般加工业。
(三)调整优化河南区域发展布局的选择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河南省情及当前经济形势,并充分借鉴全国及其省区的经验,按照“重点优先,协同推进”的原则,未来5年,河南省应确立“一核、一群、三板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即“1+1+3”结构。
1“.一核”就是郑州市都市区
设立这一层次主要是因为,河南省在全国城镇化格局中处于沿海三大城镇化群极化扩散效应的覆盖之下,周边地区又面临关中、武汉等城市群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的“压迫”,同时还面临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培育中西部新增长极和多项国家战略的机遇,提高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必须继续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充分借鉴外部动力的同时,继续培育和增强内部动力,把郑州市培育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
2“.一群”就是中原城市群
从空间结构上看,中原城市群形成“一极三圈八轴带”布局。按照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向心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建设,构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1个半小时合作圈。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把中原城市群培育成为国家级城市群。
3“.三板块”就是引领发展区、转型发展区和新兴发展区
一是引领发展区。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漯河6市,面积4.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24万,分别占全省的26.9%和35.2%。该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创新资源比较密集,是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区、区域中心城市所在区。未来5年,应发挥综合优势,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充任创新发展新尖兵,在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走在前列,重点加快提质发展,辐射和带动周边和全省经济发展。
二是转型发展区。包括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面积3.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4万,分别占全省的21.6%和23.0%。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旧常态下曾经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做出巨大贡献,但新常态下传统的支柱产业已经明显老化,去产能任务繁重,必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通过加快培育接续产业,重振昔日雄风,恢复往日活力。
三是新兴发展区。包括南阳市和黄淮四市,面积8.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39万,分别占全省的51.5%和41.8%。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占比大,但新常态下过剩产能负担轻,后发优势突出,尤其是2015年以来发展速度较快;而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看,该区域正处于起飞初期,下一个阶段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待引领发展区经由快速发展期进入平稳增长期后,这一地区将成为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
三大经济类型区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其中平顶山、焦作、济源既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圈的组成部分,又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引领发展板块和转型发展板块的交集区,是两大板块互动发展的链接带。漯河市既是引领发展板块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圈的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和经济交往又与作为新兴发展区的传统农区5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一个板块互动和群块链接的焦点区域。
未来一个时期,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依然保持着向好趋势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河南省上一轮经济发展曾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资源型地区已经显示出老态;发展条件较好的引领发展区或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在历经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也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区间;人口、面积分别占全省51.5%和41.8%的新兴发展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进而充当起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可以说,未来5年,能否实现平稳增长在转型发展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兴发展区,能否保持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继而提高区域地位在引领发展区。如果转型发展区走不出困境,引领发展区无法步入新台阶,新兴发展区又抓不住机会,完成不了面向快速发展阶段的阶段性跃升,河南省必将陷入长期经济低迷的泥潭,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实行分区施策。在进行合理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对三大区域板块制定分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方略,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区施策,走以集聚为主、兼顾均衡的“集聚—均衡”发展之路。
第二,启动国家级新区申报程序,继续打造区域增长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依据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演进的趋势,“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河南省应沿着重点地区率先发展的路子向前推进,继续打造区域增长极,做大做强郑州市。为此建议在落实好叠加在郑州市的各项国家级战略的同时,加快自贸区申报进度,同时开展申请国家级新区的有关前期研究,适时启动申报程序,继续强化引领发展区的优势。
第三,培育次级增长极,促进各板块协调发展。借鉴湖北等省的经验,与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相结合,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相对接,将安阳、南阳、信阳和三门峡设为次级中心城市,牵动转型发展区(资源型地区)和新兴发展区(传统农区)两大板块的发展。
具体地,将安阳市打造成为豫北经济中心和沿邯长—邯济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巩固和提高安阳、鹤壁和濮阳城市群经济板块的地位;将南阳市打造成为豫西南经济中心,扼守中原经济区西南边界,增强与襄樊、十堰等地的互动发展,同时对接郑(州)渝(重庆)发展轴;将信阳打造成为豫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沿淮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对接郑(州)合(肥)发展轴,同时增强与武汉城市群的互动;将三门峡打造为豫西经济中心和黄河金三角的中心城市,扼守中原经济区西部边界,依托郑洛三工业走廊,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增强中原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的互动。
第四,促进传统农区与重点地区互动发展,充分兼顾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促进作为新兴发展区的传统农区5市与引领发展区、转型发展区的互动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倾斜力度;促进重大农业生产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向这一地区集中布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走以集聚为主,兼顾均衡的“集聚—均衡”发展之路。
[1]张可云.论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2]金碚.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J].区域经济评论,2015,(3).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06-07-10)[2016-06-23].http://www.gov.cn/test/2006-07/10/content_332009.htm.
[4]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4-29)[2016-06-23].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1/04/29/010241505.shtml.
[5]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28)[2016-06-23].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6/04/27/010637981.shtml.
[6]大河网.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EB/OL].(2015-01-05)[2016-06-23].http://news.dahe.cn/2015/01-05/104042967_1.html.
Research of Henan Constructing“1+1+3”New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of Henan People’s Government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The strategic construction of“one pole,three circles,eight axis”in Henan 13th Five Plans,reflect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in line with the provin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goals.It is also conducive to docking and enlarge regional policies of China,and deal with the fierce regional competition.However,practicing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planning a new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also needs to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economic zones,such as resource-based areas,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In the next five years,Henan should follow the general rul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combine with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situation in the province,and fully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provinces of the country,set up the“1+1+3”basic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focus on priorities priority,promote synergy”principle,so as to form the new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one pole,one agglomeration,three plates”.
Regional Development;Regional Distribution;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F061.5
A
2095—5766(2016)05—0112—08
2016—07—15
组长:谷建全,男,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郑州450003)。
(责任编辑:文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