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是北林大最具鲜明特色的研究型学院,也是学校历史最悠久、师资最强、培养人才最多的学院。建院至今,学院经历了多次学科和专业调整,始终注重林学一级学科骨干专业学科方向的建设,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林业科技人才。我国多名“两院”院士,如沈国舫、张新时、李文华等均毕业于林学院,同时也培养了我国第一位林学博士,他们为我国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林学院立足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主战场,积极应对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个环节中,注重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决策、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文化支撑,率先践行,投身实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先锋带头和示范推广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林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探索分类分层培养体系,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森林资源类、森林保护、林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林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为全国农林高校提供经验借鉴。
(二)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提升林业人才培养水平
建设数十门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北京市精品课程各6门。近十年,主编、参编《森林生态学》、《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生态公益林管护指南》等学位及行业培训教材40余本。其中,《森林生态学》等7部教材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教材,《森林培育学》获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学院还利用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为首都地矿、冶金、医学、航空等院校学生开办绿色课程,成为首都高校普及生态文明的先锋。
学院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数十项,年均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50余篇,年均获批发明、专利十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纵向课题613项,在北方典型退化森林恢复、公益林结构调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可持续森林经营管理、重大森林有害生物调控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在国家“双增”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文明、绿色奥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改革和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创建理论研究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指导
依托林学院等优质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集合全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著名林学家沈国舫院士等多名专家力量,率先在全国农林院校中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和首个生态与健康研究院,建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专家智库,开展生态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理论、总体战略、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咨询,完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理论支撑。
(三)建设重点科研平台,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
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北京市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生物质能源研发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野外长期研究定位站,河北平泉和南方三明等6个综合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科研机构,遍布全国各地的实验基地23个,为国家林业发展和产业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四)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水平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30多个国家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专家互访、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机制。近5年,承办林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暨纪念林业教育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森林可持续经营国际学术研讨会、城市林业国际学术大会、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日森林可持续经营、短轮伐期林业生物质能源与碳交易潜力国际研讨会等重大学术活动30余次,拓宽国际视野,促进学科专业向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目标迈进。
学院坚持推行面向地方和行业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体系,组织专家学者主持和参与国家技术攻关,在生态环境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设有限集合V={1,2,…n},V是风险资产k组成的集合,k=1,2,…n,设ρ为风险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集函数,ρ:2V→R,若对∀S,T⊆V,T⊆S时有ρ(S)≤ρ(T),并且有ρ(S)+ρ(T)≥ρ(S∪T)+ρ(S∩T),则称ρ为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的单调非增次模集函数,这里V及其任意子集均可视作一个由风险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根据定义可知,对任意风险资产i,j∈V,不等式ρ({i})+ρ({j})≥ρ({i}∪{j})+ρ({i}∩{j})成立,即:
(一)围绕国家林业发展重大需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者
学院专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林业发展规划、灾害林业恢复重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估等一系列与国家生态安全、资源保护与建设相关的政策咨询和规划制定,获得有关方面的一致肯定。
(二)承担林业建设重大专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学院承办“首都生态林管护员行动接力计划”项目,历时5年,组织近千名学生参与培训,使全市4万多管护员达到生态林管护岗位初级水平。同时,发挥学科优势,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有效促进了地方林业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三)承担商务部援外培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者
2008年以来,5次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商务部“森林资源与可持续经营管理官员研修班”、“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官员研修班”、“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林业经营理念与实践管理官员研修班”,来自阿富汗、阿尔巴尼亚、斐济、越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1名官员参加培训。
(四)与地方及政府共建合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多次与国家林业局驻北京专员办、淄博市林业局、十堰市林业局等各地方林业管理部门合作举办培训与研修,进一步提升基层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共建生态环境、共建生态经济、共建生态文化三个重要载体,与北京市郊区多个村镇建立了“1+1”生态文明村,共同开展“生态村庄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大讲堂”、“城市森林健康”、“垃圾分类处理培训”等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校以来积淀了深厚的绿色文化底蕴,形成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绿色文化品牌,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作用。
(一)传承北林精神,成为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先行者
60多年来,北京林业大学逐渐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红绿相映”的育人格局和“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生态文明”的校风。林学院始终坚持“道法自然、树木树人”的院训,几代林苑师生秉承梁希先生“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绿色情怀,为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打造文化品牌,成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生力军
全院师生坚持31年面向首都市民开展绿色咨询,连续19年参加首都大学生“绿桥”系列活动,坚持9年参加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坚持4年开展“北林精神”传承礼仪式,连续3年开展“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宣讲活动。创建的“山诺会”“绿手指”等环保社团,坚持21年开展保护滇金丝猴、守护大雁、垃圾分类等数十项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绿色实践,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级媒体报道1200余次,影响数十万人。
培训首都生态林管护员
(三)构建媒介平台,辐射带动社会群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连续5年与贵州省政府、省林业厅、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合作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办森林碳汇、绿色增长与美丽中国梦、自然保护与美丽中国梦等为主题的分论坛,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位代表与会,初步形成共建共享的常态化发展机制,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被保留主题论坛之一,是传播中国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的高端交流平台。
鹫峰实验林场、标本馆、八达岭林场等校内外实践场所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面向社会和师生开展科普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首都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实习实践师生超过万人次。师生主建的标本室收藏各类标本达27万份,为我国森林珍稀濒危动植物标本收藏展示做出贡献,成为宣传我国林业系统履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国际公约成就的重要窗口。
2002年至今聘请了林丹、倪萍等86位知名文体明星担任“绿色志愿大使”,制作《绿色学府》、《绿色摇篮》宣传片,出版《绿色校园读本》等绿色传播系列丛书,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弘扬绿色文化,辐射社会公众。
未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将继续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林业行业主战场,发挥林业院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力军作用,继续推进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