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升利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时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中国教育领域的各种争执、各种异议,基本都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争,而区分两者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化学等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但中国的教育却“缺乏创造力”“缺乏竞争力”。可见,学校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创业者的基础。学生有没有创造精神,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教育工作者自身有没有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教师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语文课上,孩子问老师:狐狸说了三次好话才把乌鸦的肉骗到嘴,说明狐狸做事很执着;一种方法不行,马上又能想出另一种方法,说明狐狸很聪明,我们是不是该向狐狸学习呀?教师甲可能一句“狐狸是坏蛋,怎么能向它学习呢”,就把孩子可贵的个性思维给扼杀了。教师乙则可能利用这个契机,表扬孩子对狐狸的这些特点看得很准,说明认真思考了,再顺势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理解清楚什么是“执着”,什么是“聪明”,狐狸的这些手段动机是什么,站在乌鸦这个角度应该怎样防范,得到什么教训,最后由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思维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可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有求新求变的精神,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素质的高素质学生。
创新型的教师首先要有求新求变的胆识。创新就是不走老路,不因循守旧,它既有可能带来成功,也有失败的风险。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有承担风险的胆识。中国的教师队伍,还是一个比较安于现状、不敢打破常规的群体。曾经有这么一个调查:教师的工资低,社会地位低,你选择教师行业的理由是什么?大多数教师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职业,稳定,没有什么风险。而每当新的教育政策出台,如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就会遭到绝大部分教师的反对,甚至网上联名抵制。这里面既有一般教师的想法,也包括一些优秀教师的看法。因为害怕自己在新生事物面前不能适应,所以大家宁愿吃大锅饭,论资排辈,觉得虽然不能享受好政策带来的福利,但至少大家一样,不至于吃亏。教师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虽有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堂模式出现,但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兀自抱定原有不放松。许多教师二三十年来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一是懒得再去思考,二是觉得这样教保险,新的不可靠。教师对于课改实验抱狐疑的态度,如果创新教学模式,成绩下降怎么办?家长有意见怎么办?对学生也是谆谆教导:遇到这道题,你要这样答才不会错,才不会扣分。甚至有教师让学生背下组词、造句、作文的模板。传递给学生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我按老师这样回答就没错”“我这样写,就不会扣分”“如果我与别人想的不一样,课堂上回答,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如果我这样做了,万一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扣分了,妈妈就会说我”。所以创新首先是一种胆识,只有不畏惧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嘲笑,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这种创新意识应该是教师身体力行地传递给学生的。
创新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要有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譬如,不把“听话”作为评判好学生的标准,不把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看成是顽劣捣蛋。那种老觉得“小绵羊”好,以致容不得孩子有不同意见的观念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去甚远。试想,一味温柔听话、只会写标准答案的“小绵羊”还能有什么创新精神?教师要建立有个性的学生观。譬如,“老黄牛”“蜡烛”“埋头苦干”这种教师观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教师对自己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明确认识。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
创新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能力。有了创新的胆识和意识,而没有创新能力,创新无异于一句空话。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能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空间,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让他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去尽情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它应包括这些方面: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力、创造性的操控能力、创造性的评价能力、创造性的科研能力等。譬如创造性的设计能力,教师要有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如果教学方法“千课一面”,学生必将感到索然无味,又谈何培养创新能力呢?例如古诗的教学,特别是诗意的理解、记忆,许多老师在复习时大多是让学生读呀,背呀。学生烦,效果也不怎么好。于永正老师教学《草》时却用小品表演把这一枯燥的环节变得情趣盎然。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变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通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印象。可见,教学设计不同,学生的情感投入就大不一样。创造性的操控能力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一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二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例:一位教师准备的作文题是《我的乐园》,不料,学生看了题目后纷纷诉苦自己没有乐园。这位教师灵机一动。将作文题改为《请给我童年的乐园》,让学生在作文里向爸爸妈妈、向老师提出恳求,并展开联想,把自己渴望的乐园描绘出来。作文改题以后,孩子们仿佛成了乐园的设计师,用自己的笔,自由地描绘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童年的乐园……在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活动中如何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影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教师做出的评价要重在活动的过程,发现学生创新活动的萌芽。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用“兔”字组词时,绝大部分小朋友组“小白兔”“小灰兔”“兔子”,一个学生组“兔年”,老师马上发现了闪光点,表扬他。因为别的小朋友组的词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兔,只有这个学生转化成了抽象的、具有延伸意义的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评价要重点指向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是对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其三是将知识重新组合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评价很少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创新的教学评价则应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从而内化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有创造性的科研能力,就必须摒弃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唯有如此孜孜不倦求新索异之教师,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新一代。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