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源或实物资源,甚至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或者通过实物具体感知,获得直接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生动有趣并且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很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形成一种乐学、爱学并且会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些形象生动的内容引入课堂,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自主探究文本的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的深刻体会,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长久保持。
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在课堂的初始阶段,教师将课文题目写到黑板上,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学习一篇特别美的文章——《荷花》。那么,我想知道,有哪个同学看见过荷花,你看见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教师设置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很多同学看见过荷花,于是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看见的荷花什么颜色都有,粉的、白的,特别漂亮;还有的说漂亮的荷花在荷叶的映衬下,就像是美丽的小姑娘穿上了裙子,亭亭玉立。面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荷花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再一次直观感受荷花之美。经过这样的步骤,学生对荷花产生了强烈的喜爱之情,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画一画荷花,这个设计正符合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大家的兴致更高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关于荷花的情境中去,唤醒学生的回忆,同时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好奇,产生探究文本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学习,当然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优化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融入情境,强化阅读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角色体验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也正符合了小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让他们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深入感受文本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感受他们的情感变化,从而让自己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意识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作为教学重点目标之一。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当时的情境,从而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于是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再现情境。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请各位同学自由结成小组,由小组长为大家分配任务,确定李白、孟浩然的表演人员,利用课下的时间自己本小组一起编写剧本,排演一段剧目。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颖有趣,大家当然积极性很高。于是学生们纷纷准备,在课堂展示的环节中,大家的表演十分认真,设计的语言生动贴切,动作逼真到位,很好地将当时送别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将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为了让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再现出来,鼓励学生将文本中的角色自己表演出来。这让喜欢表演的学生兴趣很高,不仅可以看见、听见,而且可以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及其精髓所在,让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入,印象更加深刻,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情境,体会活动乐趣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直观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最真切的认知。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接触的事物也较少,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对于文本中和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在理解方面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优化教学情境,将学生真正引入到相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做中学、乐中学”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在上课时,拿来一个小小的盒子,然后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动物,他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想吗?”听说有小动物,大家都激动得站了起来,纷纷要求看一看。教师打开盒子,原来里面是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这时教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老师告诉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变色龙。大家看一看它的样子,然后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文本中对于它的描写,看看是不是一样的?”这样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文本中。看着大家的兴致很高,教师顺势引导:“大家读课文,找一找变色龙还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认真阅读,找到变色龙原来身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这时,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拿着不同物品,如枯树枝、绿树叶等自己动手看一看变色龙是怎样变化颜色的,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最直观的感受。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认知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优化课堂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四、拓宽情境,开阔认知视野
新课标下的阅读课堂不再强调以“课堂”“文本”“教师”为中心,而要利用所有的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情境的拓展,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利用网络,同学们了解一下三亚,清楚三亚有什么特色的地方,同时想一想你最想去三亚的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其实,在三亚,除了大家了解的这些内容,还有一个景观也非常美,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三亚的美丽日落。”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进入文本,并且争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亚落日的美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课堂的结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三亚的落日美,我们家乡的落日也很美,你能试着描写一番吗?”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视野带到了课外,这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阅读感悟。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链接,让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拓宽了教学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堂,享受语文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白云利.浅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1(27).
[2]罗玉蓉,杨万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3]陈允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4(06).