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人物的故事 讲述有温度的历史

2016-10-17 17:15刘伟清谢芳青
江西教育B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人物历史老师

刘伟清 谢芳青

笔者很喜欢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开创的新型的历史随笔,他为史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窥视历史的方式,即以大历史观,窥探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全貌。在2015山西太原的全国历史年会上,我们有幸观摩了来自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叶德元老师的优质课《风云儿女》,这节课有效地诠释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中西贯通、宏观建构、以小见大、以人带史,更多关注小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推动大历史的展现,带动学生对大历史的了解与深入,让原本高高在上、干瘪枯燥的历史变成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情境和形象,让孩子们实实在在触摸到、感受到有温度的历史。

【片段一】感悟“云泥”之别

叶老师首先展示了小人物陆绮芬的“良民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张良民证是1941年颁发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对沦陷区中国人民的一种管理方式。然后叶老师通过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陆绮芬当年过日本人盘查关口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小人物陆绮芬的心理:一个柔弱的女子,当她攥着良民证,在街上、在关口,甚至在家里,受到日军的盘查时,很可能是紧张与恐惧、激愤和颤抖共存的,因为身边的事实告诉她,轻则被呵斥,重则命丧“万人坑”。

与此同时,叶老师展示了一个日本士兵提着一个中国人脑袋的旧照,照片中那位普通日本士兵流露着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神情。

历史不是枯燥的制度、科技、战争、经济,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创造的。虽然我们的历史教材和以往的历史课堂把帝王将相、英雄伟人作为讲述的重点,但是历史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涉及历史伟人名人的活动、故事、言论和相关资料,同样要关注相同时代历史背景之中小人物的故事,由小事件看大道理,偶然中见到必然,平凡中洞见非常,联系中发现规律。

这张照片中的普通日本士兵正好与前面紧紧揣着“良民证”的陆绮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叶老师就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揭示出了当时战争背景之中两种普通人的云泥之别:沦陷区日本士兵过的“随时可能杀人”的生活,和中国人所过的“随时可能被人杀”的生活!而这张日本士兵的照片和那份陆绮芬的“良民证”一样,都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铁证!

【片段二】 感悟“送死”之心

老师先出示王者诚、王建堂父子像,然后向学生讲述了父亲王者诚寄给儿子“死”字旗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寄给儿子抗战前的礼物,干吗要写个“死”字,是不是太不吉利了呀?为什么会写个“死”字?作为一个父亲,写下一个“死”字,他是怎么样的心情?

随即叶老师在课堂上拿出了“死”字旗,说明虽然旗帜只是复制品,但那却是一位淳朴的老父亲鼓励儿子奋勇杀敌、马革裹尸的真实写照!只因日寇狰狞,哪怕笔头颤动、老泪纵横,也要亲儿慷慨赴国难。接着他饱含深情地进行配乐朗诵:“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叶老师先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让学生体会:作为一个父亲,写下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他当时心情的无奈、悲痛,还有愤慨——而这些都是日本人造成的。

再展示历史复制品的同时以激昂充沛的热情配乐朗诵。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学朗诵功底,让每个听课者情不自禁地置身于那时的历史情境中,似乎都周身经脉偾张、热血沸腾,都沉浸在王者诚父子那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与悲壮情怀之中。大家已能明明白白地体会到抗战时期无数人就像他们那样,伴随着自己或亲人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誓言,把青春年华与年轻生命抛洒在奋勇杀敌的疆场上,他们的心是热的,血是热的,爱国情怀更是滚烫火热的。

听课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与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零距离的接触;明明白白体会到自己在那个年代也会情不自禁地热血与激情齐涌心头——这正如中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叶小兵教授在2015年会上所评价的那样:“初中的历史课应该要上出温度,而不应该只追求深度,要让学生感觉课堂上的每一样东西都值得期待,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情感的提升……叶德元老师选择普通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作为历史课的材料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片段三】感悟“时代”风云

老师由一张延安木刻版画,引出了敌后开展大生产运动;由鲁艺文工团成员、牺牲时年仅17岁的培蕊的遗照和通讯兵王俊的日记,展示了巍巍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在马坊镇面对日军报复性“大扫荡”时的突围——哪怕白刃血战、拼死抵抗,还是身陷重围,步步后撤;敌军在前,深渊在后,正当花季的少女、身怀六甲的孕妇、斯文儒雅的文人、朴实敦厚的农民,近8000人除了战死,其余几乎选择跳崖,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苟且成为日军的俘虏——这就是众志成城、抵御外侮、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战群体!

叶老师还精心选取当时中央通讯社记者陈香梅的诗歌《一千个春天》,复活了飞虎队的英雄群像,既展现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表现出了许多跟陈纳德将军一样追求正义的国际友人永恒不变的英雄信念,还表现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正如对美好春天的殷殷期望。

在艰苦卓绝的努力下,1945年9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春天,为此,叶老师选取了陈歌辛的作品《恭喜,恭喜》,同时用课件展示了欢呼胜利的人群——那是历经磨难后的欢喜呀!

最后叶德元老师把学生的集体合影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出“我们都是英雄的后代”“我们也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云儿女”,以此来鼓舞学生、勉励学生。

叶老师塑造群体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时是通过对个体小人物的塑造得以升华群体人物,有时又是通过对个体人物照片的解说、日记的叙述、诗歌的诵读和歌曲播放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来映射群体形象的。

整堂课他选择了若干件旧物来讲述许多小人物的故事,看似零散,细细想来,实有线索串联其中:从普通的百姓到普通的抗战士兵,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从群体到个人,从中华儿女到国际友人,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未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一件件值得珍藏的“旧物”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一桩桩值得铭记的故事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述中升华,一个个历史人物就如我们在场听课的每一个人,生动鲜活了,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他们的体温与热度,而且还可以从温热的呼吸中感受到,芸芸众生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在抗战大背景中的英勇与悲壮,他们正如平凡普通的你我,正如平凡普通的师生,正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可以更接“地气”地让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感受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解析他们与相关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影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有机渗透。

丰富、鲜活的史料造就鲜活、生动的历史课堂,在关注历史伟人名人的同时,让我们更多关注小人物的故事,讲述有温度的历史,铸就“有灵魂的历史课”,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去接受或者喜欢上看似枯燥的历史,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人文的养分,最终服务于孩子未来出彩的人生——我想这本来也是历史教学所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章贡中学 赣州中学)

责任编辑 张海玲

E-mail:448055381@qq.com

猜你喜欢
小人物历史老师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新历史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