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意义的数学变得有意思

2016-10-17 17:15崔蝶
江西教育B 2016年7期
关键词:游戏活动数学

崔蝶

数学游戏是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将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以游戏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下,“游戏教学”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的新热潮,很多教师将数学游戏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在参阅不同的教学案例以及实际教学体会中,笔者发现,游戏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游戏设计缺乏趣味性,不能引人入胜;(2)游戏设计单一,没有发挥人人参与的作用,是一种形式化的活动;(3)游戏设计复杂,但缺少数学味,课堂效率低。如何在低年级有效地开展充满童趣与数学味的游戏教学,让数学变得真正“有意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由教材到生活,增加数学游戏的情境性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给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他在接受访谈时曾说过:“数学是有意思的科学,数学课要讲得孩子们有兴趣。”如何让数学变得有意思,笔者认为数学游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是数学的显著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与结合,而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恰恰是连接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桥梁。低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在设计数学游戏时,教师若能将更多的生活素材融入到游戏中,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形象,使形象的数学游戏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的:“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

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一课,课始教师通常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采用模拟购物的游戏活动开展对元、角、分的实际运用。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使用模拟货币进行购物买卖,缺乏对真实买卖情境的感悟,可能造成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元、角、分单位之间的换算也不能充分地认识和强化。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使用规定限额的真实货币进行实际购物活动,学生们手持真实货币,必然对购物行为变得更加谨慎和细心,无形中增加了对教材知识点的认识和强化,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真实有用。

二、 由单一到多元,增加数学游戏的吸引力

美国著名科普学家马丁·加德纳曾说过:“向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智力题、教学游戏、笑话、悖论、魔术、打油诗,避免那些无用而呆板的东西,是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这句话不但是对数学游戏的高度赞赏,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增加数学游戏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数学游戏的多元发展。数学游戏的多元发展是让数学变得“有意思”的重要途径,所谓多元,不仅仅是指游戏形式多元,如竞赛、猜数、角色扮演、儿歌、手指操等;还有游戏题材多元,如可以取自生活素材、古今中外数学史、影视作品等。

数学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许多重要的数学成果直接源于数学游戏,如关于“数”的游戏有:中国的“百鸡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揭示了数字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不定方程的发展;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游戏有:七巧板、麦比乌斯带、华容道,通过直观的图形来解决问题;“博弈”的游戏有:五子棋、围棋、象棋、跳棋等。这些古老的数学游戏背后,均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游戏,拓展学生的思维,积累游戏教学的经验。

例如,由古代数学游戏演化而来的猜数游戏,它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的过程,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在认数教学中,猜数也是教材中常用的游戏环节,可以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环节:教师在卡片上写下数字72,让学生猜一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大了、小了”来提示学生进行调整。在猜数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胆地猜想后,再根据提示把数字适当地调大或调小,当数字被猜中时,学生们也表现得十分兴奋。笔者趁势继续开展了小组猜数和同桌互助猜数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字的理解,猜数的活动形式也不局限于口头回答形式,大家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抽签答题形式、抢答形式或书面回答形式等。小小的猜数活动一下子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感在多变有趣的游戏里得到培养和发展,对猜数的活动经验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

此外,2012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也融入了很多游戏素材,有竞赛形式的推箱子比赛、青蛙过河,也有充满趣味的小鸟送信、蚂蚁回家等,这些丰富的素材若加以创造性的利用和组合,充分发挥数学游戏的魅力和优势,既能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时巩固新授知识,形成基本数学技能,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无限兴趣。

三、 由浅入到深出,增加数学游戏的数学味

每一个数学游戏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无论数学游戏多么妙趣横生,其最终的目的仍旧是将数学思想传递给参与游戏的每一位学生,这是衡量数学游戏“有意思”的标准,也是开展游戏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将数学游戏蕴藏的数学思想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笔者认为,数学游戏的开展当由浅入到深出,从而饱含哲理,余韵绕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比较、推理、演绎、模型等思想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探索、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感悟体验得到的。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执教“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课时,充分把握了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化解了本课的难点,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让有趣的数学游戏充满哲理,发人深省,成为了数学游戏教学的经典案例。黄老师首先把学生分成了长江队和黄河队两支队伍,分别设计了3轮游戏比赛:第一轮比赛,让学生将抽中的数字按从低位到高位摆放,并依次进行比较;第二轮比赛,让学生先将抽中的数字放在千位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8个千比5个千大,比赛结果显而易见;第三轮比赛采用自由摆放的形式,由抽签者自己决定将每轮抽中的数字摆放在哪一位上,在自由摆放的过程中,学生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更加明晰。游戏比赛层次由浅入深,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在刺激、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积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经验,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感。

再如笔者执教“几和第几”一课时,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模糊不清,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在新授环节中学生认识几和第几的概念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游戏环节:请一组5名学生站成一排,从前往后数一数,说一说自己排在第几个,再从后往前数一数,说一说自己排在第几个,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排在第几的是谁,他的前面有几个人,他的后面有几个人。通过一组游戏的示范,再将游戏的难度提升,比如让学生去办公室的第几张桌子的第几个抽屉拿几支铅笔等,再以小组为单位仿照上述游戏自己出题进行活动。游戏的难度由浅入深,学生对游戏的思考也由简单变得深入,在对“几和第几”这种概念性知识认识把握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知识背后的思想和应用纳入了自己的思考之中。

数学游戏遵循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游戏还是一种催化剂,在游戏中散发出数学味,给枯燥刻板的数学增添了活力,让学生在有意思的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游戏迎合了新课程标准的“四基”精神,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喜欢
游戏活动数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爆笑游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